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2020-12-11 壹心大哥

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所謂叛逆期厭學的孩子,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成長暫時失去了希望,暫時失去了自信,暫時無法承受應試教育帶來的挫折而已。

哪怕是厭學的孩子也總是想看清前方的路,可想法和結果總是背道而馳,還要天天面對焦慮過度的父母,如果換成是當年幼小的我可能也會黑白顛倒,沉迷網絡!

今天我就某位媽媽與厭學的孩子溝通的真實案例,來深度闡述: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厭學的孩子溝通案例

此案例來自『親子溝通學習圈』一位媽媽與厭學的孩子溝通的真實案例:

兒子在家已經將近一個月了,這一個月來我從最初的天塌地陷、茫然無措,然後到暴躁焦慮,現在是忐忑不安,痛苦不已……

我在這十來天反覆觀看了三個階段的學習資料後,又與教練進行兩次長時間對話之後,目前已經能暫時用平和的情緒去接受孩子的現狀。

現在的我表面平和地看著孩子白天睡覺,晚上看電視、玩遊戲,內心還是不能寧靜,總想著走出孩子內心,看看該怎麼說去幫孩子打開心結。

雖然我儘量閉嘴不再說「你不能、你不要、你總是」這樣指責命令型的言語,但我還會嘗試著與孩子談電視、談遊戲,從他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

當我不像以前那樣去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偶爾與我談論一些心中所想的事情,可我還是沒法幫助孩子走出內心的陰霾。

我整理了最近自己與孩子的溝通過程,算是這段時間學習好奇對話技術的運用,請教練與各位家長幫我分析一下。

兒子自己看了一夜電視後,早上問我了一個讓我頓時驚慌失措的問題:

孩子:[媽媽,人活著有什麼意義?我覺得自己活著的意義就是追番、看漫畫、打遊戲。]

媽媽:[兒子啊,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這個問題的?]

孩子:[從上了初一後,我就有這個想法的。]

媽媽:[兒子啊,上了初一發生什麼事了,讓你開始想這個問題的?]

孩子:[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心煩!]

媽媽:[什麼事情讓你心煩?]

孩子:[我晚上睡不著覺,舍友、朋友、學習這些問題總是讓我很煩!]

媽媽:[哦,兒子啊,你說晚上睡不著覺,舍友、朋友、學習都讓你心煩,你舍友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是所有的舍友嗎?還是其中某一位同學啊?]

孩子:[哎,就是有同學老是針對我。]

媽媽:[哪個同學老是針對你?]

孩子:[那個叫王某某的同學]

媽媽:[那他為什麼針對你啊?]

孩子:[我不知道……]

媽媽:[那他第一次針對你是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了?]

孩子:[開學沒多久,我問了他一個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他沒答上來,從那以後就開始針對我。]

媽媽:[你問他什麼了?]

孩子:[忘了……]

媽媽:[那他怎麼針對你的?他是罵你還是打你了?]

孩子:[他打了我,就那次我耳邊後面的傷就是他弄的。]

媽媽:[那當時我問你,你怎麼不跟我說呢?]

孩子:[我一開始沒說,後來我告訴你了]

這會我才想起來了,當時兒子確實告訴我了,我當時想要在班級微信群裡找那個孩子的媽媽說說這個事的,兒子不肯讓我把事情搞大,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媽媽:[媽媽想起來了,你跟我說過,你站在床前跟一個同學說話,另一個同學把你從床前踢下去了,那個同學是誰啊?]

孩子:[哼!就是那個王某某啊!]

媽媽:[兒子,除了他,還有其他舍友針對你嗎?]

孩子:[還有兩個同學脾氣比較暴躁……]

媽媽:[那舍友這樣針對你的情況多嗎?]

孩子:[就只是他經常這樣的。]

媽媽:[兒子啊,那他們針對你的時候你是怎樣的感覺?生氣、委屈、憤怒?]

孩子:[事情過去我就忘了,不想再記這些事。]

媽媽:[那你當時是什麼感覺啊?]

孩子:[沒什麼感覺,我也就當時生氣,一會就過去了。]

媽媽:[兒子啊,媽媽覺得你是個很寬容的孩子,不願與同學計較。可是你自己還是會不舒服的,對吧?]

