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絕大多數家庭避不開的熱點話題。
現實中普遍現象是孩子不喜歡學習,家長軟硬兼施,使出渾身解數,最終兩敗俱傷。孩子越來越逆反,越來越抗拒學習,家庭的和諧氛圍也被破壞,父母不知所措。
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根源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偏差。許多家長把教育孩子簡單化,只看到了教育的表面現象,沒有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因此我們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做出調整,真正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樹立信心,讓他們喜歡上學習。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想法本身是好的。我們應該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而且時間越早越好。甚至有人說,如果你從孩子出生第三天開始教育他,那麼你就已經晚了兩天。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智慧訓練開始得離兒童出生的時間越遠,這個孩子就越難教育。」
但是,現在我們的啟蒙教育被形式化、表面化、商業化了,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前班進行提前學習就是啟蒙教育了,完全沒有思考啟蒙教育到底應該培養孩子什麼能力以及如何培養。
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學前班,絕大多數是出於跟風和盲目。一是誤以為學前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二是出於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認為上學前班是「提前打基礎」了,是在學習上先走了一步。
這種「打基礎」想法是有代表性的,但這是家長們的認識誤區。一是沒搞清什麼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礎」,二是不了解學前班的真實情況。
現在的「學前班」,並不是教育學意義上的「學前教育」,它基本上就是小學一年級的縮寫版,總體教育模式和教育價值取向和一年級一樣。
老師們的目標是把孩子訓得聽話,識一些字,把作業寫得整整齊齊的。這讓老師們很有成就感,這些「成就」往往也被小學校領導和家長們認可。特別是家長們,覺得孩子在學前班學了認字、寫作業,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學前班有上課,有作業,有紀律,卻沒有智力活動。學前班教學讓兒童付出的多半是一些畸形的、消極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說:「凡是那些沒有讓兒童每天都發現周圍世界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地方,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會熄滅。」——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致命的。
良好的啟蒙教育在形式上應該是遊戲的、無拘無束的、變化豐富的、與生活相關聯的,內涵上應該有技能訓練、語言發展、想像力激發等一系列智慧啟蒙功能。
可當下學前班教學,急於讓孩子掌握書本知識和考試知識。課桌限制了兒童的自由,封閉性的學習內容束縛了兒童的想像,教學方式違反了兒童天性,無聊的作業消磨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它是一種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學習,充其量可以叫做「提前學習」,不能稱為「啟蒙教育」。
可能很多家長是這樣想的,認為學前班「好歹能學點東西」。這種想法把玩耍當作無價值的,認為玩耍可多可少、可有可無,認為「學知識」是有價值的,學總比不學好。持這種思想的家長不知道,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智力成長不是在書桌前進行,而是在遊戲中進行。
盧梭在他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提出一個「最大膽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就是在兒童的早期學習上,「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他強調的是應該讓兒童盡情地遊戲玩耍,反對用課程學習擠佔兒童的遊戲時間。
我們要把良好的學前教育還給孩子,好的啟蒙教育可以讓孩子成為人才,而不合適的「提前學習」只能讓孩子變得平庸無才。
真正讓孩子喜歡學習,就要想辦法調動孩子內在的積極性,尤其是從孩子的興趣中找到需要把握的知識,把他的興趣和活動設計到一起,那是最好的。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裡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係和相互聯繫,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裡學習。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所以,我們想要孩子的學習進步時,不要忙著把孩子拉到書本上,拉到課外班裡,應該創造些機會,讓孩子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當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先生在出任校長前是該校一名優秀的物理老師。他講到自己在擔任物理教師時,他的學生有誰在考試中哪道題出了錯,他就會讓這個學生把這道題重新做了後,再給全班同學講一遍——「做一遍」和「講一遍」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能清楚地講一遍的東西,它必定包含著認真的思考,並已經清楚地理解,然後才能清晰地講出來;講過的東西會更深地印在大腦中——如果說「做一遍」只是再一次學習,「講一遍」就已成為一種實踐,這對學生們來說也是一項知識應用活動,能讓他們掌握得更好。
這項活動在家庭中也可以應用,當我們想給孩子輔導功課時,不如讓孩子給我們「輔導」一次功課。
讓孩子當「小老師」時,要注意了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在設計這類活動時要「賦權」,讓孩子「掌權」。
做小老師是讓孩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學習知識。在這類活動中要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角和主動者,要讓孩子覺得他「有權」了,不要讓他在活動中感覺自己被動、受大人指使。
第二,要選擇那些答案或內容比較確定的東西讓孩子來講。
因為開放式的學科,如語文、歷史等,孩子不好講。可以讓孩子講封閉式的嚴謹的學科,如數學、物理等。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講課這個事不適宜經常做,一般是暗暗觀察孩子的學習,只有發現哪一段時間孩子掌握得不太好,才讓孩子給我們講課。不要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到厭倦,要想辦法保護興趣。
第三,我們提出要求的方式要自然,不能總用自己小時候沒學好這一個藉口。
總是使用一個藉口孩子很快就會識破,講課的興趣就會降低,所以我們要多設計場景,引導孩子給我們講課。
比如有時候我們可以從孩子作業本上找到一個錯誤,然後假裝驚訝地說「這道題好像做對了,老師怎麼給打了錯呢?」讓孩子看看是自己做錯了,還是老師判錯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裝糊塗又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思維,孩子為了搞清楚是自己錯了還是老師錯了,一般也會認真地和我們一起來分析,重新思考。結果當然證明是孩子把題做錯了,但孩子至少糾正了我們的「錯誤」,這同樣讓孩子有成就感;同時,之前沒把握好的知識也基本上把握了。
第四,不要在講課過程中挑剔孩子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講課中的錯誤。
家長既然做學生,就一定要拿出誠意,認認真真聽孩子講課。不要讓孩子察覺你的用意,否則孩子只是覺得父母用這種方式來考察他,就不會感到自豪,也就不會有興趣。如果孩子的思維或陳述有錯誤,要委婉地講出來,或用啟發的方式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思考。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因為自己講得不好而丟面子。一定要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
