在滿清末年,清朝軍隊朝廷腐敗,當時與日本進行的中日甲午戰爭更是體現出來了中國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這場戰爭可以說的上是一場國家命運的戰爭,雖然滿清腐敗,但是經過洋務運動和從國外大批量購買的先進武器裝備,還是相當強悍的。
命運之間的對決,誰贏誰就是王者,日本戰勝了中國滿清政府,日本就會成為亞洲王者,而如果日本被中國滿清政府擊敗,那麼同樣的中國滿清則會稱霸亞洲,不過封建腐敗還是打不過開放先進的,甲午戰爭的失利,使得滿清最後一搏的洋務運動也宣告了破產。
不得不說,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清朝軍隊軍力並不是完全處於下風的,首先從時間上來說,中國清朝的洋務運動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早了整整七年,因此軍力方面,滿清領先於日本七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滿清政府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之前的排名在全世界第六位,而亞洲雄踞第一。
所以說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應當歸咎於武器裝備的落後,因為當時的日本軍隊裝備與滿清裝備是同樣先進的。
拋去這些客觀原因,滿清甲午戰爭的戰敗一大原因就是心態方面,大家都知道的在甲午戰爭之前,慈禧太后為了給自己過生日竟然將北洋海軍的軍費挪用做己用,雖然大部分人反對,但是迫於慈禧的權勢,這七百萬軍費就成了慈禧的「壽禮」了。
同樣的日本也在為了軍費發愁,不過日本政府的大小官員紛紛捐款,平民也在儘自己的力量捐款,這樣的凝結日本人全部的心血打造的部隊肯定士兵的心態也會不一樣。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有一位母親對將要去打仗的兒子說道:你今天上了戰場,我就再也不想看到你了,我希望在靖國神社當中看到你的名字。
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戰死沙場,可見當時日本國內對於戰爭空前團結的現象,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滿清一位士兵的家書,家書中,妻子勸丈夫,你還年輕,家裡還有著一大家子人指望你,打仗不要衝到最前面。
可見,當時清軍當中的士兵都存在著消極的心態,以消極對抗積極,那麼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