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德意志人生活在俄國,後來他們去哪了?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於話題#前進吧!德意志!14#中亞洞察5#東歐洞察28

伏爾加德意志人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德意志人是現代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但長期以來,德意志人的分布幾乎遍布整個歐洲。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前,一直維持著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公國,德意志人的內外遷移相對比較容易。

在遠離德國的中亞地區,有著一群德意志人生活在那裡。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全國境內一度有200萬以上的德意志人,主要集中在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他們跟現代德國人是血緣相同的親戚。

在遠離歐洲的亞洲腹地,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德意志人呢?

▲二戰前,德意志人在歐洲的自然分布,越靠近德國越密集

一、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的緣分

提起古代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對應到現代,俄羅斯人和德意志人是這兩個古老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後裔。不過在古代歐洲,他們都曾是古羅馬人眼中的蠻族。

相較之下,日耳曼人更早受到古羅馬文化的影響。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在其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並接受了基督教,從此成為「文明人」。

▲5世紀末,日耳曼人已經完成封建化,斯拉夫人仍處於部落時期

此時的斯拉夫人仍然處於原始的部落社會,剛剛走出其發源的東歐平原,向中歐和巴爾幹半島遷徙。由於受到東羅馬帝國的影響,斯拉夫人開始信仰東正教,逐步形成封建制度。

9世紀,波蘭、捷克等西斯拉夫人首先與中歐的德意志人發生了碰撞。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經曆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後,分化而來的中歐民族,建國已有數百年,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佔據較大的優勢,用武力迫使西斯拉夫人改信了基督教。

儘管東斯拉夫人在10世紀左右陸續建立自己的封建國家,但是在日耳曼人的眼裡,斯拉夫人依然是落後和野蠻的,甚至東斯拉夫人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便是由日耳曼人的一支-瓦良格人完成的。由此可見,對東斯拉夫人來說,邀請日耳曼人做領袖是有先例可尋的。

▲基輔羅斯(綠色)地圖。日耳曼的瓦良格人被邀請成為基輔羅斯的領袖

此後的整個歐洲中世紀,除了條頓騎士團和寶劍騎士團曾經深入波羅的海沿岸,短暫統治過一段時間外,日耳曼人和東斯拉夫人的交往並不多。

▲條頓騎士團,使得日耳曼人的空間得到了東擴

13世紀,來自東亞的蒙古人徵服了東斯拉夫人,將版圖擴展到第聶伯河。直到240年後,東斯拉夫人在莫斯科大公國的領導下才實現獨立,建立起統一的俄國。但他們依然遺存著深深的蒙古烙印,留著蒙古式的大鬍子、穿著寬鬆的大袍子,更像是白種的蒙古人。

當俄國人舉目四望打算擴張疆域時,卻發現西方經歷過文藝復興、大航海之後,各方面早已領先於俄國。德意志地區雖然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孱弱而政治分裂,但工商業發達,科技水平可以與英法等國並駕齊驅。

▲德意志人的早期東進,逐漸佔據波羅的海沿岸(895-1400年)

二、德意志人移民

彼得一世1682年登基後,深深感到俄國的落後,不惜放下沙皇的尊貴,冒充士兵和工匠前往西歐國家學習先進技術。當他學成回國後,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鞭策著俄羅斯追趕上來,成為歐洲強國之一。這位彼得一世後來被俄羅斯人尊稱為彼得大帝。

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從服裝、容貌到軍事、政治、經濟等等,全方位地學習西方。彼得一世從西方聘請了大量的專家和技術人才,以幫助俄羅斯迅速擺脫落後面貌,然後向各個方向擴張,尤其東方的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

▲聖彼得堡的彼得一世銅像,這座城市是他最大的戰利品

德意志是最靠近俄羅斯的西方國家,中間只隔著一個西斯拉夫人國家波蘭,因而被彼得一世聘請過去的技術人才最多,因而對俄羅斯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技術人才可以算是第一批俄籍德意志移民。

更重要的是,彼得一世將自己所有的子女都與德意志強大邦國的貴族聯姻,以彰顯俄羅斯與德意志的特殊關係。這樣一來,他的後代便全部成為了德俄混血兒。按照當時父系血統為尊的習慣,彼得一世的外孫應該算是德意志人。

