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德意志人曾經生活在俄國,後來他們都去哪裡了?

2020-12-14 環球情報員

德意志人是現代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但長期以來,德意志人的分布幾乎遍布整個歐洲。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前,一直維持著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公國,德意志人的內外遷移相對比較容易。

在遠離德國的中亞地區,有著一群德意志人生活在那裡。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全國境內一度有200萬以上的德意志人,主要集中在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他們跟現代德國人是血緣相同的親戚。

在遠離歐洲的亞洲腹地,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德意志人呢?

▲二戰前,德意志人在歐洲的自然分布,越靠近德國越密集

一、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的緣份

提起古代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對應到現代,俄羅斯人和德意志人是這兩個古老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後裔。不過在古代歐洲,他們都曾是古羅馬人眼中的蠻族。

相較之下,日耳曼人更早受到古羅馬文化的影響。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在其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並接受了基督教,從此成為「文明人」。

▲5世紀末,日耳曼人已經完成封建化,斯拉夫人仍處於部落時期

此時的斯拉夫人仍然處於原始的部落社會,剛剛走出其發源的東歐平原,向中歐和巴爾幹半島遷徙。由於受到東羅馬帝國的影響,斯拉夫人開始信仰東正教,逐步形成封建制度。

9世紀,波蘭、捷克等西斯拉夫人首先與中歐的德意志人發生了碰撞。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經曆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後,分化而來的中歐民族,建國已有數百年,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佔據較大的優勢,用武力迫使西斯拉夫人改信了基督教。

儘管東斯拉夫人在10世紀左右陸續建立自己的封建國家,但是在日耳曼人的眼裡,斯拉夫人依然是落後和野蠻的,甚至東斯拉夫人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便是由日耳曼人的一支-瓦良格人完成的。由此可見,對東斯拉夫人來說,邀請日耳曼人做領袖是有先例可尋的。

▲基輔羅斯(綠色)地圖。日耳曼的瓦良格人被邀請成為基輔羅斯的領袖

此後的整個歐洲中世紀,除了條頓騎士團和寶劍騎士團曾經深入波羅的海沿岸,短暫統治過一段時間外,日耳曼人和東斯拉夫人的交往並不多。

▲條頓騎士團,使得日耳曼人的空間得到了東擴

13世紀,來自東亞的蒙古人徵服了東斯拉夫人,將版圖擴展到第聶伯河。直到240年後,東斯拉夫人在莫斯科大公國的領導下才實現獨立,建立起統一的俄國。但他們依然遺存著深深的蒙古烙印,留著蒙古式的大鬍子、穿著寬鬆的大袍子,更像是白種的蒙古人。

當俄國人舉目四望打算擴張疆域時,卻發現西方經歷過文藝復興、大航海之後,各方面早已領先於俄國。德意志地區雖然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孱弱而政治分裂,但工商業發達,科技水平可以與英法等國並駕齊驅。

▲德意志人的早期東進,逐漸佔據波羅的海沿岸(895-1400年)

二、德意志人移民

彼得一世1682年登基後,深深感到俄國的落後,不惜放下沙皇的尊貴,冒充士兵和工匠前往西歐國家學習先進技術。當他學成回國後,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鞭策著俄羅斯追趕上來,成為歐洲強國之一。這位彼得一世後來被俄羅斯人尊稱為彼得大帝。

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從服裝、容貌到軍事、政治、經濟等等,全方位地學習西方。彼得一世從西方聘請了大量的專家和技術人才,以幫助俄羅斯迅速擺脫落後面貌,然後向各個方向擴張,尤其東方的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

▲聖彼得堡的彼得一世銅像,這座城市是他最大的戰利品

德意志是最靠近俄羅斯的西方國家,中間只隔著一個西斯拉夫人國家波蘭,因而被彼得一世聘請過去的技術人才最多,因而對俄羅斯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技術人才可以算是第一批俄籍德意志移民。

更重要的是,彼得一世將自己所有的子女都與德意志強大邦國的貴族聯姻,以彰顯俄羅斯與德意志的特殊關係。這樣一來,他的後代便全部成為了德俄混血兒。按照當時父系血統為尊的習慣,彼得一世的外孫應該算是德意志人。

沒想到彼得一世的兒子早亡,沒有留下孫子,只好由外孫繼承了沙皇之位,成為彼得三世。於是,俄國沙皇變成了德意志人,而彼得三世的妻子更是一位地道的德意志貴族,此後的歷代沙皇其實統統是德意志血統。

