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心理學、宗教視野中的「戀父」「戀母」情結

2020-12-22 瞭望者

「戀父」「戀母」的情結,是人類心靈中幽深晦澀的內容,在生活中隱秘微細、迂迴曲折地存在著。

文學最先以人物和情節把這個內容突出呈現了出來。從《俄狄浦斯王》中命運安排的亂倫,到《哈姆雷特》中每當弒父娶母的仇人出現時哈姆雷特那種令人生疑的優柔寡斷,劇中人物的內心秘密開始進入人的探索視野,有關的心理現象逐步成為一個文化的和反思的現象。

心理學結合人類學、歷史學、遺傳學,把這個現象歸結於情結和本能。弗洛伊德從兒時經歷、道德壓抑等方面闡述了性在受到阻礙以後如何以隱秘和變形的途徑來表達和釋放,榮格則從原始經驗積累和人類文明變遷的角度闡述了形成本能的潛意識。

佛教通過中有理論,闡述了中有身的歷程。在上一階段的生命結束後,中有身開始生起,到了中有身的受生階段,因緣所至,中有身會遙見未來父母行男女事,於是感而成孕,愛戀父者即將成為女身,愛戀母者即將成為男身。也就是說,之所以成為男或女,本來就是以對母或父的情感為條件的。

心靈深處需要覺悟的陽光

相關焦點

  • 你聽說的「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會影響你選擇愛人嗎?
    由於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為密切,人們熱衷於討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媒體慣常用心理學術語解釋社會現象。在許多探討愛情的文章中,大家可以經常看見「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其實,「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來源於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被稱為「父母偶像理論」。該理論提出,父母親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擇偶標準。由於「戀母情結」的存在,男孩會選擇與自己母親個性相近的女孩作為伴侶,同樣的,女孩由於「戀父情結」也偏愛於跟與自己父親個性相近的男孩交往。
  • 心理學:4個美景最喜歡哪個?測你是戀父情結還是戀母情結?
    D圖/網絡******答案:A:你是戀母情結不管你是男性還是女性,你都有戀母情結。在你的潛意識中,你的母親是那樣的讓你依戀,不可取代。也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母親給你的關懷和愛撫多一些;也許在你的原生家庭中,只有你的母親關心、愛護你,是你真正的親人;也許曾經只有你和母親倆人相依為命;也許是你的母親很偉大,對你的幫助很多,為你付出了很多。總之,在你的內心深處,依然依戀著你的母親,你有戀母情結。
  • 心理學與哲學、文學、宗教、神話的關係
    前言有人和我學習精神分析後,他說:精神分析真是超值,順帶也補了文學,宗教,神話。這話不假!而精神分析與文學、宗教、神話,有許多聯繫,而這些聯繫,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背後有一定淵源。分別來說文學:不管是文學理論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心理學的演練,包括電影,電視劇。宗教:心理學源於哲學,哲學多與宗教有關。另外,在心理學誕生之前,人的心靈多寄托在宗教。
  • 孩子出現戀父或戀母怎麼辦
    如果孩子的戀父或戀母情結一直延續到成年,將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婚姻幸福!孩子過於依戀父親或母親都是不好的,要引起重視。孩子出現戀父情結,說明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了光輝形象,這是應該肯定的,因為孩子從父親哪裡會學到更多。當然做母親的就要反思自己的不足,積極地改正自己。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戀父戀母,正常嗎?
    但當一種情感過度發展,變得難以解開,就成了「情結」,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有人把戀父戀母情結視為洪水猛獸,是亂倫的開端;也有人把它當做親情的一部分,因孩子依戀自己而沾沾自喜。戀父戀母情結到底為何物,它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什麼影響?帶著這個的疑問,團長邀請成都市新津區第二人民醫院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治療師張靜,為家長們帶來專業的解答和建議。
  • 寶寶「戀母情結」的是與非
    寶寶「戀母情結」的是與非(圖片來源:東方IC)很多媽咪都為兒子對自己的依戀而自豪,她們一直帶著寶貝睡覺小男孩「戀母情結」是對是錯呢?小男孩「戀母情結」的是與非很多媽咪都為兒子對自己的依戀而自豪,她們一直帶著寶貝睡覺,一直到寶貝七八歲甚至十幾歲,寶貝很喜歡賴在媽咪身邊,甚至要撫摸媽咪的乳房才能入睡。媽咪們在驕傲自己和寶貝的親密關係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可能在助長寶貝的戀母情結,戀母或戀父情結幾乎是每個寶貝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
  • 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每個人都會有嗎?
    所以不少懂一些心理學的人會用戀父情結來解釋女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男人,用戀母情結來解釋男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女人。每當看到這些解釋,你是不是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這個情結?首先我們看情結這個詞的解釋。這是心理學派裡經典的精神分析學派詞彙。
