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知識的重要性

2021-02-08 學位與寫作


麥可·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在1956年提出了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概念,這種知識是難以表達和交流的隱藏知識。本文討論隱性知識的積累對年輕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積累隱性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事先指出的是,「如何積累隱性知識「本身就是「難以表達和交流的隱藏知識」即隱性知識。因此,本文的討論會很片面,只能起到可初步借鑑的作用。


為了理解什麼是隱性知識,首先得說明什麼是顯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可以明確表達的知識,是可以通過媒介記錄和傳播的知識,是可以從課堂、圖書館和資料庫得到的知識
我們熟悉的顯性知識有,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物體沉入水中會受到浮力,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長滿足勾股定律。從社會到科學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有可以用顯性知識表達的元素。任何一部教科書包含的知識都是顯性知識。由於顯性知識的以上特點,顯性知識很容易分享、儲存、表達和學習隱性知識則是隱含在人們頭腦中的知識,是人們頭腦中掌握的經驗、技能和想法等。隱性知識往往沒有被編纂或記錄下來,因此很難分享和學習。人的知識由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組成。 由於顯性知識是屬於能說的知識,因此波拉尼斷言:「我們能知道的比我們能說的多」。例如,書本上可以寫清楚許多音樂知識,但如何像貝多芬那樣譜寫交響曲,則很難從書本上學來。書本上的音樂知識是顯性知識,貝多芬則掌握了獨一無二的譜寫交響曲的隱性知識。

推銷員的銷售技巧、醫生的臨床經驗和科學家的創新思維等都是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往往是確定的、明確的、唯一的、概念清晰的。隱性知識則很含糊,更像是種能力。顯性知識屬於全世界,隱性知識屬於個人。隱性知識來源於言傳身教和自我體驗與思考,但一個人不可能完全複製別人的隱性知識。一名音樂家的弟子可以從音樂家那裡吸收靈感,但他不會成為音樂家的複製品。弟子從音樂家那裡可以吸收一部分隱性知識,但最終屬於自己的隱性知識是與自身悟性相結合的混合體。顯性知識最大的特徵是可以量化。雖然當今是知識大爆炸年代,但顯性知識的數量是有限的。人在一生中掌握的顯性知識更是有限的。

隱性知識則無法量化。例如,你騎自行車的技能屬於隱性知識,遇到各種情況有你自己的處理方式。也許可以把你這種隱性知識看成是由無限多個顯性知識組成,但臨場發揮時,你只用到了有限多個,而且你不知道如何表述當時是如何用到的。


一般情況下,本科階段注重的是顯性知識,無論是作業還是畢業論文,解決的問題一般是有明確答案的問題。研究生階段一方面繼續積累顯性知識,另一方面開始重視隱性知識,因為要面對答案不明確甚至不一定有答案的探索和研究。做研究時,只有誕生主意,才能達到目標。但誕生一個主意需要隱性知識。塞布麗娜·斯蒂爾沃特(Sabrina Stierwalt,)採訪了系外行星科學家莫伊亞·麥克提爾(Moiya McTier),講述了如何從一個想法變成一篇科學論文。 

文章提到,科學過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想出一個主意。必須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達到你能夠想出自己的想法的程度。即使有了想法,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這中間可能會犯錯誤,有時預計的結果最終是錯誤的,這需要不斷修正研究思路。這一過程會積累自己的隱性知識。作為研究生,主意可能首先來自於導師,但隨著隱性知識的積累,終有誕生自己主意的一天。 

我們首先不知道如何有主意,如何完成研究工作,因為書本和文章不會交代這些(隱性知識),也說不清。但有了足夠隱性知識後,就能順利開展新的研究。這一過程往往很漫長,難怪博士生一般需要五六年才能畢業。

