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父」「戀母」的情結,是人類心靈中幽深晦澀的內容,在生活中隱秘微細、迂迴曲折地存在著。
文學最先以人物和情節把這個內容突出呈現了出來。從《俄狄浦斯王》中命運安排的亂倫,到《哈姆雷特》中每當弒父娶母的仇人出現時哈姆雷特那種令人生疑的優柔寡斷,劇中人物的內心秘密開始進入人的探索視野,有關的心理現象逐步成為一個文化的和反思的現象。
心理學結合人類學、歷史學、遺傳學,把這個現象歸結於情結和本能。弗洛伊德從兒時經歷、道德壓抑等方面闡述了性在受到阻礙以後如何以隱秘和變形的途徑來表達和釋放,榮格則從原始經驗積累和人類文明變遷的角度闡述了形成本能的潛意識。
佛教通過中有理論,闡述了中有身的歷程。在上一階段的生命結束後,中有身開始生起,到了中有身的受生階段,因緣所至,中有身會遙見未來父母行男女事,於是感而成孕,愛戀父者即將成為女身,愛戀母者即將成為男身。也就是說,之所以成為男或女,本來就是以對母或父的情感為條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