▲葉卡捷琳娜二世,左圖是她剛到俄國,右圖是新婚後不久

彼得三世被認為是一位不稱職的沙皇,向德意志出賣了太多的俄羅斯權益。他的妻子反而更有政治才能、更願意維護俄羅斯利益。1762年的一場宮廷政變後,繼位僅半年的彼得三世被廢黜。

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彼得三世的妻子成為新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一位土生土長、沒有一點俄國血統的德意志人,終於成為了俄國沙皇,並將成為與彼得大帝齊名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繼續深化學習西方的改革,並藉助自己德意志貴族的身份,加大從德意志等歐洲國家引進人才,推進全面的西化教育和生活方式。一時之間,俄羅斯貴族都以說德語、法語、拉丁語為榮。

▲1763年的歐洲局勢,版圖的碎片化加劇德意志人的外遷

據統計,1869年時俄國首都彼得堡內有4.5萬德意志人,佔總人口的6.8%。大部分都是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引進的德意志移民們的後代。

另一方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1762和1763年兩次邀請歐洲人,尤其是德意志人遷移到伏爾加流域,對當地進行開發。俄國當時已經準備向中亞擴張,需要吸引更多的移民來填補國內人口的不足。

▲18世紀中後期,俄國剛開始向哈薩克斯坦擴張,德國移民主要聚集在恩格斯城附近

把德意志移民安置在伏爾加流域,既能夠形成俄國與中亞之間的緩衝地帶,同時又能為下一步侵略中亞開闢前進基地。這些德意志移民後來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英法等西歐國家的民眾更喜歡移民美洲等新大陸,移民俄國的真正主力是德意志人。除了地理位置比英法等國更便利外,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也導致德意志人更願意移民俄國。

▲蘇聯剛剛成立時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絕大部分是貧苦農民

19世紀之前的德意志名義上處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但實權掌握在各邦的領主手中。由於宗教、列強爭霸等多種原因,多達上百個的邦國分別加入不同的陣營相互廝殺,德意志地區一直戰亂不斷,人民無法安居樂業,不得不忍受沉重的賦稅和兵役。

因此,當許多德意志人聽說俄國許諾提供大片未開發的土地,還有免稅、免兵役、允許德意志人聚居,保留原有宗教和文化等優惠條件時,便踏上了東遷的道路。他們後來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在近代的分布(紅色)

三、德意志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志人聚居的區域在如今俄國與哈薩克斯坦的交界處附近,伏爾加河的東岸。這裡原先是遊牧區,但土地肥沃,灌溉充足,適合發展農耕業,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德意志移民,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德意志社區。

▲德意志人在伏爾加河沿岸的據點

19世紀後期,由於完成了中亞的擴張,伏爾加德意志人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俄國取消了免稅免兵役的優待政策。一部分人開始離開,回德國故鄉或移民美洲,他們的總人數雖然不多,卻為將來俄籍德意志人的外遷撒下了種子。

▲伏爾加德意志人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勞動,開創了新的家園

據統計,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百餘年時間裡,伏爾加德意志人擁有20多萬人口,全國的俄籍德意志人達到100萬左右,成為俄國境內的第九大民族。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沙皇制度覆滅,取而代之的是蘇聯。1924年,蘇聯對境內的各民族進行大規模的清點和統計,並以民族為單位成立諸多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人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志人因此擁有了自治共和國,隸屬於俄羅斯加盟共和國,面積為2.8萬平方公裡,人口增長到37萬,超過該自治共和國總人口的60%。首都是恩格斯市,這座城市一直保存到今天,隸屬於薩拉託夫州。

由於俄籍德意志人普遍受過較好的教育,又從故鄉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技巧,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的生活水平明顯高於相鄰的哈薩克族和俄羅斯族。

▲伏爾加河畔的恩格斯城,一直保存到現在,名字也沒有改

俄籍德意志人在俄國境內的分布很廣泛,很多人與俄羅斯等當地民族通婚後,漸漸開始融合,甚至忘記了德語。伏爾加德意志人因為同族聚居,較好地保持了德意志民族的傳統,後世有些資料索性把所有俄籍德意志人都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

不幸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納粹德國對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伏爾加德意志人乃至全部俄籍德意志人的忠誠度受到了蘇聯政府的懷疑。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給俄籍德意志人的命運帶來可悲的轉折