一名學者越資深,其隱性知識就越有價值。注重隱性知識的學者更容易獲得成功。那麼,如何更有效地積累隱性知識呢?這很難說清楚,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隱性知識,並且每人的經歷不一樣。雖然如此,以下一些建議似乎有一些道理。1) 閱讀文獻時注重別人對研究過程和分析過程的描述
這裡指的文獻,是指研究型文獻,尤其是那些有研究過程交代的文獻。雖然作者們無法準確地表述他們的隱性知識,但許多這種文章還是會字裡行間地透露一些。我們從這些閱讀中可以想像自己在完成同樣工作,並吸收靈感。比如說,在閱讀文獻中方法介紹時,注重理解其中的步驟,甚至想像自己如何重複這一過程。一種說法是,澡堂是所有科學家最擅長思考的地方!另一種說法是,飲水機邊上的討論最容易擦出火花。澡堂讓你安靜思考,飲水機邊是互動的地方。這兩個說法結合起來,就是應將獨自思考與交流相結合。靜與動的有效結合會讓自己吸收隱性知識有了節奏感。導師在交流環節互動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何與導師打交道本身也是隱性知識。那些畢業順利的博士生肯定能從導師那裡獲益匪淺。與導師交流方式和頻次沒有統一說法,如果適合自己,每天交流一次不算多。幾個月不交流一次肯定會遇到困難。寧可讓導師責備自己,也要先試探增加互動次數,直到與導師達成某種妥協。從別人那裡吸收隱性知識最值得注意的是,能辨別哪些是對自己有害的。有害與無害是相對的。例如,每天負重100公斤跑步對大力士有益,對自己就有害。沒有理由說別人的經驗對自己一定是有益的。又如,自己可能適合一周閱讀一篇文獻,別人關於一天閱讀一篇文獻的經驗可能就難以借鑑。屏蔽冗餘信息更是一項技能,因為這類信息多了後,會擠佔用來獲取和利用有用信息的空間和時間。與科學相關的隱性知識可能需要在比較單純的環境中積累。 隱性知識的誕生更像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被無用信息佔用了太多思維和精力,那麼就產生不了到質變的量變。Iman Rastegari, Bari Walsh, What Is Knowledge? Usable Knowledge, ,February 24, 2015, https://www.gse.harvard.edu/news/uk/15/02/what-knowledgeTacitKey,What Is Tacit Knowledge? 4 Reasons Why It Is Important, August 14, 2017,https://www.tacitkey.com/blog/what-is-tacit-knowledge/Rachel Alexander, Implicit, Tacit, or Explicit: All Knowledge Is Valuable, Bloomfire, January 16, 2018https://bloomfire.com/blog/implicit-tacit-explicit-knowledge/Udemy Editor,The 6 Types Of Knowledge:  From A Priori To Procedural ,February 2020

Sabrina Stierwalt,  How an idea becomes a publsihed scientifc paper, Scientificamerican,December 3, 2019