沒想到彼得一世的兒子早亡,沒有留下孫子,只好由外孫繼承了沙皇之位,成為彼得三世。於是,俄國沙皇變成了德意志人,而彼得三世的妻子更是一位地道的德意志貴族,此後的歷代沙皇其實統統是德意志血統。

▲葉卡捷琳娜二世,左圖是她剛到俄國,右圖是新婚後不久

彼得三世被認為是一位不稱職的沙皇,向德意志出賣了太多的俄羅斯權益。他的妻子反而更有政治才能、更願意維護俄羅斯利益。1762年的一場宮廷政變後,繼位僅半年的彼得三世被廢黜。

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彼得三世的妻子成為新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一位土生土長、沒有一點俄國血統的德意志人,終於成為了俄國沙皇,並將成為與彼得大帝齊名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繼續深化學習西方的改革,並藉助自己德意志貴族的身份,加大從德意志等歐洲國家引進人才,推進全面的西化教育和生活方式。一時之間,俄羅斯貴族都以說德語、法語、拉丁語為榮。

▲1763年的歐洲局勢,版圖的碎片化加劇德意志人的外遷

據統計,1869年時俄國首都彼得堡內有4.5萬德意志人,佔總人口的6.8%。大部分都是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引進的德意志移民們的後代。

另一方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1762和1763年兩次邀請歐洲人,尤其是德意志人遷移到伏爾加流域,對當地進行開發。俄國當時已經準備向中亞擴張,需要吸引更多的移民來填補國內人口的不足。

▲18世紀中後期,俄國剛開始向哈薩克斯坦擴張,德國移民主要聚集在恩格斯城附近

把德意志移民安置在伏爾加流域,既能夠形成俄國與中亞之間的緩衝地帶,同時又能為下一步侵略中亞開闢前進基地。這些德意志移民後來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英法等西歐國家的民眾更喜歡移民美洲等新大陸,移民俄國的真正主力是德意志人。除了地理位置比英法等國更便利外,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也導致德意志人更願意移民俄國。

▲蘇聯剛剛成立時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絕大部分是貧苦農民

19世紀之前的德意志名義上處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但實權掌握在各邦的領主手中。由於宗教、列強爭霸等多種原因,多達上百個的邦國分別加入不同的陣營相互廝殺,德意志地區一直戰亂不斷,人民無法安居樂業,不得不忍受沉重的賦稅和兵役。

因此,當許多德意志人聽說俄國許諾提供大片未開發的土地,還有免稅、免兵役、允許德意志人聚居,保留原有宗教和文化等優惠條件時,便踏上了東遷的道路。他們後來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在近代的分布(紅色)

三、德意志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志人聚居的區域在如今俄國與哈薩克斯坦的交界處附近,伏爾加河的東岸。這裡原先是遊牧區,但土地肥沃,灌溉充足,適合發展農耕業,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德意志移民,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德意志社區。

▲德意志人在伏爾加河沿岸的據點

19世紀後期,由於完成了中亞的擴張,伏爾加德意志人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俄國取消了免稅免兵役的優待政策。一部分人開始離開,回德國故鄉或移民美洲,他們的總人數雖然不多,卻為將來俄籍德意志人的外遷撒下了種子。

▲伏爾加德意志人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勞動,開創了新的家園

據統計,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百餘年時間裡,伏爾加德意志人擁有20多萬人口,全國的俄籍德意志人達到100萬左右,成為俄國境內的第九大民族。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沙皇制度覆滅,取而代之的是蘇聯。1924年,蘇聯對境內的各民族進行大規模的清點和統計,並以民族為單位成立諸多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人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志人因此擁有了自治共和國,隸屬於俄羅斯加盟共和國,面積為2.8萬平方公裡,人口增長到37萬,超過該自治共和國總人口的60%。首都是恩格斯市,這座城市一直保存到今天,隸屬於薩拉託夫州。

由於俄籍德意志人普遍受過較好的教育,又從故鄉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技巧,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的生活水平明顯高於相鄰的哈薩克族和俄羅斯族。

▲伏爾加河畔的恩格斯城,一直保存到現在,名字也沒有改

俄籍德意志人在俄國境內的分布很廣泛,很多人與俄羅斯等當地民族通婚後,漸漸開始融合,甚至忘記了德語。伏爾加德意志人因為同族聚居,較好地保持了德意志民族的傳統,後世有些資料索性把所有俄籍德意志人都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不幸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納粹德國對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伏爾加德意志人乃至全部俄籍德意志人的忠誠度受到了蘇聯政府的懷疑。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給俄籍德意志人的命運帶來可悲的轉折