二戰爆發前,歐洲其他國家的德意志移民,如捷克蘇臺德地區,積極配合納粹德國的侵略政策,給所在國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有鑑於此,蘇聯政府為了防止俄籍德意志人勾結納粹德國,對他們採取了嚴厲的措施。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俄籍德意志人有叛變俄國的行為,但殘酷的戰爭讓一切都變了樣。1941年8月,蘇聯政府決定取消伏爾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國,將全部俄籍德意志人遷移到西伯利亞和中亞,並剝奪了他們的很多合法公民權。

▲強制遷移的生活是艱苦的,處在監督勞動的境地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總共有大約120萬俄籍德意志人被強制遷移,其中44萬遷入了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地區,幾乎等同於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的德意志族人口。他們被打散安置到各個不同的州,沒有再形成稍大規模的聚居區。

▲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的國旗

花費了160年才建立起來的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也許是德意志民族在非德意志國家外,唯一的自治共和國,僅在一年內便煙消雲散,原因是複雜的,納粹德國悍然發動侵略戰爭則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美國堪薩斯州的早期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紀念像

另外,在俄籍德意志人中有20萬多人選擇離開蘇聯,他們大多是在國外有親戚,跟隨早期外遷移民的步伐去往南北美洲。目前,美國有大約100萬伏爾加德意志人的後裔,巴西和阿根廷兩國加起來有將近300萬。

▲1926年和1939年伏爾加德意志共和國的人口構成,德意志人佔比超過60%

四、俄籍德意志人回歸

二戰結束後,蘇聯在1955年對以往的強制遷移政策進行了糾正,取消了對俄籍德意志人的歧視政策,1964年恢復他們的蘇聯公民權。不過要到1972年,俄籍德意志人才被允許回到遷移前的原住地,遷移時被沒收的房屋等財產不能討回,由當地政府提供另外的安置。

早在恢復公民權之後不久,俄籍德意志人便提出重新自治,但當時他們分散在中亞和西伯利亞的各州,聚居的人數一般只有幾千,最多不超過兩、三萬,無法實行自治。

▲藍點為德意志人在中亞的分布

1972年後,大批俄籍德意志人回到原住地,尤其是原來的伏爾加德意志地區。在他們的一再努力下,重建該共和國的建議也進入法案起草階段。

但是,因為當地其他民族反對等因素,這個草案遲遲沒有進展,直到蘇聯解體,也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大量俄籍德意志人在漫長的等待中,由期望轉為失望,紛紛移民國外。

與此同時,德國在二戰後被美蘇集團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恢復和發展,需要更多人口來提振經濟,願意接納俄籍德意志人。1990年兩德統一後,更是直接給予俄籍德意志人以德國公民權。

▲伏爾加德意人長期聚居,較好地保留了民族特點

據官方統計,1989年蘇聯境內的德意人達到200萬。在蘇聯解體前的五、六年裡,平均每年有10萬人遷往兩個德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這個進程更是被加快了,俄籍德意志人的數量在大幅度減少。即使如此,目前俄國仍有至少有60萬以上的德意志人。

