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這座山,有一條唐代古徽道,是中國「最早」的景觀大道

2020-12-19 泰晟旅遊課堂

仙寓山,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叫這個名字,傳說當然只是傳說,神仙也是不存在的,有這個傳說是因為這座山的景色太美了,仙寓山在古徽州地域範圍內,既有數千年的徽州文化傳承,又擁有皖南山水的迷人魅力,橫跨安徽東至縣、石臺縣以及祁門三縣,登上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六米的仙寓山主峰,便可以一腳踏三縣,還能欣賞到絕美的徽州風光。

仙寓居山介於惠州和安慶之間,安慶曾經是安徽的省會,這裡也是惠州到江西、福建、浙江的交通要道,因此留下了歷史悠久的古紋章道, 古徽道從石臺縣仙寓鎮新店村延伸到祁門縣,建於唐代,現在完整的古道全長約8公裡,全部用青石板鋪好,沿著古道是廣闊的詩意徽派風景,可以說是古老的景觀大道。

仙寓居山古徽道在古代通行的地方有池州、屯溪、景德鎮、上饒等,這條線是古惠州風景中最美的地方, 當然,古代人們建設這樣的道路也經過千辛萬苦,很多地方地形複雜,山勢險惡, 走在古徽路上也需要相當的體力和毅力,古道兩側每隔幾裡建了一個供行人休息的石亭。

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為了防禦太平軍在櫸樹根嶺修建了長14公裡的石造長城, 這座長城橫跨仙寓古徽道,又稱櫸樹根關,地勢崎嶇,海拔900米,歷來是兵家爭鬥的地方, 當時太平軍攻陷惠州,士兵從江西婺源、狡猾縣漁亭、櫸樹根嶺進攻祁門,最後在這裡打了最慘烈的一仗。

仙寓古徽道在近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也有重要的戰鬥,見證了其艱難的革命歷史,現在這裡有當時的戰壕遺蹟, 櫸根嶺附近的古惠道上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樹是這條古道的歲月證言,據說斑滄桑的古石亭是清代古希老人捐贈建造的,在這裡發現過記載他們家族為當地做出貢獻的敗山碑。

