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買菜們堆起買菜風口,新零售2.0來了嗎?

2020-12-1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誰能料到,才誕生不滿三年的新零售竟然正在褪去舊貌,換上新顏,迎來2.0時代。

今年開始,先是1月15日「美團買菜」啟動便民服務站和獨立APP的同步測試,隨後從3月到4月,盒馬鮮生、口碑和餓了麼、蘇寧小店紛紛開始以不同的姿勢推出自家的買菜業務,加入「買菜大軍」。

一眾巨頭「集體轉向買菜」,不禁讓人感嘆,眼下推動新零售迭代的,和兩年多前嘗鮮新零售的那批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

兩年多前,新零售概念橫空出世後,整個零售業充滿了改革的朝氣,不論大店小店,還是老店新店,都在謀求新的基因,一時間,整個行業都被五花八門的新零售戰略所淹沒。

這一次「買菜」成為了巨頭們的共識,足以說明,新零售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已經迭代為「新零售2.0」。集體轉向買菜,就是這一新版本、新階段開始的標誌。

新零售2.0到底有什麼特點,我們不妨以美團買菜這個早期的入場者為例,來剖析下2.0階段下的新零售新在哪裡。

新零售2.0的五維迭代

回想新零售洪流席捲之初,各家對「新」的理解都很有新意,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對於新零售的釋義基本都和「線上線下一體化」密切相關,因此也造就了新零售1.0聚焦於綜合業態的時代特色。

實現迭代的新零售2.0,必然也有自身的特色。結合美團買菜,新零售2.0的迭代維度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

第一,商品品類更加集中,具體為蔬菜、肉禽蛋等高頻剛需的三餐食材。而此前新零售生鮮品牌走的基本都是「大而全」的品類覆蓋策略,除了高頻剛需商品外,也會引進一些低頻或小眾的商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在1.0時代,新零售覆蓋的商品種類往往是沒有品類限制的,「萬物皆可新零售」。儘管更側重於生鮮品類,但大海鮮等鮮活貴价商品、酒水飲料等較重商品、體積蓬鬆的蔬菜等等,都可能納入同一張訂單中。

根據報導,美團買菜APP上共有聚焦「三餐食材」需求的10類商品,目前共計約1500個SKU。雖說有目標地收窄了覆蓋品類,但是美團買菜們依然遵循著一個根本性原則:高頻剛需。應該說,新零售2.0迭代的是品類規模,留下的是品類最有價值的消費屬性。

第二,商品輕量化、包裝小型化、配送即時性,目標用戶為2-3人的小家庭。在前置倉和即時配送系統的輔助下,新零售2.0可以做到最快半小時送達。

在新零售1.0模式下,由於商品流通算法、配送系統效率的不同,各個生鮮品牌的配送時間往往也是不固定的。

但現在商品品類的精細化定位,決定了配送包裝普遍體積小,一方面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數較少家庭的商品規模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照顧到配送系統的承壓性,最大化保證配送效率不被耽誤。拿美團買菜來說,有美團自建的即時配送體系支撐,其實這種買菜到家的服務和日常餐飲外賣服務非常相似,都是輕量化、小包裝、即時配送。

第三,選址「下沉化」以及「社區化」,以距離優勢讓前置倉主動走向客戶。縱觀1.0時代的門店選址邏輯,在追求「餐飲+超市」這一業態模式的前提下,大家的門店選址基本都離不開大流量的商業廣場。

但從美團買菜來看,「便民服務站」的選址首要邏輯不是流量,而是距離。相比繁華的商業廣場,以輻射社區為主的貨倉布局邏輯充分展現了「下沉」思路。這種去「流量中心」化的選址,是讓門店和商品主動走向在家的消費者,而不再像1.0時代那樣吸引消費者去門店體驗。某種意義上,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極致的到家服務。

