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文化多元化,大家對愛情的包容度也很高,別說年齡不成問題,就是性別也是不成問題了~不過,我們還是會好奇為什麼很多女孩子會「大叔控」,不少男孩子也會是小奶狗或小狼狗,來段年下戀。
所以不少懂一些心理學的人會用戀父情結來解釋女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男人,用戀母情結來解釋男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女人。
每當看到這些解釋,你是不是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這個情結?
首先我們看情結這個詞的解釋。這是心理學派裡經典的精神分析學派詞彙。它是存在於我們無意識之中的,被意識壓抑住的成分。一般是伴隨著童年創傷性經歷和負性情緒,這個經歷在當時沒有被平穩過度,所以在心裡打成了結。
由此可見,如果在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歷在當時就被解決掉,或者正當抒發出來,就不會形成結,長大後也不會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
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對應的童年時期為3-6歲左右,這個時候的小孩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形象和同性家長類似,並開始由和母親的緊密相處逐漸分離,多數家庭這個時候父親會插進孩子和母親的互動中。
這個時期建議家長之間,夫妻關係第一位,夫妻關係良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一定不要因為孩子而忽略了對方。
另外就是被孩子喜歡的一方家長要為另一方樹立好形象,並鼓勵孩子向另一方家長學習。記得要明確學習哪個行為,為什麼要學習。
當然,弗洛伊德提出戀母情結的時候,是覺得每個人都有的。但這只是精神分析的看法,甚至我覺得,他提出的該是一個戀母的傾向,這個傾向由於生活經歷的影響,而表現出該有的分寸。如果表現的過度,則為情結。
不過,心理學是為人類幸福而服務的。我們愛上怎樣的人並不應該被心理學的解釋而影響。只有當它妨礙了我們的正常生活時,我們或許有必要藉助心理學幫我們探尋內心的真相。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