旅行不只是為了逃避生活的苟且,更是為了認識旅行本身,小編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咱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古徽州這座山中有一條唐代古徽道,是中國最早的景觀大道
    仙寓山,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叫這個名字,傳說當然只是傳說,神仙也是不存在的,有這個傳說是因為這座山的景色太美了。仙寓山在古徽州地域範圍內,既有數千年的徽州文化傳承,又擁有皖南山水的迷人魅力,橫跨安徽東至縣、石臺縣以及祁門三縣,登上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六米的仙寓山主峰,便可以一腳踏三縣,還能欣賞到絕美的徽州風光。
  • 忘不了古徽州的一條老街
    徽州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中徽墨與歙硯的故鄉,當然更是徽商文化的故鄉。時序變易,滄海桑田。20世紀80年代,旅遊經濟異軍突起,古老的徽墨與歙硯敵不過同在古徽州地界上的一座山———那山叫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 徽州,有多少古村落正在消逝?
    名聲在外如西遞、宏村,隱逸低調如呈坎、許村……明清時期的士紳階層,在徽州的「八山一水半分田」中,打造了中國村落的樣本,創建了中國村莊文化的最高成就,時至今日,提及徽州,她依然中國人心中理想的棲居地之一。
  • 美得令人窒息的中國人文景觀大道
    號稱「中國人文景觀大道」是318國道。318國道(或"國道318線"、"G318線"、滬聶線),是沿北緯30度,橫穿我國東西部華東、華中、西南地區的一條國道。東起上海市黃浦區,西到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全程5476千米,經過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等八個省區。
  • 徽州古城邀請全國高考生免費遊歙縣!
    風雨過後,彩虹依舊,歙縣這座靈動的山水古城在洪水襲承下以更加嶄新的面貌出現在眾人的面前,為感恩回饋全國對歙縣「高考」的關注,現面向全國高考生出臺以下優惠政策:優惠時間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優惠對象參加2020年高考生及隨行人員
  • 徽州在哪裡?
    I 山河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之處山嶺遍布、川谷崎嶇自古便被稱為「山限壤隔之地」古徽州就誕生於此▼古徽州地形圖,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北部黃山一脈橫亙東西、樂安江、昌江三大水系,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外有崇山峻岭內有沃土良田這片山限壤隔之地已然擁有成為世外桃源的標配於是自漢代以來為了躲避中原的戰火和災難大量士族和百姓紛紛遷徙至此
  • 西昌菜子山大道西延線:一條路與一座城的山水交融
    菜子山大道西延線為城市主幹道,設計時速為60km/h,主線為雙向六車道,道路全長4955.527m,紅線寬62m,道路兩側各有14m綠化帶,佔地面積約為450000平方米,瀝青混凝土路面。斷面形式為四塊板,即:2.5m人行道+3.5m非機動車道+7m輔道+2m側分帶+11.5m車行道+9m中分帶+11.5m車行道+2m側分帶+7m輔道+3.5m非機動車道+2.5m人行道=62m。菜子山大道西延線設置跨海河、安寧河兩座跨河橋,一座跨瀘黃高速跨線橋。而這條路也將幹出「西昌速度」,反映出西昌群眾快速發展,早日走上致富路、幸福路的迫切願望!
  • 古中國古「國道」長100多公裡,他是什麼做的?
    惠饒古道,又名「徽州大道」,建於唐代。他是用四英尺長的青石板做的。這是商人們從長江到徽州的唯一途徑。在古代,他被稱為「古徽路」,他是古老的「國道」。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表現對土地和地貌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 古道行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浙嶺古道,堆婆冢,與茶亭文化婺源縣的最北端有個叫嶺腳村的地方,村後一大片巍巍山嶺,就是浙嶺。浙嶺海拔1116米,是江西婺源和安徽休寧的界山。山那邊,就是休寧。從前婺源人赴京趕考、外出經商,都由浙嶺往返。翻越浙嶺的這一條古道叫「浙嶺古道」,是徽饒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夏日行古道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重拾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浙嶺古道,堆婆冢,與茶亭文化婺源縣的最北端有個叫嶺腳村的地方,村後一大片巍巍山嶺,就是浙嶺。浙嶺海拔1116米,是江西婺源和安徽休寧的界山。山那邊,就是休寧。從前婺源人赴京趕考、外出經商,都由浙嶺往返。翻越浙嶺的這一條古道叫「浙嶺古道」,是徽饒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青城山下有座被譽為「川西水鄉」的古鎮,景色美如畫,遺蹟眾多
    境內有晉代古剎——光嚴禪院、鳳棲山旅遊風景區、千畝原始森林、千年銀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條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義遺址、唐代一瓢詩人——唐求故居,有古龍潭、五櫃沱、雲霧洞等,全鎮各種文物古蹟二十餘處.崇州街子鎮,位於成都以西50公裡,邛崍山脈,它位於鳳棲山腳下,崇州市西北25公裡,毗鄰青城後山和九龍山,街子鎮東北與都江堰接壤,岷江的支流姜維河流經結子鎮的河口
  • 徽州建築,多少美麗?多少遺憾?
    文章來源:星球研究所2011年7月下旬一場特殊的拍賣會在北京舉行本次的拍品並不是常見的古董珍玩而是7套徽州建築這其中有明代狀元的府邸有世家大族的私塾房▼如呈坎被朱熹讚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這座名臣輩出的古村落專門建造一座寶綸閣用以珍藏曆代皇帝賜予的詔書
  • 一系列公園讓福州更宜居,市中心這座千年名山大升級
    據工作人員介紹,過去遊客去於山風景區的萬象亭和戚公祠,需要借道定光寺,或者繞道於山南入口。現在有了這條上山通道,遊客逛於山將更加便捷。 這裡有通透的景觀,在於山上向西向北眺望福州城區景色,近看有綠蔭叢中的白塔,帶著明清民居風格的太平古街,格致中學的校舍操場,遠望能將城北的建築群和綿延山體盡收眼底。
  • 安徽這座山鮮為人知,曾發生奇特天象
    五嶽回來不看山,黃山回來不看惡。但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座山可能沒聽過也沒去過,但是值得一探安徽仙傘。太陽傘為黃山市脈,其主峰海拔1376米,是安徽南沙峰之一。這座高山橫跨安徽同濟縣和石臺縣境內,是同濟石臺祁門三縣的交界。
  • 清華鎮,是婺源北線上的一個千年古鎮,鎮上有一條唐代老街
    清華鎮是婺源北線上的一個千年古鎮,鎮上有一條唐代老街,騎上自行車,沿著街上的青石板路前行,兩旁古舊的民居和一些店面穿行而過,仿佛回到了一段悠久的歷史。名聲在外的彩虹橋也位於清華鎮內,十分值得一看。如果打算遊覽北線的話,清華鎮是吃飯住宿的上佳之選。
  • 隱藏在古絲綢之路的「東方維納斯」1500年歷史須彌山還有啥秘密?
    絲綢之路東起洛陽,西至羅馬,橫跨歐亞大陸,全長8000餘公裡,是古代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重要的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繫了起來,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古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絲線,還將這八千公裡間的一座座城市串聯起來,形成真正的文化共融。
  • 騎行50公裡嘗盡酸甜苦辣,從黃山到木梨硔,看徽州最美古村落
    古徽州,在世人面前永遠都是那麼自然和淳樸,記得小時候看到這樣的畫面,我想它是畫裡的世界,當我有一天真的向他靠近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走進了畫中。對於旅行,我大多數都是乘車直達景區,然而這一次,我卻選擇了一個別樣的方式體驗古徽州,那就是騎行。
  • 辛集這一花園式綠化景觀大道亮相—澳森大道
    澳森大街及園林,種植喬灌木30589株,花卉地被3294平米;園路廣場鋪裝14637平米,路緣石安裝14563米,六米行車道澆築21531平米,停車位鋪裝2303平米,紅色瀝青車道鋪設1353平米;廁所5座,六角亭6座,給水管線鋪設27583米;電纜敷設1000米。道路兩邊樹木成蔭,鮮花綻放,綠草青青。
  • 中國五嶽到底指的是那幾座山呢?
    在學地理的時候肯定學過中國五嶽,那麼到現在你還記得這五嶽到底指的是那五座山嗎?它們分別位於哪裡?它們又為什麼被稱之為五嶽呢?中國五嶽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東西南北中是根據它們所處的位置來進行命名的,這五座山之所以出名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這五座上也是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並且這五座山風景優美,也是現在人們常去旅遊的勝地,從古至今流傳的一句話:「五嶽歸來不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