第四,取代門店的前置倉,能夠節約多餘的物業、裝修等成本,為消費者留下足夠的讓利空間。1.0時代的門店倉儲一體化的模式主要是服務於「到店+到家」的綜合需求,所以在大流量選址、門店優化等前提下,不僅物業成本偏高,各種需要照顧到高品質商品展示的店內裝修等,也要求極高,商業化的成本更高。

但美團買菜提供的是到家服務,所以它的前置倉相當於「雲門店」,沒有特殊的地段需求,所以物業成本低,同時裝修成本比起門店也要少的多。

這些能夠被自然節約掉的成本,就可以作為品牌的讓利優勢,給到消費者。另外還有一點,純倉儲、分揀功能的「前置倉」,比起需要同時考慮到店面展示、商品存儲及分揀需求的「店倉一體」整合結構,在到家服務這一維度上,運營效率必然更優。

第五,購買渠道純線上化,充分滿足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需求。前面已經提到,新零售1.0的創新主體是線下的綜合實體門店,是以體驗式消費為主,所以更重。而2.0階段實現的一個最大的顛覆就是純線上化的購物渠道,正如美團買菜推出獨立APP一樣。

純線上化的購物渠道擯棄的是線下的體驗式餐飲,但這種專注線上的模式,類比外賣等同城配送服務,能夠給到消費者的必然是極致快捷的服務,這與高線城市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需求是非常吻合的。

總體來看,以上5個維度的迭代,就是新零售2.0的主要特色。可以說2.0版本比1.0更清晰,但是話說回來,在1.0版本幹的好好地,為什麼美團買菜們為什麼要齊刷刷地擁向2.0版本?

新零售2.0是一種進化必然

現如今科技進化迅速,宏觀上的產品迭代,以及微觀上的算法迭代,都已經走向常態化了。可以說,迭代要麼出於主動需求,比如競爭力提升,要麼出於被動需求,比如消費者需求等。新零售1.0到2.0的迭代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其一,玩家們想要用更低的成本服務好消費者,並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在1.0時代的高標準考驗下,很多玩家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現有的模式有一些成本花的不值得,或者說「性價比」不高。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不太值得的成本,還將不少玩家推到了難以盈利的尷尬境地。

應該說,對於生存的渴望要求它們必須要合理地花錢,做但同時也要保留服務的質量。所以,對於1.0階段模式的改善,尤其是對成本的優化和控制,顯得迫在眉睫,由此也就逼出了新零售2.0。更重要的一點是,1.0階段的深度思考正在讓他們的這一能力變得更加成熟可靠。

其二,圍繞社區的零售生意一直前景很大,從社區便利店到社區電商,社區總是零售業的引爆點。

1.0時代的新零售創造了很多新的業態,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模式風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新零售需要找到改革的窗口,二是資本總是追逐有前景的創業賽道。

2.0版本的一大特點就是社區化,而社區從便利店時代到電商時代,催生了無數的創業者,也湮滅了無數的模式創新,可以說始終都是炙手可熱的賽道。顯然,新零售2.0的出現,一部分要歸功於社區新零售存在的巨大可挖掘性,一部分要歸功於巨頭們的「資本基因」。

其三,新零售已經基本走過了狂熱的「試錯期」,現在開始步入「冷靜期」。

1.0時代是一個集中試錯的時代,在大方向明晰,但小方向模糊的情況下,一些玩家為了證明自己的改革能力和創新能力,過於追求體驗而忽略了實際,導致自身成本高企,而且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痛苦還被加倍放大。

但是隨著幾個巨頭對新零售動作的放緩,以及消費者的體驗疲勞,新零售正在逐漸進入「冷靜期」,消費者以及品牌們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性。

總的來說,新零售迭代到2.0版本,既是出於玩家們本身的生存和進化訴求,也出於市場(消費者)對新零售服務效率升級的客觀要求,因此是一種進化必然。那麼,剛剛誕生的新零售2.0版本又會對行業帶來什麼利好?