撰文 | 學位論文寫作工作組

排版 | 琳月

校對 | 白博士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
    從技能和認識角度可將企業隱性知識劃分為兩類:技能類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認識類包括洞察力、直覺、感悟、價值觀、心智模式、團隊的默契和組織文化等。從企業隱性知識可編碼程度可劃分為:可編碼的隱性知識、不易編碼的隱性知識和(在一定時期不具備條件)不能編碼的隱性知識。
  • 【校長視線】隱性知識的缺失與學校教育的變革
    隱性知識可以由認知、情感、合作、經驗和技能等五要素所組成,它支配著人的整個認識活動,對於知識的創新和價值的創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基本上表現出以知識為本的特徵,過多地強調顯性知識的短期效果,而忽略隱性知識的重要性。正是隱性知識方面的劣勢,導致我們的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實踐經驗和創新意識。
  • 隱性知識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原標題:隱性知識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隱性知識的內涵與特徵引起了心理學、社會學乃至管理學界的廣泛重視。它區別於顯性知識,難以明確表達,不像顯性知識一樣能與人共享。近些年,隱性知識逐漸引起教育學界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普遍關注。
  • 隱性知識教育缺失的代價
    ■上官子木     《反思中國人成才障礙》一書的作者認為,我國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表現為:顯性知識有餘,隱性知識不足;理論知識有餘,實踐知識不足。顯性知識方面的優勢使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與發達國家似乎難分上下,但隱性知識教育方面的劣勢則致使我國高等教育階段處於明顯落後狀態。
  • 真正能用的知識,大多都是隱性知識
    讀了一篇李翔老師寫的關於隱性知識的文章,很受啟發,心得與大家分享。 文章的大意是:人類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夠用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表述出來的知識,我們稱它為「顯性知識」。 而那些難以被語言描述的知識,或者是很個性、很實用,但沒有登上大雅之堂的知識,被稱為「隱性知識」,比如人們在做事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心裡感受,這些東西很接地氣,但因各種原因沒有寫在書上,我們稱這類知識為「隱性知識」。 現在學校講的許多課程大都屬於顯性知識。
  • 學校的「隱性功能」是什麼?
    過去我們總以為,現代社會之所以需要學校,只是為了教給孩子們知識。現在才知道,學校對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還在於,可以把大人解放出來,讓大人可以去各自的工作場所工作。3. 你看,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我們看一個東西的價值,往往只注意它的顯性功能,就是因為它的存在什麼事情發生了,比如學校可以教知識。
  • 董元奔文化隨筆三篇:隱性知識與靈感·消費主義·歷史是啥
    簡談隱性知識與靈感的觸發人的知識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一類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用文字、圖表、公式、定理、語音等形式表達出來的知識,是抓得著、看得見的可以實現物態化的知識;隱性知識則是指那些埋藏在我們心底,難以通過規劃化的手段和物態化的形式表達出來以傳遞給他人的知識。
  • 真北原創丨隱性知識:為什麼明明學了很多,企業卻仍然難見成效?
    (正如上圖所示,大圓表示完整知識,裡面的小圓表示顯性知識,在大圓和小圓之間,就是隱性知識。跟我們所知道的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更為龐大和廣袤,而事實上,隱性知識對最終事情的效果影響,也是更為深刻和巨大的。)說白了,很多知識、方法最終無法理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定製化實施並收穫顯著效果的原因,正來自隱性知識的缺失。
  • 教師招聘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合理區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課程在教育理論知識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命題點也較多。其中,幾乎在各次考試都會涉及的一個命題點就是課程的類型。而常考的一組類型就是按照呈現方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二者之間的區分常常以各種方式出題。這裡,中公師資將以命題點的方式呈現二者的區別。
  • 為什麼企業要進行知識管理?企業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作為知識經濟時代出現的新興管理思想,並不孤立於企業經營管理體系之外。知識管理從知到行,決不是簡單的、盲目的,而是需要涉及多個層面的綜合解決方案,企業在推進知識管理過程中,只有透查現狀、明確問題,才能合理設計實施路徑,發揮出知識管理的真正價值。
  • 萬科有一套隱性知識管理經驗 絕對不是員工培訓那麼簡單
    這就關係到企業的知識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播和傳承,以及員工是否能夠將組織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解決新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萬科集團在2008年實施了企業知識管理項目,構建了企業知識管理平臺。這個知識管理平臺包含流程管理知識、專業知識以及客戶、產品、競爭情報等,員工可以在平臺上發布自己的知識、搜索相關知識以及在知識社區中與他人交流互動。
  • 論文賞析:顯性與隱性結合下的英語專業學生語法學習
    一、引言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英語語法學習的重要性,相關的爭論也從語法「教與不教」轉變為「語法該怎樣教」。關於如何教授英語語法,也有著「形式」與「意義」之爭。這些課堂研究表明了顯性語法教學的優勢,同時也意識到隱性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多數研究者支持第三種理論,認為外顯知識和內隱知識之間存在著轉換的可能性。對於中國學習者來說,由於英語是「外語」而不是「二語」,中國學生缺乏自然而然習得英語的大環境,主要還是要在課堂上學習語法,因此通過顯性教學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體系化的規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 基因突變,你了解定位,隱性和顯性這些專業術語嗎?
    兩者中被仿效的那個版本叫做顯性,剩下的另一個版本叫做隱性。也就是說,根據模式的改變是否受到直接的突變,我們可以稱之為顯性突變或隱性突變。隱性突變的概率有時甚至比顯性突變要大,儘管它在突變開始發生的時候不明顯,但它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兩條染色體上都發生了隱性突變,才會影響到模式的改變。
  •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課程按照呈現形式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其次,隱性課程也叫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自發課程,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 教育學知識點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2.隱性課程也叫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隱性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1)觀念性隱性課程:包括隱藏於顯性課程之中的意識形態,學校的校風、學風,有關領導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知識觀、教學風格、教學指導思想等。(2)物質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建築、教室的布置、校園環境等。
  • 隱性採訪中被採訪者的隱私權
    記者要注意學習業務知識和技巧,學習有關法律規定。    如何避免隱性採訪中的侵權行為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隱私權的重視,保護隱私權問題已提到了重要位置。採訪中尤其是隱性採訪中如何避免侵犯隱私權,是新聞工作者需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國家、記者、公民等三個方面做起。
  • 人民日報:多些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
    也許我們會忘記當年老師課堂上所教的知識,但耳濡目染中學會的為人處世道理和萌生的真善美種子,卻終身受益。「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這番話,引人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既應重視顯性教育,也應重視隱性教育。「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
  • 【漲知識】杜威和克伯屈所謂的附(帶)學習,其實有點隱性課程
    本題其實在考查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有的也稱為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不易覺察性。
  • 管理會計:管控經營"隱性成本"的工具
    而二號線地面全用同色地磚,稍不注意就會過於靠近軌道,需安排專門人員來提醒……細節忽視,導致了大量隱性成本存在,使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隱性成本在財務帳本上很難用數字顯示出來,是有一定隱蔽性的將來成本和轉移成本,是成本的將來時態和轉嫁的成本形態的總和。在現實生活中,有時隱性成本比顯性成本危害更大。因為它給企業帶來效益流失的過程都是隱性的。
  •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是什麼?
    為了幫助廣大考生解決關於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是什麼?的相關問題,中公教師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是什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同屬於課程的下位概念,從邏輯學上說,它們在內涵上應該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兩者之和應當等於課程概念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