孩子:[是的啊!]

媽媽:[那你剛才對我說朋友方面也讓你心煩,那你和朋友又發生什麼了?]

孩子:[我沒有朋友……]

媽媽:[那怎麼會呢?]

孩子:[他們都不理我……]

媽媽:[發生什麼事情了,你怎麼覺得他們都不理你?你可以主動和他們交朋友啊!]

孩子:[我主動和他們玩了,可是我與他們說話,他們不願意與我說,我問他們問題,他們要麼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還不會」,要麼說「啊呀,這個題我也不會啊」,有時我與他們打招呼,也不理我,我原來在小學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朋友的。]

媽媽:[兒子啊,你從什麼時候感覺他們都不和你玩的?]

孩子:[他們覺得我學習不好,一開始的時候都和我玩的,後來看到我成績不好,就不大與我玩了。]

媽媽:[兒子啊,那你當時是什麼感受啊?]

孩子:[我就自己玩,下課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出去逛學校,學校都讓我逛遍了,可是真沒什麼意思……]

媽媽:[兒子,那你是不是很難過?]

孩子:[過去就忘了,我這人不記事,事情過去了很快就忘記了!]

媽媽 :[兒子啊,媽媽要和你道歉,你發生了這麼多事,要求轉學,媽媽都沒能理解你,只是讓你忍耐,讓你繼續適應,對不起,兒子!]

兒子沉默了一會,沒有說話。

媽媽:[兒子,你覺得同學因為你學習不好排擠你,那你又做了什麼讓情況變得好些嗎?你有沒有想著好好學習,趕上去啊?]

孩子:[我學了啊,可我總是學不會!]

媽媽:[兒子你不喜歡學習嗎?你是心裡討厭學習,還是覺得學不會,不想學習啊?]

孩子:[我不喜歡學習,也不討厭學習,就是覺得怎麼也學不會。]

媽媽:[兒子,學校讓你壓力很大,那我們在家裡試試看,行嗎?]

孩子:[哦,那個電視真好看……]

兒子開始談電視節目,將話題岔開,談話就此中斷。

我與孩子的對話,就這樣平淡的結束了,這次孩子雖然沒有以往那樣的對抗、煩躁,但是我自己還是有些遺憾的,我認為自己的溝通還是沒能走進孩子內心,我沒有力量幫助孩子打開心結。

通過這次與孩子的對話,我覺得孩子始終用逃避的方式保護自己,不願意說出心裡話,可是這些事情明明就壓在他心裡,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與化解,才導致厭學在家。

媽媽該如何應對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國家庭教育中不缺認真負責的爸爸媽媽,特別是我們70後,做父母都是非常認真的,孩子出現問題了,首先惶恐不安肯定是父母,但是自己又無力改變孩子的問題。

作為親子溝通教練,我首先肯定這位媽媽在溝通當中,耐心地運用了好奇提問方法幫孩子回溯過往的事件,但是面對孩子回答:『不知道』、『忘了』、『沒什麼感覺』,這類的應對,媽媽當時的內在明顯是非常沮喪無力的。

根據我的經驗,案例中的孩子明顯是在迴避自己的情緒與真實渴望的,雖然他一直想讓媽媽看見,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是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咱們70後父母大多數是沒有能力給予孩子情感教育與人格教育,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體制內教育的產物。

當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真正適宜這一代孩子的教育本質時,還要去跟孩子溝通,努力管教孩子,要想對孩子負責任,是不是很可笑?

案例中這位媽媽的起心動念,明顯就是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總是想引導孩子表達符合自己的期待,卻忘了良好的溝通,不僅僅只有好奇地提問,比這個更加重要很多的是:真實的表達與用心的聆聽!

你看到這裡,肯定會問:教練,那你說說,你會怎麼應對孩子這樣的『不知道』、『忘了』、『沒感覺』的語言啊?