新零售2.0:零售業的一面新改革大旗

曾幾何時電商對線下的顛覆重塑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如今由美團買菜們驅動的新零售2.0,也將刷新1.0時代中消費者的固有認知,引領新的零售潮流。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2.0版本比1.0更聚焦於消費者的顯性需求,簡言之就是那些最常見但也最持久的需求。而且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純線上化的渠道、功能更專一的前置倉,以及更輕量化的配送,都說明新零售2.0下的模式定位更輕。

模式更輕意味著成本優化空間的放大,所以2.0版本的到來,有望能夠解決1.0時代普遍虧損的群體性「心結」。另外至少可以確定一點,當更輕的模式成為一種趨勢後,行業的盈利擔子就不會那麼重了。

這樣的新零售2.0,無疑是整個零售行業的福音。因為它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生存能力的提高,還意味著一種清晰的戰略方向,而明確的方向可能給企業帶來脫穎而出的時代性機遇。

可以預見的是,在美團買菜們的驅動下,優勢顯著的新零售2.0,將很快滲透到零售業的各個角落,成為零售企業們的一面改革大旗,並為零售行業改革注入全新的活力。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網際網路,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不想買菜準備掏錢 美團買菜APP來了
    我早就說過了,美團王興的野心非常大。馬雲把網購這一攤子搞定了,本地線下消費這一塊只要插得上手,都是他努力的方向。按王興的說法這一塊是沒有邊界的。外賣、打車、共享單車、旅遊、酒店、娛樂美團都已經上了。但你有沒發現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平頭百姓的每月工資,除了淘寶京東買彩電冰箱、衣服鞋子,最大一塊的消費就是「買菜「了,如我所料,美團的買菜APP要上線了。中國商報記者獲悉,美團上線了買菜業務,這是專注生鮮零售的美團小象事業部新推出的測試性業務,僅在上海一城推出。據悉,買菜業務並不是在現有的美團平臺增設一個業務板塊,而是開發了一個專門的「美團買菜」APP。
  • 美團買菜在廣州正式上線 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已入局同城新零售
    7月23日,美團買菜在廣州正式上線。首批開出的10家站點分布在天河、海珠、番禺、白雲等區域,服務範圍為站點周邊2~3公裡。阿里、京東、拼多多、滴滴、順豐等網際網路巨頭,已開始緊鑼密鼓地布局同城零售賽道……隨著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入局,同城零售市場將迎來強強對決。
  • 有一種買菜叫送貨上門:美團打造線下流量新入口
    近幾年大熱的「新零售」如同一頭巨大的大象,所有的玩家都在拿自己當下的親身實踐來摸索它的形狀,屏息前行。新零售,尤其生鮮新零售,確實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零售行業最後一塊「無人之境」,讓所有玩家都流連忘返。
  • 入局社區團購 深耕美團買菜 美團在打什麼算盤?
    經此調整,如今美團已經形成兩大事業群(到店與到家),三大事業部(優選事業部、買菜事業部、快驢事業部)以及六大平臺的組織架構。兩大事業群之外,單獨成立新事業部,足見美團對於社區團購業務的重視。而早在美團行動的一個月前,一家名為橙心優選的社區團購企業在成都落戶,註冊資本高達2000萬美元。而高額投入背後的力量來自於滴滴,滴滴也來跨界做社區團購。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跨界到社區團購的玩家,美團的流量成本更低,營銷效率會更高。
  • 新零售:模式另類的叮咚買菜案例分析
    2.1 叮咚買菜叮咚買菜於 2017 年 5 月起正式上線,平臺秉持「決不把不好的菜賣給用戶」理念,0 起送費 0 配送費,29 分鐘送菜上門。叮咚買菜是「移動端下單——前置倉配貨+即時配送到家」模式,作為生鮮新零售的代表,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生鮮到家服務;0元起送,最快29分鐘配送到家,是目前不可多得的可以買到活鮮的生鮮APP。2.2 盒馬生鮮盒馬鮮生同樣是 2017 年成立。
