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什麼?
余光中說,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而對於歙縣人來說,鄉愁,大概就是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筍乾肉絲澆頭面吧。
澆頭面在徽州有著超越食物本身的內涵,它承載著儀式、情感、心願等元素,澆頭應為兆頭,因徽州讀音相近,自然也就合一了。在徽州,新年第一餐要吃澆頭面,紅白喜事要吃澆頭面,滿月、生日、做壽、走親訪友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好的澆頭面,面、湯、澆頭都要好,三者配合得勝。面最好是手工溼面,上好的麵粉只添加少許溫水後,在麵缸裡反覆揉搓,直至面性熟,麵團韌勁超強,光滑成絲。大鍋水沸,提起細面,入鍋翻滾幾番,高挑三折入碗。大碗裝面,麵湯醇香。湯,一定要放豬油,醬油,春時可放幾點細細的大蒜葉,滾水澆入,醇香盈鼻,會吃麵的人,第一步必定會端起碗,喝一口麵湯,讓這股鮮香悠悠入嗓。
臘月裡,農家將飼養了一整年的年豬宰了,留下精選的豬肉,那豬肉的肉質絕對不是大城市裡養豬場的豬肉能比擬的,這個肉切成肉絲。再選春日裡曬成的筍乾切成絲,一般用的都是毛竹筍的筍乾,亦有採用茶筍乾的,更有奢侈家的用新鮮的冬筍的,這個看地區而定。還有必不可少的豆腐乾。
如今的澆頭面,已成為了徽州地道的風味小吃,漫步在徽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澆頭面」的招牌。
澆頭面,江南多有,為何獨獨徽州澆頭面吃過後令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究其原因,當然重在澆頭好,徽州傳統澆頭的主料大多為豆乾,筍乾和肉絲。
徽州水質佳,做出來的豆腐乾都極其軟香,再選春日裡曬成的筍乾,味鮮香,切成絲,一般用的都是毛竹筍的筍乾,亦有採用茶筍乾的,最後輔以肉絲、黑木耳、香菇、青椒、紅椒等各式食材,在鍋內炒制翻騰,使其各種味道碰撞、交融、升華而成。
多少徽州人,都是被這一碗澆頭面養育長大。 一碗澆頭面,無關風月,只關乎人間煙火,歲月冷暖,這也蘊含著生活的精雅凡俗,吃著面喝著湯冒著汗,給自己再加些向上的力量。
對於在外的遊子來說,這碗面,是鄉情,也是鄉愁,無數夜裡,總會憶起在天寒地凍時,吃過的那碗熱騰騰的澆頭面,細細的麵條經柴火大鍋的沸煮,滲透著誘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澆頭飄香,湯汁鮮濃,翠綠的蔥花如春日裡的一抹綠意,面的爽滑,筍乾的鮮香,一口熱湯,一大口面,吱溜吱溜吸下肚,化成氤氳升騰的暖陽,拂去了滿身的寒意,那種從舌尖直通心靈的意蘊,總能讓人記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