二戰爆發前,歐洲其他國家的德意志移民,如捷克蘇臺德地區,積極配合納粹德國的侵略政策,給所在國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有鑑於此,蘇聯政府為了防止俄籍德意志人勾結納粹德國,對他們採取了嚴厲的措施。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俄籍德意志人有叛變俄國的行為,但殘酷的戰爭讓一切都變了樣。1941年8月,蘇聯政府決定取消伏爾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國,將全部俄籍德意志人遷移到西伯利亞和中亞,並剝奪了他們的很多合法公民權。

▲強制遷移的生活是艱苦的,處在監督勞動的境地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總共有大約120萬俄籍德意志人被強制遷移,其中44萬遷入了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地區,幾乎等同於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的德意志族人口。他們被打散安置到各個不同的州,沒有再形成稍大規模的聚居區。

▲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的國旗

花費了160年才建立起來的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也許是德意志民族在非德意志國家外,唯一的自治共和國,僅在一年內便煙消雲散,原因是複雜的,納粹德國悍然發動侵略戰爭則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美國堪薩斯州的早期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紀念像

另外,在俄籍德意志人中有20萬多人選擇離開蘇聯,他們大多是在國外有親戚,跟隨早期外遷移民的步伐去往南北美洲。目前,美國有大約100萬伏爾加德意志人的後裔,巴西和阿根廷兩國加起來有將近300萬。

▲1926年和1939年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的人口構成,德意志人佔比超過60%

四、俄籍德意志人回歸

二戰結束後,蘇聯在1955年對以往的強制遷移政策進行了糾正,取消了對俄籍德意志人的歧視政策,1964年恢復他們的蘇聯公民權。不過要到1972年,俄籍德意志人才被允許回到遷移前的原住地,遷移時被沒收的房屋等財產不能討回,由當地政府提供另外的安置。

早在恢復公民權之後不久,俄籍德意志人便提出重新自治,但當時他們分散在中亞和西伯利亞的各州,聚居的人數一般只有幾千,最多不超過兩、三萬,無法實行自治。

▲藍點為德意志人在中亞的分布

1972年後,大批俄籍德意志人回到原住地,尤其是原來的伏爾加德意志地區。在他們的一再努力下,重建該共和國的建議也進入法案起草階段。

但是,因為當地其他民族反對等因素,這個草案遲遲沒有進展,直到蘇聯解體,也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大量俄籍德意志人在漫長的等待中,由期望轉為失望,紛紛移民國外。

與此同時,德國在二戰後被美蘇集團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恢復和發展,需要更多人口來提振經濟,願意接納俄籍德意志人。1990年兩德統一後,更是直接給予俄籍德意志人以德國公民權。

▲伏爾加德意人長期聚居,較好地保留了民族特點

據官方統計,1989年蘇聯境內的德意人達到200萬。在蘇聯解體前的五、六年裡,平均每年有10萬人遷往兩個德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這個進程更是被加快了,俄籍德意志人的數量在大幅度減少。即使如此,目前俄羅斯仍有至少有60萬以上的德意志人。