  • 買菜難,「賣菜的」更難——你用買菜APP嗎?
    來波數字感受一下~美團買菜,北京地區日均訂單量是節前的2-3倍;盒馬,過去一周廣州、深圳、成都等地訂貨量是平時的5-10倍;每日優鮮,除夕至初四5天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2如今的新花樣——瞄準社區,高效 「到家」臨近下班,你打開買菜小程序,滑動屏幕一點兩點就選好食材。回家收到食材開始下廚。這是一種創新模式「到家」,瞄準的是社區居民日常高頻消費。
  • 每日優鮮、叮咚買菜能否破題前置倉模式盈利難題?|新零售核心公司...
    場景、物流、支付為觀察新零售平臺價值最重要的三條主線,而場景又細分出前置倉模式、新零售超市+餐飲模式、平臺模式和傳統商超模式。 後疫情時代,站在中場的新零售行業如何解決上半場的問題?如果打開下半場的空間? 我們將以產業和資本為主線,對其進行中場復盤。
  • 滴滴美團狹路相逢 買菜路上團長快不夠用了
    成為美團優選之前,蕭女士做過微商,自己嘗試過社區團購,是無數試圖從私域流量中掙口飯吃的人之一,現在在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投入買菜業務的風口下,類似蕭女士這樣的人成為了各大平臺的爭搶對象。大概誰也沒想到,《我的團長我的團》播出十多年後,「團長」會以這樣的方式再次成了時代熱詞。
  • 叮咚買菜,被合圍!
    投稿來源:安樹高頻、剛需兩大因素疊加,讓生鮮零售這一市場從不缺戰事。尤其疫情的發生,以及電商流量紅利消弭後巨頭們將視線瞄準同城零售,生鮮這一賽道格局又在醞釀著新一輪的變革,在上一輪角逐勝出的叮咚買菜腳跟尚未站穩,新一輪的挑戰接踵而至。
  • 網際網路買菜為什麼「火」?或成蔬果生鮮新零售新戰場?
    近日,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正式上線,而就在「多多買菜」上線的第二天,美團旗下的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則對外宣布加快擴張的步伐,正式進入廣東。兩大網際網路巨頭基於社區團購模式的「網際網路買菜」市場之爭正式拉開序幕,網際網路買菜這個賽道也開始「火」起來,而兩大巨頭在新賽道上的比拼對於行業將帶來哪些影響?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的「網際網路買菜」會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嗎?根據官方介紹,多多買菜定位於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平臺,採取預訂+自提模式,賦能社區門店,創造線上收益,服務社區消費者。
  • 百團大戰2.0,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後的買菜大作戰
    話說,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武漢封城居民無法外出,當地政府鼓勵居民使用網際網路買菜,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市場教育。於是,新入場的巨頭們便紛紛把社區團購開局第一戰都選在了武漢這個城市,但在武漢的這場團購大戰並不好打,哪怕擁有良好的被教育用戶基礎。奈何參戰方太多,美團和拼多多等後來者,跟興盛優選、食享會、十薈團等本地老玩家打成一片。
  • 拼多多「多多買菜」or「美團優選」 武漢成為全國社區團購練兵場
    本月迎接兩位重磅玩家入場,面對社區團購這種新的零售方式帶來的巨大流量和利益,巨頭們紛紛踏足。 從大環境來說,今年的疫情推動了原本小眾的市場,如今微信群小程序下單,社區自提貨物的模式已經為全國人民所接受,而且漸漸養成了新的消費習慣,社區團購因其便利性日漸興起,巨大的終端流量也被諸多巨頭看中。
  • 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網際網路賣菜,除了批評還有啥?
