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南少數民族婦女的珍貴老照片

2021-01-19 騰訊網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攝影師Pierre Marie Alexis Dieulefils拍攝了越南北部地區各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照片,其中包括諒山省的土族,高平省的儂族、赫蒙族、瑤族,老街省的瑤族,宣光省的高欄族以及邊境地帶的倮倮族。這些老照片見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也算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了。

在當時那個年代,歐洲人稱越南為印度支那。原由是,因為新航路開闢之後,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對於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

上圖的拍攝地址是在越南北部地區諒山省高祿縣同登市鎮(Thị trấn Đồng Đăng,Huyện Cao Lộc,Tỉnh Lạng Sơn),圖中的人物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土族(Người Thổ)6位婦女和旁邊的兩個男子。(市鎮解釋:是指比較大的鎮子,相當於縣城)

上圖是在廣淵集市(chợ Quảng Uyên),前排的是當地儂族(Người Nùng)的6名婦女,後面有2男子是市場上的商販。地址位於高平省廣和縣廣淵市鎮(Thị trấn Quảng Uyên,Huyện Quảng Hòa,Tỉnh Cao Bằng)。

上圖照片是在高平省的一個市場上拍攝,高平省位於越南東北部邊境地區。幾位赫蒙族(Người Mông)的婦女,前面的一位婦女包抱著孩子,最右邊背著框的是男子。據歷史記載,很久以前中國苗族部分分支遷移至越南,落地生根就演變成了越南現在的赫蒙族。

上圖是高平省的某市場的一角,5名瑤族人在市場上做生意,前面4人是婦女,後面1人是瑤族(người dao)男子。

上圖照片中人物是老街省的瑤族婦女和男子,圖中間最上面明顯看到一個漢字。老街省(Tỉnh Lào Ca)位於越南北部,與中國雲南河口相鄰。

上圖中是在宣光省拍攝的瑤族婦女和孩子以及老人。

上圖中一女孩和一男子是宣光省(Tỉnh Tuyên Quang)的高欄族(người Cao Lan )人。

圖片中3人是中國與越南邊境地帶某村的倮倮族(người Lô Lô)婦女。

邊境地區一倮倮族(người Lô Lô)婦女抱著孩子的情形。

圖中是中越邊境地區3名白苗族婦女(người Mèo Trắng )。

上5張照片是當時法國攝影師拍攝的一戶苗族人的家庭照片。

上圖是攝影師在安沛省安平縣(Huyện Yên Bình,Tỉnh Yên Bái) 拍攝的一戶農家,正在推石磨的應該是圖中孩子們的父親,其它家庭成員都在觀看其勞動。