俄國境內存在這麼多的德意志人,是由沙俄擴張、二次大戰以及蘇聯的錯誤民族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越來越多的俄籍德意志人向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移民。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原標題:《200萬德意志人生活在俄國,後來他們去哪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0萬德意志人曾經生活在俄國,後來他們都去哪裡了?
    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全國境內一度有200萬以上的德意志人,主要集中在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他們跟現代德國人是血緣相同的親戚。在遠離歐洲的亞洲腹地,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德意志人呢?▲1763年的歐洲局勢,版圖的碎片化加劇德意志人的外遷據統計,1869年時俄國首都彼得堡內有4.5萬德意志人,佔總人口的6.8%。大部分都是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引進的德意志移民們的後代。
  • 為何德國會有200多萬人說俄語?德國境內的俄裔移民是哪來的?
    不過,德國的俄語人口另外有特殊的地方:這裡面很多人從血統上來說是德意志人!是的,這些人是德意志人,但是母語卻是俄語,這又是啥情況?這也是由於東歐集團後期的衰敗,自1987年來,近300萬德意志人(多數來自前蘇東集團國家)行使其回歸權移居德國。
  • 二戰後東歐各國驅逐1200萬德國人,屠殺50萬
    不過,亞洲的事情還是比較乾脆的,因為日本人原本就只住在本土,在其它地方沒什麼分布(本來古代日本人在朝鮮半島還有「倭館」,但後來也被清除了),所以亞洲只需要把日本人趕回去就行。二戰後的德國人這還沒完,中歐和東歐的德意志人,滾蛋吧,但問題在於這些德意志人並不一定是侵略者,他們很多人世世代代就住在這裡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了,是原住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外蒙古獨立後,在那生活的十幾萬漢人去哪了?他們的結局令人唏噓
    外蒙古獨立後,在那生活的十幾萬漢人去哪了?他們的結局令人唏噓大家也都知道外蒙古曾是中國的領土,那麼獨立之後十幾萬的漢人都去哪裡了?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他們的結局,外蒙古還沒有正式獨立之前,中俄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首富庫倫,也就是現在的烏蘭巴託,當時有500多家的商鋪都是漢人經營,差不多有2萬人,另外還有各行各業的務工人員以及礦工都是漢人高達6萬人,除此以外,在庫倫與恰克圖之間還有三萬左右的漢人在這裡務農,加起來差不多有十萬多人的漢人在內蒙。
  • 摧毀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去哪了?他們現在是哪國人?
    在歐洲歷史上曾有三大著名的蠻族,他們是:日耳曼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蠻族(斯拉夫人)、凱爾特蠻族(凱爾特人)。在這三大蠻族之中,又以日耳曼蠻族最為出名,因為他們一手摧毀了昔日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摧毀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後來又去哪了呢?
  • 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岡察洛夫
    岡察洛夫對當時莫斯科大學沸騰的政治生活表示淡漠,把全部興趣和愛好都傾注於文學方面。一八三四年,他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己家鄉西姆比爾斯克,在省長手下擔任特派員職務。不久又到首都彼得堡,在財政部裡當翻譯,後升任科長。一八五二年,網察洛夫奉派以海軍中將普提亞京秘書的身份乘戰船「巴拉達號」跟隨一支俄國艦隊作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任務是記述日本和美洲沿海各地的情況。
  • 俄國皇室成員,從「斯拉夫血統」演變成「日耳曼血統」經歷了什麼
    後來舉行杜馬會議,臨時決定,由費多爾的兩位胞弟,16 歲的伊凡和 10 歲的彼得,同時掌管國家權力。可是第一沙皇伊凡,也是疾病纏身,而彼得只有10歲,不得已只能由他們的姐姐索菲亞,擔任攝政王。1689年,彼得發動政變,囚禁索菲亞,兩位沙皇還是執政,從這裡大家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權力全部在彼得的手中。
  • 柯尼斯堡,德意志人龍興之地,是如何成為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
    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面積僅1.51萬平方公裡,原本叫柯尼斯堡,最先是立陶宛的一部分,後來被德意志人組成的條頓騎士團佔領,逐漸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在過去數百年裡,這裡是德國容克貴族的發源地,德意志人的龍興之地。它在德意志人內心的地位,幾乎相當於聖城的存在。
  • 李大釗犧牲時年僅38歲,留下3子2女,他們後來的生活過得怎樣?