俄國境內存在這麼多的德意志人,是由沙俄擴張、二次大戰以及蘇聯的錯誤民族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越來越多的俄籍德意志人向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移民。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200萬德意志人生活在俄國,後來他們去哪了?
    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前,一直維持著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公國,德意志人的內外遷移相對比較容易。在遠離德國的中亞地區,有著一群德意志人生活在那裡。在蘇聯解體前,蘇聯全國境內一度有200萬以上的德意志人,主要集中在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他們跟現代德國人是血緣相同的親戚。在遠離歐洲的亞洲腹地,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德意志人呢?
  • 為何德國會有200多萬人說俄語?德國境內的俄裔移民是哪來的?
    美國不用解釋了,這畢竟算是全球霸主,對世界各國吸引力都很強;以色列是因為蘇聯時代到俄羅斯建國那一陣時期有大量俄語猶太人移民過去;但德國就有些費解了,德國全國有225萬人、超過2.8%的人說俄語,那這個顯然就有意思了。這些人都是誰呢?
  • 《豫見後來》:那些曾經上過熱搜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然後這些時間迅速成為飯桌上的談資,成為大家生活中的調味劑。有些原本以為非常嚴重的、匪夷所思的事件,不出幾天就會被新的事件代替。那一刻,你會發現,你以為的過不去的,都將成為過去。如果,現在有人問你,過去的一年有哪些事情你印象比較深刻,我想你可能會思考好一陣兒,然後似乎能想到的事情寥寥無幾。如果,有人將鏡頭繼續往前跟進,去再次回訪曾經被上頭條的那些人,我會在心底裡佩服她。
  • 曾經的東歐強國波蘭,各種作死挑戰俄國,結果被戰鬥民族三度瓜分
    12至13世紀時,波蘭曾經因為內部的封建割據,而在長達200年的時間之內混戰不休,一直到14世紀才重新歸於統一。到了15至16世紀,波蘭國家迎來了最強盛的時期。此時的波蘭憑藉強大的國力,屢次幹擾俄國的對外擴張,並且好幾次入侵了俄國本土,因此波蘭與俄國結下了不可解的仇恨。
  • 關於俄國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很多人一點都不知道
    其實俄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俄國吞併了波蘭,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且在後來法語是俄國上層人必修的語言。俄國很多上層人士聚會說的都是法語。 十月革命的時候,攻打冬宮並沒有傷亡太多的人。當時守衛冬宮的人基本上沒有什麼衝突就決定投降了。完全不像書上說的那樣。 4. 俄國徵服烏克蘭之後,非常重視這塊地方,而烏克蘭在俄國的地位也非常高。在歷史上烏克蘭有小俄羅斯的稱呼。
  • 他是帥氣混血兒,高考成績近滿分被清華北大拒收,後來去了哪裡?
    自古才貌雙全之人,常是人們欣羨的對象,一個人有顏值已經很難得了,如果再有才華,那都可以說成是上天的寵兒。曾經就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帥氣混血兒,學習優異,在高考時候的成績接近滿分,報考清華北大卻被拒收,後來這個人去了哪裡呢?
  • 此國曾經是土匪窩,後來變身GDP強國,如今很多人都想去!
    此國曾經是土匪窩,後來變身GDP強國,如今很多人都想去!關於冰島大家知道的少之又少,因為在前段時間世界盃的時候,冰島的足球隊員是世界盃足球賽場上顏值最高的一個國家,所以說一下子就讓人記住了,所以大家紛紛想要了解一下這個國家,小編今天就來給你們講一下冰島的成立。
  • 二戰後東歐各國驅逐1200萬德國人,屠殺50萬
    不過,亞洲的事情還是比較乾脆的,因為日本人原本就只住在本土,在其它地方沒什麼分布(本來古代日本人在朝鮮半島還有「倭館」,但後來也被清除了),所以亞洲只需要把日本人趕回去就行。所以,大量德意志人早在戰前就分布在此地,這些地方後來很多都被德國佔領,最典型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 佔領莫斯科:波蘭人歷史上曾經一度滅亡俄國?
    同為斯拉夫人種的他們,不僅在歷史記憶層面有著巨大的分歧,而且在長達千年的生存歷史中從未停止過你死我活的兵戈之爭。在我們的慣性思維中,俄羅斯帝國應當毫無疑問對波蘭小兄弟保持著碾壓式的優勢,波蘭總是一種挨打受氣的模樣。殊不知,在大約四百年前的17世紀初,波蘭人曾經一度攻佔莫斯科,幾乎滅亡俄國。
  • 曾經撞擊地球的隕石,都去了哪裡,為什麼都找不到?
    導語:曾經撞擊地球的隕石,都去了哪裡,為什麼都找不到?我們都知道,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很多生物在人類存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年前恐龍曾經獨霸了整個地球,並且憑藉著它們巨大的身體和他們強悍的攻擊力繁衍生息,然而這些生物卻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了覆滅。一種可信的說法就是由於隕石撞擊的地球,所以才會導致這些生物最終全軍覆沒。