相關焦點

  • 韓國古代老照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封建王朝宮廷與百姓生活情景
    【古代韓國老照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封建王朝宮廷與百姓生活情景!】這組老照片,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韓國當時的封建王朝宮廷與百姓的生活情景。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鐵路,從城門中穿梭而過。在古老雕像前合影的韓國男子和西洋人,從兩個人的服裝來看仿佛是不同時代的人。
  • 日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瓷器
    1、日本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龍泉瓷   日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仿製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最優良的,給大家看看日本19世紀仿製的南宋龍泉,確實很有點味道。此件仿品是日本陶瓷仿古名家加藤所為,加藤生於1879 年,去世於1962年,他精心仿製的中國南宋龍泉瓷器一度讓西方一些收藏家打眼,他自20年代以來的很多作品現在作為現代藝術品上拍,拍價也不菲。其兒子也是日本一位很有造詣的中國古瓷仿製大師。他們對中國古陶瓷的傳承和領悟,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此文本人最先發古美術論壇,圖片由日本朋友提供)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墨學對宗教思想有什麼影響?
    導語:19世紀末20世紀初,墨學對宗教思想有什麼影響?儒學的宗教性不強烈。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對天、鬼神等概念較少論及。雖然漢儒的「天人感應」學說具有相當神秘色彩,但是儒學的主流卻是關注現實的,對宗教、鬼神等話題比較淡漠,提倡人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現實社會的治理上,而不要過多關注鬼神。
  • 論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階級」概念在中國的早期闡釋
    19世紀末,面對西方理論的入侵,東方學者往往通過「借用」與「創造」兩種模式對新思想進行翻譯和解讀。這些新詞彙的譯介表現為三種狀態:「只見於古代日語,而沒有出現在古漢語中的由漢字組成的兩個字的複合詞」「古漢語原有的詞彙被日語借用來『意譯』西方詞語,這些日語詞後來又返回到漢語當中,可是意義完全改變了」「與古漢語沒有對等詞的日語複合詞」 。
  •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心理學派的紛爭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心理學發展的初期,人們對心理現象的認識還處在初級的階段。心理現象是十分複雜的現象,人們在這個時期很難對它做出全面的解釋,往往會從一個側面去認識心理現象,並把自己這種片面的認識當作對心理現象正確的、全面的解釋。
  • 通史複習 | 第十二單元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民的覺醒與抗爭
    ③客觀原因:19世紀末,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許或支持;清政府的戰備不足。2.過程①戰爭爆發:1894年7月底,日本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端。②平壤戰役:1894年9月,清軍在朝鮮平壤陸戰中失利,退回國內。 ③黃海大戰:1894年9月,初始中日雙方互有勝負,但此後日軍控制了黃海制海權。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玩具行業發展快速,造就世界最大玩具公司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出現了許多大型玩具製造公司,能夠獲得巨額利潤。在1890年,在紐倫堡從事玩具貿易的人員就高達8000人,他們其中有一半的人員在中型和大型工廠中工作。到了1914年,紐倫堡地區的玩具僱用人數增長了兩倍。
  • 20世紀初老照片:電視劇演不出來,最真實的清朝末年社會
    文/20世紀初老照片:電視劇演不出來,最真實的清朝末年社會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又來為大家講解歷史啦,歡迎各位的觀看~ 這些照片拍攝於20世紀初,它們記錄了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的社會風貌。
  • 《讓女人自己說話――20世紀中國婦女口述史》叢書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讓女人自己說話:親歷戰爭》轉自搜狐  定價:34.60元轉自搜狐  2003年1月出版轉自搜狐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女性的生活與戰爭緊密聯繫在一起。民族敘事以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經歷為線索,以少數民族女性的意識與民族意識為前提,以本民族自述與他民族的互訪相結合,增加多元視角,更全面更客觀地反映20世紀少數民族女性的成長經歷。
  •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
  • 20世紀20年代為自己名下的旅行權而戰的婦女
    如果平等是一個旅程,那麼護照幫助美國婦女跨越一個多世紀的社會最根深蒂固的文化邊界應該不足為奇。美國護照早於獨立宣言,但文件是臨時發布的,直到19世紀後期,當時這個過程開始標準化。那時,一位單身女性以自己的名義獲得了護照,但是一位已婚婦女只被列為她丈夫文件中的匿名內容:「先生。John Doe和妻子。
  • ——美國19世紀末的性別迷思
    19、20 世紀之交的思潮在思想史上一般稱作世紀末(the fin de siècle),貫穿著「世紀末」思潮的是「文明沒落」「人種退化」與「陽剛的隳沉」等母題。這股思潮如今我們已感到陌生,在19、20 世紀之交卻是遠為廣被的達爾文主義話語的一個重要成分。該世紀之交和我們的20、21 世紀之交有一個顯著的不同。
  • 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本期刊發一組文章,分別從閱讀的內容、受眾、場所、影響等方面考察19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閱讀歷史,以饗讀者。19世紀的德國史是一部發生革命性巨變的歷史。世紀之初(1806年),古老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軍隊的鐵蹄摧毀;在戰勝拿破崙之後,德意志邦國君主於1815年成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
  • 夾克衫來自18世紀時裝,夜禮服來自19世紀吸菸服的演變?
    15世紀的Jack有鼓出來的袖子,但這種袖子是一種裝飾,胳膊不穿過它,搭拉在衣服上。到16世紀,男子的下衣裙比Jack長,用帶了紮起來,在身休周圍形成衣褶,進人20世紀後,男子夾克從胃部往下的扣子是打開的,袖口有裝飾扣,下擺的衣褶到臀上部用扣子固定著。而這時婦女上裝也像18世紀婦女騎馬的獵裝那樣,變成合身的夾克,其後,經過各種各樣的變化,一直發展到現在,夾克幾乎遍及全世界各民族。
  • 資本主義因素的出現,19世紀民族運動,亞洲的君主立憲運動的特點
    18世紀中期以後,日本的手工工場遍及棉織、絲織、紙、釀酒、砂糖、陶瓷、採礦和海產加工等諸多部門。17世紀中期以後,中國的松江一帶也有商人收購棉花向手工業者換取棉布,然後交給由他們所控制的染坊。有的富商還設立帳房,擁有織機。據記載,蘇州地區還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和計日受值的紡織手工工場,有的工場主已擁有織機數十臺,僱工數十名。
  • 448百科 下冊 第9章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
  • 16至19世紀法語作為民族語言地位的變化
    簡言之,民族的首要定義乃是擁有共同起源與共同語言。語言對構建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16世紀到19世紀,法語先後對抗拉丁語與方言,確立起法國民族語言的地位,而這也正是法國逐漸形成一個真正緊密結合的政治與文化共同體的過程。雖然學界廣泛認為,早在百年戰爭之中,法國民族認同已開始萌芽,到弗朗索瓦一世統治時期進一步茁壯生長,聲名遠播的王室宮廷與遍布全國的行政管理系統成為其有形載體。
  • 這個展帶你看遍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包包
    6月30日起,「包羅萬象——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包包的世界」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內展出。此次展覽對館藏西方時裝中的包進行梳理,展示包的品種、功能、藝術特徵,挖掘其歷史文化背景。60餘件展品種類豐富,幾乎涵蓋了包的各個品類,再現了19至20世紀西方包包的世界。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一般而言,東方學的學者可以是任何對中東或亞洲的某個地區或國家有深刻認識的人,包括地理、歷史、語言、民族、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天文、醫學等。【張信剛談東方學、區域研究與絲路探索,https://cul.qq.com/a/20170406/039483.htm。2018年12月1日查閱。】18—20世紀初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也是「東方學」得到長足進展時期。
  • ...民談法國大革命與知識分子史,關於 19 世紀最珍貴的遺產|訪談錄
    從法國到中國,從 19 世紀到當下,從研究對象到研究者自身,呂一民和我們聊了很多。相比自己的父輩和現在的年輕人,他覺得自己這一代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總體上算比較幸運。「改革開放之初,也就是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我們讀大學的時候,總覺得好像有不少東西挺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