    今天中國還沒有聽說有因為變法而流血的人,這個國家的人也不會流淚。國難當頭,無數愛國志士為救亡圖存尋找道路,革命變法的道路上總是難以避免流血犧牲,譚嗣同為變法圖強而慷慨赴死,為中國而流血首先士。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反動軍閥抓進監獄。監獄裡,他飽受種種折磨,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最後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才38歲。
  • 關於俄國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很多人一點都不知道
    其實俄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俄國吞併了波蘭,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且在後來法語是俄國上層人必修的語言。俄國很多上層人士聚會說的都是法語。 十月革命的時候,攻打冬宮並沒有傷亡太多的人。當時守衛冬宮的人基本上沒有什麼衝突就決定投降了。完全不像書上說的那樣。 4. 俄國徵服烏克蘭之後,非常重視這塊地方,而烏克蘭在俄國的地位也非常高。在歷史上烏克蘭有小俄羅斯的稱呼。
  • 「阿富汗,擋住俄國!」
    編輯阿斯特拉和喀山汗國騎兵中的韃靼人和楚瓦什人騎兵的銳不可當,也是後來俄國「招安」哥薩克的起源﹀編輯在十九世紀時,希瓦汗國與布哈拉汗國之間的綠洲爭奪戰進行了幾十年;同時,希瓦汗國與浩罕汗國為控制錫爾河下遊地區以及生活在那裡的哈薩克人而一直在進行著鬥爭。
  • 俄國革命殺了2875個主教,1219個神父
    他的才智是多種樣的,在某些方面是十分傑出的,他理解萬物能達到一般人很少達到的程度。他的哥哥被處死使他這束明亮的思想光芒通過稜鏡折射而成為赤色列寧的思想是被一種極為特殊的意志所驅使的。他身體粗壯、結實精力充沛,儘管有病,在中年以前還是可以勝任這些輝煌的事業。在他精力耗盡以前他已完成了他的事業,一千年也不會被人遺忘。在這些時代,人類的思想和制度是向前發展的。
  •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是因為德國給錢?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南京臨時政府方面的孫中山、黃興一派人,極不情願地交出革命政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夠的資金給臨時召募的革命軍隊發放軍餉。而列寧領導的俄羅斯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第一要素,就是成功籌措了足夠多的革命經費。
  • 什麼標誌著文化生活的重大發展?最鮮活的俄國文學形象是什麼?
    1818年,「阿爾扎馬斯協會」,外因是它的成員多來自彼得堡,並且茹科夫斯基、卡拉姆津等被選入俄羅斷學院,他們可以在科學院內直接批評原「俄語愛好者對活協會」成員希什科,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阿爾扎馬斯社」被吸入進俄羅斯科學院,這一現表明「河爾馬斯協會」改革餓語和文學的主張得到了俄國學術界的大多數人的支持,「國爾扎馬斯協會」持續3年的活動起到了文學藝術界的啟蒙作用。
  •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傑出代表,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託爾斯泰
    在巴黎,他獲悉俄國沙皇已下令廢除農奴制,迄至回國,看見農民處境並無改善,生活日益貧困,仍然完全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毅然決定在自己的莊園裡,撥出一排廂房辦學校,供農家子弟免費讀書。他認為農民只有掌握文化才能擺脫愚昧,從根本上解放自己。他以能為此而出力感到自豪。在這同時,他擔任當地的農民與地主間糾紛的仲裁人,但常常為偏祖農民而受到沙皇政府責難。
  • 俄國自然派作家今日觀
    他們的創作不僅主導了俄國19世紀文學的走向,更因其為民族復興服務的精神至今仍能與時代產生共鳴。  尼古拉·瓦西裡耶維奇·果戈理(1809-1852)是俄國散文之父,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自然派的靈魂人物,他文學創作的核心可以闡釋為一破一立。
  • 俄國歷史上的木匠皇帝,對內改革對外戰爭,讓國家走向現代化
    但是就在17世紀末,被後來人稱為俄國最傑出沙皇的彼得大帝登上了皇位。他對俄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功擴張了俄國的領土,增強了俄國的國力,一舉將落後陳舊的俄國拉入了現代的大門。這種制度規定農奴既是農民——在經濟上和小生產者一樣獨立,也是奴隸——在法律地位上來說,他們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財產權,個人完全屬於他依附的封建領主。這種制度在14、15世紀的西歐就已經逐漸走向消亡了,但是直到17世紀,俄國的經濟制度依舊是農奴制佔主要地位。
  • 從概念變化的視角理解19世紀俄國革命運動
    19世紀60年代初,在進步刊物《俄國言論》上開始出現「革命民主主義者」這個詞組。激進知識分子舍爾古諾夫在《俄國言論》上發表的文章中,以此來指稱那些熱衷於空想社會主義以及與之相連的人民革命思想的人。《俄國言論》雜誌的工作人員認為,他們自己就是舍爾古諾夫文章中所說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列寧後來也經常使用「革命民主主義者」這個稱呼。
  • 秦暉:孟什維克——正統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失敗(一)
    社會民主黨人曾經與自由主義結盟反對民粹派,而民粹派中那些最敵視「西方民主」的人在搞不成「人民專制」之餘,寧願接受沙皇專制也要反對「自由」。但後來社會民主黨人與民粹派中各自都發生了一些分歧,到了斯託雷平(П. 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