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大眾、豐田等在內的大部分跨國汽車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目的無外乎兩點,一是單純的所謂「產品本土化」改造,二就是出於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把基礎技術研發放到中國。「真正做研發的企業少之又少,即使做了,中方也難掌握核心技術」,師建華表示。
近日,著名雜誌《環球科學》評選出2013年中國本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研發中心,包括3M中國研發中心、西門子中國研究院、中興通訊、華大基因和卡特比勒中國研發中心等,囊括電子、通訊和工程機械等多個行業的本土企業下屬或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金榜題名,唯獨缺少「依靠研發生存」的汽車企業或其研發機構,一些平時牛B轟轟的跨國或合資汽車研發中心被打回原形。
那麼,就在中國由汽車大國轉向汽車強國,從中國製造轉為中國創造之時,眾多在本土設立的汽車研發機構落選的原因是什麼?中國汽車企業或研發機構在創新方面缺少的又是什麼?
《環球科學》此次評選的方法是組建由專家、顧問、媒體人及國內外科技公司負責人構成的評選委員會,通過對在中國本土設立的近百家企業研發機構進行調研、採訪、問卷調查,從企業研發投入、研究實力與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管理模式、行業推動、跨國與本土協作等角度進行綜合評選。
其實,跨國汽車企業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不佔少數,且每個都名聲顯赫: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福特汽車(中國)研發及工程中心、大眾汽車(中國)研發中心、本田(中國)研發中心、戴姆勒(中國)研發中心 、奧迪(中國)研發中心、通用汽車中國前瞻技術科研中心、日產汽車(中國)設計中心 、豐田TMEC研發中心、寶馬上海技術研發中心……為何如此多的汽車研發機構,竟沒有一個符合《環球科學》的評選認定標準?
讓我們先看一下入圍《環球科學》雜誌2013年最具影響力十大研發中心的兩家企業:首先是ABB中國研究院,其入選理由如下:參與、主導研發了世界首個雙臂7軸機器人、最快的線路差動保護、大規模風電送出研究、新型絕緣材料、多端混合直流輸電技術等全球領先的技術……
另一個是與汽車研發機構最為接近、以工程機械為主的卡特彼勒中國研發中心,它的入選理由是:近年來保持了極快的發展速度,成為卡特彼勒美國本土以外最大的綜合性研發中心。該中心提出並構建了研發創新的生態系統,將研發中心、測試驗證基地、物流、供應鏈、高校及科研院所、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整合到研發生態體系中,並通過多國協同創新,大大提高研發效率。該中心還將新產品導入、5S管理模式、智慧財產權管理等創新管理模式引入中國,致力於全面提升中國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
讓我們再來翻看國內資格最老、規模最大的合資汽車研發機構——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的研發成果和大事年曆,與上述入選者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反差。成立於1997年的泛亞,註冊資金6900萬美元,由通用汽車公司與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資50%組建。泛亞成立後,除「承擔走俏國內市場的雪佛蘭、別克、凱迪拉克旗下的諸多車型設計、工程、認證和本地化工作」、「致力於持續提升本土設計與工程開發能力」、「將東方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以及運用完善的工程開發流程確保產品質量的承諾」之外,鮮有任何實際性、突破性且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科技研發成果問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坦言,合資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的確比較少,合資時雙方籤訂的合同也只是規定將產品投放到中國市場,而在研發方面並沒有硬性要求。
事實上,包括大眾、豐田等在內的大部分跨國汽車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目的無外乎兩點,一是單純的所謂「產品本土化」改造,二就是出於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把基礎技術研發放到中國。「真正做研發的企業少之又少,即使做了,中方也難掌握核心技術」,師建華表示。相反,中國市場卻成為大眾、通用等跨國企業全球銷量貢獻最大的市場。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反問,跨國車企在華設立的諸多研發機構,除了暢銷(當然也有不暢銷)的產品,還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什麼?
如《環球科學》所說,未來,面對越來越快的全球化進程,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不可避免地會在人才、技術、專利等方面展開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和博弈。而正是在這樣的競爭與合作、博弈與學習中,中國本土創新能力也將迅速提升,創新管理模式也會日趨完善。因此,在那些牛B轟轟的跨國或合資汽車研發中心被打回原形的同時,人們更期待本土汽車企業及其研發機構的真正崛起。(中國經濟網汽車 朱津津)
背景連結:
在企業界、學術界和傳媒界等眾多機構的襄助下,權威科普雜誌《環球科學》編輯部歷時6個月,調查了近百家大型本土科技公司與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發布了「2013年度《環球科學》創新榜」。
《環球科學》(即《科學美國人》雜誌中文版)發起的本次評選是國內首次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企業研發機構進行系統評估,也是國內首份關於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的榜單。
為保證評選的客觀性和權威性,《環球科學》編輯部特別邀請多領域、多行業專家,組建了權威的評選委員會,包括:學術界和行業專家(20%)、行業學會及諮詢機構(25%)、媒體人士(20%)、《科學美國人》全球顧問委員會成員(15%)、國內外科技公司負責人(10%)以及其他各界人士(10%)。
本次評選採取企業研發機構申報資料和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式,《環球科學》編輯部總計收到近百家大型本土與跨國企業提交的申報材料。所有進入評選階段的企業研發機構,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在中國境內成立2年以上,綜合實力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二、近年來保持較高的成長,並且2013年度在科技創新上有突出表現,對本土創新有重要推動作用。
評選委員會從企業研發投入、研發實力與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創新管理模式、行業推動、跨國與本土協作等角度,進行初評、複評和終評三輪嚴格評選。在對企業研發機構的評選過程中,始終秉承的原則是:公正、客觀、注重事實,對本土企業與在華的外資企業都一視同仁,給予同樣的關注。
本次評選結果如下:
主榜單:2013年度最具影響力十大研發中心(排名按拼音順序)
1. 3M中國研發中心
2. ABB中國研究院
3. GE中國研發中心
4. 華大基因
5. 卡特彼勒中國研發中心
6. 瀋陽工具機設計研究院
7. 陶氏化學上海研發中心
8. 微軟亞洲研究院
9.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
10. 中興通訊
單項獎榜單:
2013年度前瞻研發獎:英特爾中國研究院
2013年度新銳創新獎:小米科技
2013年度本土推動獎: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
2013年度可持續發展促進獎:博世技術中心、杜邦中國研發中心
2013年度社會責任獎:歐萊雅(中國)
媒體主編推薦獎:
中國南車
IBM中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