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想了解另一個國家,他會怎樣做?看書、上網,閱讀相關資料訊息,或者去出國旅遊,親身感受。然而,上述方法都對於一位叫西谷格的日本年輕人來說都不能滿足,他的方式是直接去那個國家「臥底」,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獲得不同的生活體驗,而他的目標國就是中國。
為了深入了解中國人的生活,西谷格來到中國,在各行各業「臥底打工」。他曾經從事的工作五花八門,相當奇葩,比如壽司店店員、夜店牛郎、日本購物旅遊團導遊、山寨遊樂園人偶演員、抗日神劇臨時群演等等,經歷那是相當豐富,一般中國人還真體驗不來。西谷的「臥底」生涯持續了六年之久,而對中華飲食的感受是他的重要收穫之一,可以說徹底顛覆了他來中國前對中華料理的觀念,歸結起來就是:在中國國內吃的中華料理與日本人印象中的中華料理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西谷桑在到中國前對中華料理滿懷期待,認為在中國吃到的中華料理肯定更正宗更美味!然而,在進出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檔中餐廳品嘗一番後,常常與想像中的味道頗有差異,而且也吃到不少出乎意料的料理,讓他好奇心倍增。為此,他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中國飲食的十大驚奇,每一個都能令日本人高喊:「是真的嗎?!」(本文僅從日本人的角度敘述)。
在日本的中華料理店中,「天津飯」是必有的一道料理,米飯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蟹肉蟹黃芙蓉蛋,然後澆上厚厚的醬油味芡汁,其中再以香菇、竹筍等點綴裝飾,那嫩滑香軟的味道,想必沒有哪個日本人會不喜歡。
從「天津飯」的名字來看,無論如何都會讓人以為其誕生地在中國天津,實際上卻是在日本誕生的日風中華料理。換言之,天津飯在天津甚至在中國內地基本不見蹤影。西谷桑在中國到各種餐飲店就餐,一次也沒有看到「天津飯」這道料理。
關於「天津飯」的起源,《中國飲食文化研究 天津篇》一書中介紹了兩種起源說,一是東京起源說,二是大阪起源說,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出現的時間均為二戰後不久由日本廚師發明的。
東京起源說認為,八重洲一家名為「來來軒」的餐館應一位客戶「儘快上菜」的要求,廚師製作了一道速成料理:將蟹肉芙蓉蛋覆蓋在米飯上,澆上醬油味的糖醋醬汁。
大阪起源說認為,名為「大正軒」的餐館的大廚從天津的「蓋澆飯」獲得靈感,用天津多產的螃蟹製作蟹肉芙蓉蛋,並將之放在米飯之上,「天津飯」由此而來。
此外,在「天津飯」誕生的背景中也能看到這樣的表述:二戰結束後不久,許多日本人從中國大陸撤回日本,其中不少人經由天津返回。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天津這個地名讓他們覺得很親近。出人意表的,「天津飯」的起源背後也有很深的意義。
在日本人的印象中,中國茶=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茶葉中最主要的品種之一。但是,西谷發現在中國,無論是餐館還是茶館,都很少有人喝烏龍茶,相比之下中國人更偏愛茉莉花茶、普洱茶、鐵觀音等。也許日本人會問,普洱茶什麼的不是烏龍茶嗎?有人說,鐵觀音也是烏龍茶的一種。不過,中國人喝的鐵觀音是綠茶味,與一般的烏龍茶是不同的茶。
▲ 在中國點茶水,就會給你拿上茶壺和茶杯並無限續水。意外的是,極少遇到熟悉的烏龍茶。
原本烏龍茶只在中國南部福建省和臺灣省流行飲用。1895年日本入侵臺灣後,烏龍茶也流入日本。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紅遍大街小巷的日本二人女子偶像組合「Pink Lady(粉紅淑女)」為了美容飲用烏龍茶,一時之間成為熱門話題,在偶像引領的潮流下,烏龍茶迅速獲得日本國民的喜愛。1981年,日本三得利公司開始出售烏龍茶飲料。