    一分錢買2斤香蕉、一分錢買2個百香果、一分錢買1斤土豆……從瓜果蔬菜到肉禽蛋奶,應有盡有,這就是正站在風口上的社區團購。從今年6月起,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阿里的「盒馬優選」等陸續上線。有消息稱,「京東優選」「今日買菜」也即將上線。一時間,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投資的「香餑餑」。美團的王興,更是指出:社區團購這個賽道我們輸不起。要把社區團購作為公司戰略級的根本目標。」
  • 買菜之役,網際網路巨頭的又一塊拼圖
    不同於叮咚買菜的模式,集存儲、分揀、配送之外,美團買菜的前置倉還提供「下單後自提」的服務,提供「到家+到店」的服務模式。 以本地生活作為主要營收構成的美團點評,對於生鮮零售的布局必然是不可出錯的一場戰役。
  • MRD:叮咚買菜市場需求文檔
    中國作為14億人口的人口大國,對日常蔬菜需求量大,隨著95後步入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方便快捷的移動端「買菜」必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叮咚買菜作為一個前置倉模式的自營生鮮電商,以免配送費,0起送費,29分鐘快速配送為亮點,從眾多競品中脫穎而出,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24日,叮咚買菜已獲得8輪投資,2020年平均日活達149.1萬人次,僅次於多點和盒馬。
  • 餓了麼「孵化」菜市場,PK美團買菜?
    對於已實現菜場自由的高消費人群而言,也更有意願花錢省時間,更便捷地獲取新鮮食材,針對這種需求,送菜上門的生意變得火熱起來,叮咚買菜在上海躥紅,而美團買菜在上海試水兩個月後,在上個月進入北京市場。作為本地生活領域最大的兩巨頭,美團與阿里之前對抗一直不斷,而且不光在業務上火拼,上周圍繞王興評價馬雲有「誠信問題」一事,雙方也是唇槍舌劍,競爭的激烈可見一斑。
  • 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社區團購這種「次日達」的模式為何成重回風口?網際網路公司攜補貼闖入,傳統的煙火氣的菜市場到底受到何種衝擊?社區團購的風口會又能持續多久? 這是矽谷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在《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一書開篇中提出的問題。電商物流,唯快不破,這好像是電商發展史上的一條公理,是所有電商從業者發展的方向。年初疫情最嚴重的時期,盒馬、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生鮮電商提供3公裡內30分鐘到1小時達的服務,單量暴增,消費者在網上買菜買肉的購物習慣被迅速培養。
  • 生鮮新零售:叮咚買菜案例分析
    叮咚買菜正式成立於2017年4月,創始人為原丫丫網、媽媽幫、叮咚小區的創始人梁昌霖,總部位於上海,是一款主要解決用戶買菜難和買菜麻煩的生鮮新零售APP,前身為叮咚小區。其平臺上有近700種品類的產品,涉及各種蔬菜、水果、肉蛋禽、鮮活的魚蝦、日配(米麵糧油、調料)等。平臺秉持「決不把不好的菜賣給用戶」理念,0起送費0配送費,29分鐘送菜上門。
  • 叮咚買菜,會曇花一現嗎?-虎嗅網
    叮咚買菜採取線上APP下單,線下29分鐘免配送費起送的模式。根據海通證券的調研報告《社區新零售,叮咚買菜的案例分析》,叮咚買菜APP上,其中蔬菜類約200餘種、豆製品40餘種、水果100餘種、肉禽蛋180~220種、海鮮水產不到100種,其餘均為調味品、零食乾貨、生活用品等非高頻產品。
  • 美團餓了麼瞄準買菜生意 本地生活「萬物皆可外賣」
    11月20日消息,以餐飲起家的餓了麼、美團愈發積極地做起買菜生意。今日早些時候,有消息稱,餓了麼口碑內部正孵化一個名為「餓鮮達」的新項目,與菜場合作運營。該項目從屬於餓了麼新零售體系,slogan為「在家就能逛菜場」,目前已在北、上、深、蘇州、南京等進行試運營。此後,餓了麼方面回應稱,這是一個正常的與菜場聯營合作的初步探索,希望藉此幫助菜場完進一步提升數位化運營水平,也幫助消費者和中小餐廳可以更方便地買到符合需求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