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湘西一名網店女老闆獲評為全國勞動模範,85後的譚豔林曾是留守兒童,只能在家苦苦等待父母歸來。在15歲時,她便輟學外出打工,長大後,毅然回到家鄉創業。通過網店和身後的工廠,將湘西民間傳統編織品帶出了貧困的大山。
據悉,譚豔林將扶貧車間落在25個村中,千名留守婦女和200多名殘障人士能在家鄉工作,大山的留守兒童不再日復一日地等待父母。譚豔林的父母在她10歲時,為了養家餬口而外出務工,她和妹妹兩個人為了照顧2歲的弟弟,輪流背著他上學,相依為命的三人一周的5元零花錢,全靠周末在隔壁村的工廠擔任臨時工。
由打工妹一路奮鬥到某公司部門經理時,她的姑姑從樹上摔落,再也不能正常行走,也沒有了經濟收入。2011年,譚豔林手中的辭職書撕了又寫,反反覆覆,最終,她決定回到家鄉創業和幫助姑姑重拾信心,姑姑對手工藝品的特長和電商的快速發展,憑藉一根網線,譚豔林創就年產值高達4000萬的湘西工藝品產品。
不是所有的網店老闆都能創業成功,85後的譚豔林能成功不是偶然。譚豔林曾談及在外打工的經歷,在35℃高溫下,她在30層的高樓窗外進行玻璃窗加固工作,那一年,輟學打工的譚豔林只有16歲,不難看出,譚豔林是一個敢於拼搏的人,在光明的前途和可能失敗的回家創業中,她最終選擇了當時沒有任何頭緒的創業,也充分說明譚豔林是一個有冒險精神的人。
此外,創業過程中,譚豔林能想到利用網店來擴大銷量,也說明了她善於發現機會,而且,在上架一周後,面對10萬元的訂單,只有姑姑和自己一人,不確保能不能完成訂單要求時,她咬牙接下,可見,譚豔林是一個能抓住機會的人。除了譚豔林自身的優秀外,她帶領的這些人同樣也不普通,雖然他們是殘障人士和留守婦女。留守婦女連外出務工都不怕,更能吃苦,尤其是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避免他們遠走他鄉和能陪伴家人,所以,他們和難以找到合適工作的殘障人士一樣,更加珍惜這個工作機會。
譚豔林不只是讓自己和姑姑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也讓家鄉的殘障人士和留守婦女實現自我價值,更讓家鄉上千名留守兒童能日日看到父母,像普通孩子一樣,在父母的身邊長大。據我國對農村留兒童的相關調查,全國2018年的總人數為697萬餘人,比2016年的903萬餘人下降了22.7%。其中,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顧的留守兒童人數佔比96%,4%的農村留守兒童由其他親戚朋友監護。
譚豔林反哺家鄉的做法令人動容,更令人感動的是,和她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潮州市的林振芳定居深圳卻情牽家鄉,出資數千萬元蓋學校和修校舍等,讓孩子不再走十幾公裡才能上學。在家鄉成長的他們學會了善良,也深深明白家鄉發展的不易,他們反哺家鄉是為了讓家鄉更好,讓更多人脫貧致富和實現價值,正如他們所言——想為家鄉做點事。
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都和譚豔林一樣回鄉創業,尤其是在外打拼出一些事業的人,即使農村創業有一定的扶持和補貼,這並不是因為他們願意為發展家鄉,而是因為創業的風險太大,有的人敢於創業是因為沒有退路,畢竟創業一旦失敗,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及金錢都將打水漂。
再加上農村的經濟條件普遍不佳,創業如果出現經濟困難,便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更容易失敗,如果是高學歷人才回鄉創業,會讓一些人認為對方混得不好等,這種歧視或者誤解容易讓創業的人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像是曾引發爭議的北大學子賣豬肉一樣,直到16年後創下18億身家才消除這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