大多數人都希望看到正確答案,因為都希望通過答案讓自己感到內心平安,我能理解,我以前也是如此這樣的。

這裡,我就談談自己如果是這位媽媽,我會用什麼樣的對話脈絡與應對方式去完成這次溝通。

首先,溝通前我會讓自己的情緒平穩,哪怕我面對孩子有內疚、焦慮,我也要先覺察到自己的內疚、焦慮,然後全然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

其次,我要首先問問自己,這次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我是想幫助孩子解決厭學的問題?還是想通過溝通緩解孩子的情緒?或者是想通過溝通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一直在關注他?

開始溝通前有個細節很重要,就是要通過正確的呼喚名字加上停頓後,發出溝通的邀請,這是很多父母很容易忽略的,可能在這些父母心中,平等尊重僅是個道理而已。

正式溝通過程中,始終貫穿用心聆聽去儘量靠近孩子內心,而不是解決孩子問題,在孩子的內心感受層面多核對,在孩子的觀點、期待方面逐步地好奇探索,最後連接孩子內在渴望,引導孩子為自己負責任或者支持他可以自由選擇。

以上我常用的對話脈絡,那麼面對剛才這位媽媽在與厭學在家孩子溝通中,孩子不能真實連接自己的內在,不能自我覺察到情緒及情緒背後的原因,媽媽並沒有用心去核對孩子的感受,那就無法讓孩子的看法如實地表達出來。

我拿孩子剛才其中一種應對語言『沒感覺』來舉例說明,我通常會如此應對,:

教練:[那你當時是什麼感覺啊?]

孩子:[沒什麼感覺,我也就當時生氣,一會就過去了。]

教練:[什麼感覺都沒有嗎?]

孩子:[嗯,是的!]

教練:[那麼,你允許自己沒感覺嗎?]

孩子:[我允許啊!]

教練:[那你也允許自己難過、生氣嗎?]

孩子:[允許呀!]

教練:[但是你剛才說總是被他們針對,從初一開始心煩,可現在沒有感覺呀!]

孩子:[是啊,過去的事情,我一般就忘了啊!]

教練:[我們來探索一下,好嗎?]

孩子:[嗯,可以。]

教練:[我們來探索一下,你先深呼吸三次,別急著回答我,好嗎?]

孩子:[好的。]

教練:[請你回想一下,那個王同學針對你的時候,他罵了你什麼?還有打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他很兇啊?當時的你有害怕嗎?有生氣嗎?有難過嗎?]

孩子:[我有害怕……]

教練:[還有其他感覺嗎?]

孩子:[好像還有生氣……]

教練:[那你能跟我分開談談你的害怕與生氣背後的原因嗎?]

接下來的我就不展開敘述了,通常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感受、觀點、期待等,通過對話被大人看到後,孩子的焦慮、抑鬱會少很多。

如果孩子是信任對方的話,我們還可以正向引導孩子,讓孩子理智地去思考,面對這樣的一個自己,該怎麼改變才能讓自己好起來。

最後,我想對看此文的你說:

好奇對話不是改變孩子符合你期待的工具,而是大人用來連接孩子,讓雙方都有自我覺察的過程。

好奇對話的好處,不是孩子願意與你說心裡話,而是你能用覺知的狀態去陪伴他,讓孩子為自己的成長負責任,為自己的自由選擇做出判斷!

你我一起加油哇~看此文後如有收穫,順手點個讚,轉發評論一下,感謝你的慷慨!

壹心大哥(全網同名),叛逆期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枚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1對1指導有願心改變的家長,幫助孩子走出叛逆厭學、脾氣暴躁、早戀、玩手機、親情冷漠等困境。