▲ 上世紀70、80年代紅透日本的二人女子組合「Pink Lady」,在她們的帶動下,烏龍茶風靡日本。
到了80年代中期,大街小巷的居酒屋等開始提供「烏龍高球」(一種雞尾酒,以烏龍茶兌烈酒),之後就一直在日本人酒類飲料的榜單之上。因此,烏龍茶成為日本人熟悉的飲料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距離現在也不是那麼久遠。
日本人心目中的餃子必定是那種麵皮又脆又薄的煎餃或是煎得焦黃的煎餃。西谷桑也堅信中國的餃子也必然如此。然而來到中國後,他發現中國人不咋吃煎餃,甚至可以說沒有煎餃。雖說有類似煎餃的名為「鍋貼」的鐵鍋餃子,但是皮與水餃一樣厚,不脆,卻有另一番風味。
對中國人來說,餃子指的就是水餃,而且還是正兒八經的主食。餃子被視為一種「完美的食物」,通過餃子皮可以攝取碳水化合物,其中包著的餡又能同時攝取蛋白質和維生素。煮餃子剩下的餃子湯,可以伴著餃子一起吃,那感覺類似日本的蕎麥湯。
這裡要說一下,日本餃子的代表「王將餃子」曾經嘗試在中國推廣,但在2014年就撤出了中國市場。據說撤出的原因之一便是「過於拘泥煎餃」。對於習慣了口感軟柔的厚皮餃子的中國人來說,或許日本的煎餃讓他們在口感上感覺生硬。西谷桑表示,中日兩種餃子他都喜歡。
▲ 日本著名的餃子連鎖店,曾進軍中國卻失敗而歸,原因在於「過於拘泥煎餃」。
日本的上班族經常在下班之後喜歡與同僚一起去喝酒,待喝到微醉之後才會歸家。近年流行的千元系居酒屋、立食系酒館正是上班族的最愛。西谷桑表示自己也經常這樣做。
▲ 居酒屋是日本上班族最愛光顧的地方,西谷也不能免俗。
但是,這樣的光景在中國基本看不到。中國人通常在家裡用晚餐,只有聚餐的時候才會在外用餐(這一點小切本人是不同意的)。即使是聚餐,也常常不飲酒(本來沒有酒的小吃店也多)。
那麼,中國人在什麼場合喝酒呢?明確來說,是「宴會」和「接待」的場合。在公司聚會的聚餐上,就像日本大學生的迎新聯誼會上,一杯接一杯地乾杯,一口一杯。來中國公幹的日本上班族如洗禮一般見證了這一幕幕。有時,在酒席上中國人喜歡用擲骰子、划拳猜碼等酒桌遊戲來分勝負,加速飲酒的速度及刺激性,不少人因此倒在酒桌上。要麼不喝,要喝就喝到底。這就是中國式飲酒。
▲ 中國人的酒席,桌面上林立的空酒瓶肯定讓西谷桑感到壓力山大!
在日本的中華街上,面點店出售的肉包子如漢堡般大小,相當有口感和勁道,也是西谷桑的心頭好。
由於先入為主,西谷也以為在肉包子的故鄉大小自然是不在話下的。然而,當他看到中國當地出售的肉包子時,他表示所有日本人都會大跌眼鏡。他目測,中國肉包子只有桌球大小。
肉包子營養方便,是中國人早餐餐桌上的常客。在蒸籠裡擺放12~13個,大小適合,一口一個,就跟小籠包差不多。一碟不到10元(170日元),很多人還搭配豆漿一起吃。至於味道,各店各有不同。不過,當你一口咬下去,肉汁會浸入麵皮之中,非常美味!不過,西谷個人還是覺得日本中華街賣的肉包子更好吃。
西谷桑的十大美食驚奇還有五個呢?別急,且聽下回,內容更勁爆喲。想知道?點「在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關注更多美食故事,推薦本公眾號歷史文章:
你以為陸軍馬鹿的野戰夥食只有「日之丸」便當?
戰於對馬,食在三笠: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的飲食故事
日本海軍嗜食牛肉的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天皇秘話
這道菜,讓日本吳與舞鶴兩市從爭議上升到了「戰爭」
為何「大和」號蛋包飯上的青豆必須是奇數?
衝繩特攻戰時,「大和」號帶了多少糧食?
其實,陸軍馬鹿的夥食沒你想的那麼糟
海軍料理之萌芽:幕府海軍拿炭爐上艦,三餐都吃醃菜!
海軍兵學校學生最期待的畢業實習:吃法國大餐學禮儀!
歐羅巴美食巡旅:戰火燎原化沃土,糧倉豐裕造美食:烏克蘭歷史與美食的對話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歷史文章。
蘋果IOS系統用戶或安卓系統用戶如懶得點擊打賞,也可以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打賞,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