  • 古埃及人他們後來都哪裡去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古埃及人已經融合在北非、西亞各民族中了,就像用甲骨文的「商」人,「周」人現在也找不到了。這裡補充一下古埃及人人種。通過分子考古、比較人類學研究,古埃及人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暫無定論。不過以膚色劃分人種不但膚淺 ,也誤導人(Race is a social construct, not a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不僅醫學不正確,也政治不正確啦[1]。但由於尼羅河兩岸氣候炎熱乾燥、陽光充足,古埃及人膚色是棕色的。
  • 俄國皇室成員,從「斯拉夫血統」演變成「日耳曼血統」經歷了什麼
    羅曼諾夫家族在俄國,一直都是於君主專制制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可是從一個家族到一個國家,兩者之間,也曾經出現了一些斷層,也有相對對立的形式出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俄國曾經在1613年,通過了全俄縉紳會議,加強家族對國家的專制統治。可是在17世紀80年代,還是出現了一次重大的危機。
  • 柯尼斯堡,德意志人龍興之地,是如何成為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
    本來,在東普魯士地區生活有300萬德意志人,二戰快結束時,大約有180萬人因為出於對蘇軍殘暴的恐懼,先期逃到了西普魯士和波蘭等地,因為戰亂與疾病死亡大約30萬人。這樣在蘇聯佔領柯尼斯堡以後,這裡只剩下了大約80萬德意志人。
  • 清華大學最好的班級,企業花200萬年薪招不到人,他們去哪裡?
    這些都是一流的大學,所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在專業能力這方面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畢業之後的他們在社會上各個工作崗位的表現大多也非常的優秀,有很多的企業在他們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會去學校裡邊挖人才。但是,在我們國家有一個大學有著一個最好的班,裡邊的每一個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是讓人驚嘆不已,只不過年薪200萬的話都挖不到這群人,那麼究竟這些畢業生是去了哪裡呢?
  • 「 後來的我們 」 那個曾經愛而不得的人吶,你如今在哪裡呀?
    《後來的我們》,第一天上映,就看哭了無數人。看著身邊選擇去做公務員的人都事業有成,林見清心態漸漸失衡。他迷茫不知方向,他開始忽略身邊的人,他開始在感情裡三心二意。可能有人會覺得他們敗給了貧窮,但其實打敗他們的並不是貧窮,不是沒有房子和戶口,不是生活的壓力,而是方小曉在這樣的生活中看不到出頭之日和林見清的幼稚。
  • 霍元甲後代談祖先:津門第一、擊敗俄國大力士,這些其實都是假的
    據霍靜虹說,霍元甲擊敗俄國大力士是假的,霍元甲的確接到過一位叫做斯其凡洛夫的俄國大力士的挑釁,本來兩人約定要一決高下,但是由於斯其凡洛夫臨時怯場了,直接像霍元甲求饒,霍元甲算是不戰而勝。而後來也有一位德國大力士叫囂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並擺下擂臺,覺得自己無人能敵,結果霍元甲得知此事,決定前往上海和德國大力士一決高下,結果這個德國大力士在比賽當天,連現場都沒有到達,直接爽約了,並逃出了國外,不敢回到中國。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霍元甲雖然沒有像影視劇中那麼地「神化」,但確實是在當時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的,是極富有名氣的一位武術家。
  • 曾經形影不離的人啊 現在你們都去哪裡了
    02我的也一樣,同學同坐同吃同住,她懷孕打胎男朋友甩了她,不敢跟家裡說,我出錢給她打胎伺候她做小月子,她被她爸爸拿皮帶抽拿香菸燙,我買了茅臺和煙去給她爸爸求他以後別打她,我結婚她答應做伴娘,卻在結婚前一夜放我鴿子,害得我臨時換人,就因為她的那個曾經搞大她肚子甩掉她的男人說要買房子,她就跑來問我借錢我沒借,因為我結婚也要花錢,一口氣借八萬
  • 什麼標誌著文化生活的重大發展?最鮮活的俄國文學形象是什麼?
    在這些偉大作家的筆下,成功地創作了「多餘的人」 「懺悔貴族」,「美婦人」等一系列的人物,他們既是19世紀最鮮活的俄國文學形象,同時也是同時代俄國貴族知識階層品德、性格困惑、理想和追求的注釋。這些文學形象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上半期幾代俄國知識階層在歷史大變革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上的困感,展現了這一長時段中俄國各個階層,包括貴族階層和知識階層群體在思想意識上的急劇變動。
  • 李大釗犧牲時年僅38歲,留下3子2女,他們後來的生活過得怎樣?
    每個國家的法律變化,都不會流血。今天中國還沒有聽說有因為變法而流血的人,這個國家的人也不會流淚。國難當頭,無數愛國志士為救亡圖存尋找道路,革命變法的道路上總是難以避免流血犧牲,譚嗣同為變法圖強而慷慨赴死,為中國而流血首先士。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反動軍閥抓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