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一直被廣泛地關注。
作者 | 河北省保定第七醫院新生兒科李月蘭
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
工作中我經常聽到家屬說:有骨頭不愁肉,在保溫箱養養就好了。可能在家長的眼裡,孩子就是早一點來到這個世界上而已,將來一定能長成五尺男兒。
「
真的是這樣嗎?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早產兒定義為出生時胎齡的嬰兒。
隨著早產兒救治能力的提高,救治下限也隨之擴大,突出體現在極低出生體重兒/超低出生體重兒( VLBW /ELBW 嬰兒) 等危重早產兒數量增加,需要救治及救治存活者增加。
圖片為作者提供
目前國內多數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 NICU) 臨床實踐中,早產兒出院標準為:
各項生命體徵穩定,校正胎齡( CGA) 達34周、體重達2000 g 左右並持續增長,完全經口餵養,室溫下體溫維持穩定,疾病已愈或可進行家庭治療。
今天暫且不說早產兒住院期間的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我們就談談孩子歷經千難萬險回到媽媽懷抱之後的那些事。
一
早產兒出院並不意味著治療、管理的結束,
而是新的治療、管理模式的開始
近年來隨著我國「早產/低出生體重兒餵養建議」和「中國新生兒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的逐漸普及,較多醫療機構在早產兒院內營養支持策略方面已有顯著改善,早產兒宮外生長遲緩的發生率有所下降。但早產兒出院後管理未引起足夠重視,隨訪制度不健全,餵養指導不規範,存在較多誤區。
圖片為作者提供
為此,《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和兒童保健學組共同撰寫了「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餵養建議」,旨在促進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系統化管理,規範個體化餵養指導,進一步提高生存質量。
也就是說,早產兒出院後,完全依靠家長進行管理,往往達不到追趕性生長的目的。所以,出院後的餵養依舊需要醫生,這是家長和醫生共同配合的事情。
圖片為作者提供
■首先,醫生會在早產兒出院時對孩子的餵養和生長進行評估。
根據胎齡、出生體重、餵養狀況、生長評估以及併發症,將營養風險的程度分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類,這是出院後個體化營養指導的基礎。
■其次,每個早產兒的餵養方案絕對不是完全一樣的,每個孩子的發育軌跡也不會完全重疊,我們要強調個體化的餵養方案。
出院後母乳仍為早產兒的首選餵養方式,並至少應持續母乳餵養至6月齡以上。
根據出院時營養風險程度評估選擇餵養方案,既要考慮到早產兒營養風險程度的分類,又要根據隨訪中監測的早產兒生長速率和水平、攝入奶量等綜合因素進行調整,使早產兒達到理想適宜的生長狀態。
■強化營養是指出院後採用強化母乳(添加母乳強化劑的母乳)、早產兒配方(院內配方,適用於胎齡或早產兒過渡配方(胎齡>34周的早產兒或出院後早產兒應用,通常的早產兒2段)餵養的方法。
主要對象是中危、高危的早產兒。
強化營養的時間有個體差異。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營養風險程度相同的早產兒,其強化營養的時間也存在個體差異。要根據體格生長各項指標在校正同月齡的百分位數後,決定是否繼續或停止強化營養。最好達到 P25~P50,小於胎齡兒>P10,再參考個體增長速率的情況,注意避免體重/身長>P90。達到追趕目標,則可逐漸終止強化餵養。
二
怎麼樣才能實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餵養方案呢?
■首先,醫生要告訴家長,孩子出院時的營養評估狀況,告訴他們多久要帶孩子來院進行再評估,然後就是隨訪,強調一定要苦口婆心地告知,並且不厭其煩地隨訪,因為有的家長真的不是很在意。
■其次,就是教會家長們怎麼看Fenton 早產兒生長曲線圖。按照 2013 年修訂後的 Fenton 早產兒生長曲線圖,進行百分位的實際評估。早期的生長也可參照正常胎兒在宮內的生長速率,即15~20 g/(kg·d)。
■再次,要教育家長,寶寶的追趕生長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強化餵養不是彎道超車,不能急。多數早產兒通過合理適宜的餵養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追趕生長,在 2~3 年內達到正常水平就行。
而在部分嚴重宮內生長受限(<P3)的早產兒仍生長緩慢時,應仔細分析原因,除外某些遺傳因素或內分泌代謝疾病等。一般發生在妊娠早期的嚴重宮內生長受限多與遺傳和胚胎發育本身的因素有關,即使強化營養也無濟於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評估早產兒生長狀況時要注意全面衡量其體重、身長和頭圍各項指標及其關係,關注其生長趨勢。
單一的體重長得快,並不是營養狀況達標,體重和身長發育不平衡可能跟成人後的許多疾病相關。
把寶寶養成一個短小的胖娃一定不是好事,勻稱地長大才是我們管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Howson ECP,Kinney MV,Lawn JE. Born Too Soon: The globalaction report on preterm birt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2. de Waal CG,Weisglas-Kuperus N,van Goudoever JB,et al.Mortality,neonatal morbidity and two year follow-up of extremelypreterm infants born in the Netherlands in 2007. PLoS ONE,2012,7: e41302.
3.《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 早產/低出生體重兒餵養建議[J]. 中華兒科雜誌, 2009, 47:508-510.
4.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兒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新生兒外科學組. 中國新生兒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J]. 中華小兒外科雜2013, 34:782-787.
5.《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餵養建議[J]. 中華兒科雜誌, 2016, 54:6-12.
6.王丹華.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餵養建議解讀.北京醫學2016年第38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