  • 小男孩「戀母情結」是對是錯?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正文小男孩「戀母情結」是對是錯?小男孩「戀母情結」是對是錯呢?   小男孩「戀母情結」的是與非   很多媽咪都為兒子對自己的依戀而自豪,她們一直帶著寶貝睡覺,一直到寶貝七八歲甚至十幾歲,寶貝很喜歡賴在媽咪身邊,甚至要撫摸媽咪的乳房才能入睡。媽咪們在驕傲自己和寶貝的親密關係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可能在助長寶貝的戀母情結,戀母或戀父情結幾乎是每個寶貝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
  • 小男孩「戀母情結」的是與非
    媽咪們在驕傲自己和寶貝的親密關係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可能在助長寶貝的戀母情結,戀母或戀父情結幾乎是每個寶貝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雖然大部分寶貝都能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但是,如果媽咪無意間助長的話,寶貝可能會把戀母情結一直帶到成年,造成不利的心理影響。
  • 娶大24歲妻子馬克龍有戀母情結?
    馬克龍與太太之間跨輩分的「母子戀」,即使在婚戀觀比較開放的法國,也算得上是駭世驚俗;而他們之間自然流露的恩愛,也令諸多在「橡皮婚姻」(指夫妻雙方雖都盡職盡責,但貌合神離,無愛也無痛)中掙扎的伴侶羨慕不已。   不過,一提及馬克龍與太太的忘年戀,對心理學多少有些了解的人們就會脫口而出「戀母情結」這個詞。事實上,「戀母情結」是100多年前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
  • 高中男生的苦惱:我是不是有戀母情結?
    戀母或戀父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不同程度地受它的影響。大多數人隨著成長會變得獨立,對父母的依戀之情會漸漸退守到潛意識中,可是,有些人在成年後還保留濃厚的戀母或戀父情結。
  • 聰明媽咪克服寶貝戀母情結(圖)
    聰明媽咪克服寶貝戀母情結(資料圖)小資料:戀母情結,又稱俄底浦斯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認為,戀母情結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是男性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無論到什麼年紀,都總是服從和依戀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乳。相應的,女孩也有戀父情結。戀母情結來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
  • 心理學:戀母情結男人都有,皇帝也難逃這個情結,朕就這麼任性
    你一定聽說過「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 但你可能不認為這會影響到夫妻感情。 什麼是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Oedipuscomplex),中文翻譯為「俄狄浦斯情結」。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地球最後的夜晚》告訴你,戀母情結有多可怕
    往後的每一天,羅紘武便活在不自覺的戀母情結中。她愛上的女人,湯唯飾演的萬綺雯,長得像母親,尤其妝花了的樣子像。最後萬綺雯也跟母親一樣,拋棄了他,杳無音訊。從此以後,他便活在想萬綺雯、找萬綺雯的生活中。影片的最後,羅紘武在夢境中終於與母親相遇,母親正要與野男人私奔,他含著熱淚問:你真的要跟他走嗎?你難道就沒有牽掛的人嗎?縱觀羅紘武的一生,儘管黃覺演得很克制,但那種悲涼的宿命感還是讓人心疼。戀母、戀父情結有時候真的很可怕,會跟隨並影響人的一生。
  • 孩子出現了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應該避免
    例如,當孩子說岀要和爸爸或媽媽結婚的話時,有些父母難免會想到孩子是出現了戀父情節或戀母情結,不得不說,這可是對孩子的嚴重誤解。在5歲前後,孩子進入婚姻敏感期。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因為孩子對於人際關係展開探索,又因為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密切的人,婚姻構建了他們生存和成長的環境,所以大多數孩子對於婚姻關係都非常敏感。
  • 戀母情結易致不成熟個性 重母輕妻影響家庭團結
    東南網-海峽導報11月24日訊 (記者魏文/文)戀母或戀父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不同程度地受它的影響。
  • 15歲香港少年非禮繼母 孩子的戀母情結你知道多少?
    關於孩子的戀母情結多媽咪都為兒子對自己的依戀而自豪,她們一直帶著寶貝睡覺,一直到寶貝七八歲甚至十幾歲,寶貝很喜歡賴在媽咪身邊,甚至要撫摸媽咪的乳房才能入睡。媽咪們在驕傲自己和寶貝的親密關係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可能在助長寶貝的戀母情結,戀母或戀父情結幾乎是每個寶貝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
  • 心理學:婚後為何去他媽那?老婆不香麼?中國男人普遍有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的男人決不允許妻子說母親半句不是,那樣會讓他感覺有種罪惡感。長時間在母愛的籠罩下生活,對社會中的大風大浪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這對一個男人來說很致命。「戀母情結」是100多年前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
  • 心理學知識:什麼是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是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三階段的特點。在這一階段,女孩對父親異常深情,視父親為主要的對象。不論是堅持找和父親相似的伴侶,還是遠離父親一樣的伴侶,都意味著「父親」形象強烈地影響了親密關係。一個人選擇伴侶時應考慮「Ta能不能給我帶來幸福」、「我們相處起來是不是舒服」,而不是「Ta像不像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