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都碰到過類似情況:「那道題我明明會的,只是粗心而已。」面對這種情況,那到底是不是孩子的一種藉口呢?還是孩子真的就不會做呢?更有人說過粗心≈不會做;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認為我們每個人在學生時代也有過粗心的經歷,那究竟出粗心是什麼呢?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它呢?粗心其實是一種外在的結果和現象,那反應到學生的內心,是因為學生對這道題的相關知識點不是非常熟練,出現模稜兩可的情況,才會出現在做題的時候,有一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好像會又不會。似而非的感覺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我沒有仔細看,我粗心了,所以我做錯了。
粗心並不是孩子不會!
第一點:家長們既然知道了粗心的本質,一開始不需要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應該告訴他,你同他一樣,在學生時代也有粗心,讓孩子覺得你是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他,他會更容易聽,而且還可以舉幾個自己當時粗心例子進行分享。
家長的輔導不是包辦
第二點:就是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學習方面的輔導,要求他對基本知識點,加強鞏固,在做題的時候有空餘時間一定要回過頭來進行檢查後再交卷。
檢查是可以改掉粗心的
第三點:家長們不要太急於求成,只要學生有一點點進步,回到家裡就要進行鼓勵,說到鼓勵有必要在這裡解釋一下,鼓勵不等於表揚也不要說一些單純的「你好棒」之類的話,也不需要因為他一次表現不錯,就進行物質方面的獎勵。家長所需要做的只是是要在語言上面進行就事論的鼓勵,比如:「你這道題這個句子寫得生動」,等等。
最後建議,偶爾一次粗心是很正常的,家長不必要大驚小怪,上綱上線,如果說每次考試都因為粗心丟分家長才需要介入。歡迎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