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薦:板子豆腐
上期我們為您介紹了徽菜中綠色的愁娘子豆腐,今天我們來談談徽菜中的板子豆腐,你可能就要問了,這愁娘子豆腐我知道了,這板子豆腐又是啥?這其實也是徽州的一道鄉野美食~
板子豆腐是採集徽州山野間的板託樹的果實製成的。製作時較費工,但烹飪卻比較簡單。
1、鍋坐旺火上,放入植物油,加薑片煸炒出香味;
2、然後,取一大塊板子豆腐,用刀子打成三四釐米見方、1釐米厚的豆腐片,將其推入鍋中;
3、隨即調入食鹽、蔥花、蒜米、味精,放少量水輕輕滑鍋翻炒後,淋上面油,撒上胡椒粉便成。
因板子豆腐是熟料,故翻炒時間不宜過長,只要燒熟、入味便可起鍋。徽州農家炒板子豆腐一般均為清炒,只放調料而不放配料。
此菜口感滑嫩,別具風味,因色似瑪瑙,故也有雅稱其為瑪瑙豆腐的。
板子豆腐的製作
徽州民間俗稱的板子,植物學中屬殼鬥科,其同科有青岡櫟、石櫟、苦櫧等20多個品種,果實有呈橢圓形和圓形的。俗稱的板子外有薄殼,殼內的果肉外有薄衣包裹。
每年秋天,是採摘板子的季節。板子採回來後須曬乾,再用石磨脫去衣殼。
因果肉有苦澀味,故須在清水中漂上一晝夜,其間,要換幾次水。然後,將板子粒用石磨磨成粉漿,再用白初布袋將粉漿淋水過濾,瀝洗出粉液於大木盆中,經沉澱,倒去浮水,將沉於盆底的淡赭色粉膏鏟入竹匾中晾曬至幹,碾成乾粉末,這就是板子粉。
這種乾粉易於存放,不易變質,又方便作烹飪使用。但這種板子粉只能稱為原料,烹飪前,還必須製成豆腐。
方法是:鍋裡放適量水煮沸,將少量板子粉用冷水調勻,緩緩倒入沸水中,並不停地用鍋鏟攪拌,待鍋裡的水粉凝成很稠的粉糊狀即成,經冷卻後,將凝成的類似果凍樣的粉膠體倒入放有冷水的大木盆中,待冷卻後,再用刀劃成豆腐塊,就成了一塊塊板子豆腐了。烹飪時,可隨時取用。
作者:邵之惠
簡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賽瓊碗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烹飪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績溪縣烹飪(餐飲)協會顧問、績溪縣委、縣政府文旅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調研徽菜四十餘年,《安徽商報》稱其為:「徽菜,田野調查第一人」。
我國第一部《徽菜》專著的首席作者,該著作獲國務院首屆頒發的優秀圖書一等獎。入選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的《經典中國》叢書向世界百餘國家發行。又被臺灣聯創出版企業社以中文繁體出版向港澳臺發行。
為績溪縣人民政府申報「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文本的執筆者。多篇徽菜論文入選刊載於《中國當代思想寶庫》、《飲食文化研究》、《中國徽菜》及高校學術刊物等。發表文章80餘篇,總計近百萬字。數十次接受央視、省衛視、港臺衛視及地方媒體關於徽菜產業史實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