總之,我們與其在孩子的考試分數上操心,花錢花力氣,單方面逼著孩子學習;不如用些心思,設計和製造一些包含相關知識的事情來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有機會運用他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孩子不喜歡寫作業,磨磨蹭蹭,完成質量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業太多,或是機械性、重複性作業讓孩子厭倦,甚至有些作業是懲罰性的,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
我們要想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自覺寫作業,甚至喜歡寫作業。
杜威說「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反過來可以推導出,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麼,就不要在這方面給得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地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同時最最重要的是讓他在行事過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這無論在學習還是其他事情上,都是普遍適用的。
我們在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時,可以嘗試懲罰他,不讓他寫作業。這樣反而讓孩子覺得失去了自己的權力,激發孩子完成作業的責任心。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我的孩子,你要罰他不寫作業,他高興死了,他根本不怕第二天老師批評。
這樣的孩子確實有,但這種行為已不代表兒童的天性,只是天性被屢屢扭曲的一個後果。起因多半是孩子在最初面臨不想寫作業這個問題時,家長或老師以懲罰方式讓孩子去寫作業。天長日久,既妨害了孩子對寫作業的興趣,也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變得厭學且厚臉皮。
所以家長在管理孩子時,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到教育的對立面去。
哲學家弗洛姆說:「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在任何具體教育細節上,家長一定要考慮目標與手段的統一問題。把作業當刑具使用,還是當獎品使用,是分水嶺,決定了我們是在走向目的,還是走向目的的反面。
每個孩子都願意自己在學習上做得更好,願意讓父母滿意,願意受到大人的誇獎。因為人有一個天性,就是上進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現出對學習沒有上進心,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後天成長中慢慢丟失了。
對孩子來說,玩耍和學習本來是不衝突的,正常條件下兒童有能力協調這兩者的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使這兩者衝突了,那一定說明他的教育環境有某種不良的東西在影響著他。
杜威說:「凡是所做的事情近於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強加的工作任務的地方,遊戲的要求就存在」。所以,正是因為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種種不正確的方法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習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無度地玩耍和浪費時間,變得「不懂事」了。
我們應該研究兒童的特點,體恤兒童的心理,注意從「學習情感」方面培養孩子的好學精神。兒童是脆弱而無助的,不要把孩子當成可以克服困難的英雄來不斷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來困擾他。
當然,我們不一定有能力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們的眼神和行動告訴他,學習是件「不苦的事」。我們也許沒有能力讓孩子對學功課像打球或玩電腦遊戲一樣有熱情,至少要讓他覺得這件事像睡覺吃飯一樣正常而必需。
我們可以採取一些辦法來幫助孩子正確看待學習中的苦。
比如,找些高考狀元談經驗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談刻苦用功的,讓孩子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沒有一個不勤奮。這表面上看是強化了學習要刻苦,實際上緩解了孩子對苦的感受。既然狀元們都那麼用功,那麼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不向孩子提要求他吃苦用功的話。
又如,和孩子一起讀一些科學的故事,用許多生動的故事講述其中艱難的歷程。讓孩子看到人類科學知識的積澱是那樣不易,想想自己可以輕易地拿著薄薄的教科書縱覽前人每一種驚人的成就,孩子會覺得很幸運——自己不過是這些偉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麼苦呢?!
有些家長習慣用分數和名次來衡量孩子的學習,因為這樣很直觀,不需要認真分析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品格、知識掌握程度等等。但是這種唯成績論把孩子的學習目標庸俗化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上,成功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一是對學習不利;二是對保持不利。
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
「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對等,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孩子從小養成不良學習動機,其結果一是敗壞了學習胃口,二是動機的低下束縛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能力,使他們發展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了。
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才會慢慢噴發出來。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悅。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現代生活最突出的一個心理特徵是,許多為實現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及活動,已越來越篡奪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卻成為模糊的、非真實的存在……我們已陷落在手段之網中,經常忘記了我們的目的。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但是任何單純要分數的行為都是淺薄的,都是破壞性的。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性,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
兒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愛,「爭強好勝」其實是一種天性。孩子入學後,即使家長不說什麼,他們都會產生對分數的追求,對名次的渴望。面對卷子,他們每個人都會盡全力表現出最好的自己,絕沒有一個孩子明明會做,卻故意做錯,故意讓自己拿不好的成績。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他不對分數斤斤計較,才會最終獲得好成績。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介紹的方法不是萬能的,僅僅是拋磚引玉。作為家長要花些心思去思考怎麼讓自己的孩子喜歡學習,要有正確的心態,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
孩子是家長手上的美玉,怎麼雕琢就看家長的了。
我是隔窗遙望,透過心靈的窗,看到世間的美。我手寫我心,成為一個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