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飲用雄黃酒、吃粽子等,端午節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節歷經二千多年而常勝不衰,必定有它獨特的魅力。《奉天通志》上說:「五月屬午,五日為端午,二午相屬為火旺之相,過旺則為毒。」所以五月也稱之為毒月。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屬火,此時的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此時陽氣外散,內裡虛弱,人體就易受邪氣幹擾,另外這個月毒蟲肆虐、百病泛濫,瘴氣流行、瘟疫爆發、邪靈傷身,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帶來災難,特別是會給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傷害。而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驅瘟、襟頭點綴。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溼醒脾、闢穢悅神等功效。故端午節人人都佩帶香囊。
雄黃驅蛇早在《抱樸子·登涉》裡面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雄黃是端午最常用的一味中藥,味辛,性溫,有毒,歸肝,大腸經,具有攻毒殺蟲止癢、祛風定驚的效果。點雄黃也是端午的一大習俗,用毛筆蘸調配好的雄黃在孩子們的額頭點畫以達到驅蟲闢穢的效果。當然也有雄黃泡酒飲的。
艾草在民間一直用作闢邪之物,農村常有將艾掛於門上起到闢邪的作用。神農本草裡面有描述:主灸百病。作煎,止吐血下利,下部慝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
艾草的另一功效就是驅蟲,很多市面上的驅蚊包裡面都含有艾葉。將一把艾蒿仍在廚房裡,廚房內的蟑螂都會少很多。將一把艾蒿掛在衛生間,衛生間的氣味都會改變很多。記得小時候,夏天蚊子特別多,父親都點艾草,把蚊子趕跑然後安安穩穩睡個好覺。
時光變幻,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年年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