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日本到底有多少中華料理店?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沒有具體的統計過。但是我所到之處,幾乎都可以看到「中華料理」的字樣,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能夠尋找到「中華」二字,可見中華料理店在日本真的很多。
中華料理是什麼?
首先有一個問題我想提前說明,那就是在日本的中華料理是什麼?
日本的中華料理與許多人印象中的「中國菜」是不同的,味道不同,做法不同,甚至發源也不同。就像我們在中國吃的日本料理似的,是一種「融合料理」,結合了中國人口味之後的料理,並非原原本本的日本料理。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八大菜系,各不相同。每個菜系也存在著諸多的分支,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些可以稱為「中國菜」,是地地道道源自於「中國民間」的菜餚。在日本的中華料理,指的是:符合日本人口味的,並且模仿中國菜的料理。我在日本吃過不少所謂的「中華料理」,很多店鋪的味道真的不如國內的路邊攤,但是日本人喜歡吃。
中華料理的歷史並不長,最初是由移居到日本的華僑帶過去的,只是當時僅僅在華僑當中流行。一般日本人也開始吃中華料理是在明治時代以後。
日本有哪些中華料理?
餃子是日本中華料理當中著名的一道「菜餚」,日本的餃子多是以「煎」為主,中國多是「水餃」,並且餃子不屬於「主食」。
天津飯其實並非源於天津,而是產生於日本的餐食,因此即便是到天津,也吃不到這個料理。為何取名天津飯,現在已經無從考證。這個料理在日本確實十分的流行!關東地區多是甜味較多,關西地區則是醬油較多。
日本的回鍋肉與中國也不相同,日式的回鍋肉多是用蒜苗、包菜一起翻炒。日本回鍋肉多是採用甜麵醬作為主料,中國的回鍋肉採用的是豆瓣醬,所以味道很不相同。
酸辣麵湯被日本人說成「四川料理」,但是在國內並不常見。許多人都喝過酸辣湯,這道酸辣麵湯,就是在酸辣湯的基礎上做成的。
日本的中華料理
在現在的日本,有四種中華料理的菜系:北京料理、四川料理、廣東料理以及上海料理。上海和廣東料理由於其本身味道就與日本人比較接近,所以普及起來難度不大。但是很多人想不出來,為何四川料理會在日本的知名度那麼高?這要多虧了一名叫做陳建民之人的功勞。
陳建民出生於四川省的富順縣,到了日本後歸化日本。他將四川料理的風味加之改變,從而使得料理菜式更加貼近日本人的口味。他還在NHK等臺出演過節目,造就了一股日本人吃中華料理的風潮,也推動了中華料理在日本普及的大方向。
許多中華料理店的廚師,並非是中國人,也有日本人或者其他國家的人。日本網站上搜索「中華料理教室」,會出現很多結果,僅僅在東京地區就超過127家中華料理教室。在這些教室當中,會傳授製作中華料理的知識和方法。
中華料理雖然源自於中國,在日本的發展並不久遠,但是其發展的腳步並未停止,而且隨著越來越多接受中華料理以後,就會有更多僅存在於日本的中華料理的誕生。天津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人改造接受能力很強
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談談關於日本人的接受與改造的能力。餐飲其實是一個最直接的反映!很多人跟我說,日本人比較死板或者說日本人不容易接受其他文化。我覺得那只是對於日本人的刻板印象而已。日本人對於某些認知比較死板的原因是「他們從這個做法中獲得收益」,他們自認為這種做法是「最合理」的。
很多國人嘴裡面說著日本人死板,卻高喊著學習豐田汽車的「不斷改善的合理化」流程。
日本人對於「改善」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說日本人死板的人,是沒有看到日本人改善的過程。現有的許多日本社會的運行模式,是經過不斷改善完成的。
日本的第一臺車是1898年進口的,是福特公司的T型車。日本人為了造車,深入的分析並且解析汽車,在1907年造出了純國產汽車。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日本就已經達到可以與發明汽車的公司一較高下的地步,這還不能夠說明日本人的「偉大」嗎?
要知道,當時並沒有像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想要尋找到合適的零部件是需要實地考察的。但是日本人完成了,並且走向了世界之巔。其實這裡並非誇耀日本,我們可以放棄一些固有的成見,然後去思考一下。
汽車產業是源於美國,但是日本豐田打進了美國本土,而且銷量很好;半導體產業同樣是源於美國的貝爾實驗室,但是現在日本企業佔據了半導體產業當中眾多零部件的份額。從文化上來說,許多來自於中國的文化被日本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所以我不認為日本人很死板,反而認為日本人的接受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