相關焦點

  • 孩子厭學該如何教育:1個最快解決孩子厭學情緒辦法,務必轉發
    相信很多家長已經看過我前面寫的關於厭學好幾篇文章了,你肯定會很好奇孩子厭學該如何教育這個問題,我是採用了什麼解決辦法?具體過程中我又是怎麼運用的?最終開導孩子的效果如何?很多家長看了我的文章後直接聯繫我,詢問我能否跟他們家已經厭學的孩子電話或者語音聊天溝通,讓厭學的孩子心結能夠打開,我回答說:非常抱歉,我做不到。
  • 孩子厭學該如何教育:你與其拯救孩子,不如做到母子有情
    今天,我就自己指導『親子溝通學習圈』家長的真實案例來談談這個話題,孩子厭學該如何教育:你與其拯救孩子,不如做到母子有情!孩子厭學該如何教育你也許非常希望快速的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那麼我們首先得了解厭學到底是什麼?
  • 孩子厭學咋辦?媽媽內心篤定後,溫軟而堅定地訂立規則
    今年5月份疫情過後,六年級下學期開學後,孩子就開始有厭學情緒了,中途總是不斷尋找各種藉口不上學了。今年9月份孩子上了初一後,僅上了三天課就徹底不去上學了。面對孩子厭學,這位70後媽媽也是嘗試著各種方法去解決,最後才發現孩子厭學在家仍然可以訂立規則,這樣反而更加是尊重孩子的表現,只不過需要媽媽內心篤定,內在溫軟而堅定。
  • 孩子為什麼厭學,你沒把他當人看,總認為我是對的
    #關於孩子厭學這個問題,我相信每位家長都是不願意發生自己身上的。可是我們會發現往往幼小時期聽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突然就開始叛逆了,叛逆期的孩子大多數都有厭學的情緒。一個孩子有厭學情緒,不僅有他個人的原因,也有學校與家庭的原因。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覺察與關注,有些孩子厭學情緒就慢慢演變成厭學在家的結果。
  • 成功媽媽自述:從班級倒數到年級前十,我如何應對孩子的厭學情緒
    」面對孩子的失控,我束手無策。我本意是想好好鼓勵孩子,讓他再接再厲的,卻不想戳中了兒子痛點,越幫越忙。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給我兒子幫上忙呢?4孩子厭學情緒上來了,怎麼治?最可怕的是,孩子已經出現了幾次逃學的情況,雖然都是自習課,但是出現了厭學、逃學的苗頭,班主任讓我們回家好好跟孩子說,不要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領著孩子回到家,我實在是忍不住了,還是狠狠教訓了兒子一頓:媽媽給你花錢上學買書,就是讓你這樣忽悠的?
  • 《小歡喜》英子厭學跳海:青春期孩子厭學,父母到底怎麼辦?
    為了女兒,和最好的閨蜜翻臉…… 但也正是由於媽媽這般窒息的掌控欲,本是學霸的英子居然在高三這個關鍵時期,開始厭學、逃課、頂嘴。 更在媽媽一再拒絕自己考南大時,突然情緒失控,去往海邊想要跳海。 給大家看一個非常驚人的統計數據:全國高中生調研,30%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 如此龐大的數據令人心驚,那青春期厭學情緒是怎麼引起的呢?
  • 好書導讀2.11:《家長做這九件事,孩子從厭學變愛學》
    《父母做這9件事,孩子從厭學變愛學》這本書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厭學—社會、家庭與個人之痛」簡要講述了國內外都有厭學現象以及國外對厭學的研究;第二部分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不願上學」用五隻攔路虎來形象比喻和具體呈現孩子厭學的原因;第三部分「如何與孩子一同應對厭學」則提供給家長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 孩子有厭學情緒怎麼辦?說說我面對自己孩子厭學時的做法
    作為一個有著十幾年教齡的老師,這些年看到的厭學情況越來越嚴重。首先是人數越來越多。以前一個班裡有那麼個別孩子會有厭學情緒,而現在,常常看到的是大量厭學的孩子;以前厭學的一般是成績特別差的孩子,現在,成績上過得去的孩子也厭學,甚至有成績相當好的學生也有厭學情緒的。
  • 當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家長該怎麼辦?
    那麼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我覺得學習好像是爸爸媽媽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麼都由他們安排、決定,我只要做就好了!」這份包裹了各種條件的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孩子去做讓父母滿意的事,另一方面當孩子總是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持續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從而讓孩子失去積極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開始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 解決孩子厭學反覆:媽媽與其整天焦慮,不如現在閉嘴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開學已經一周了,很多疫情期間厭學在家的孩子在老師、家長的關懷幫助下,又重新回到了校園。但是往往孩子都會遇到這些問題:學業進度落下、同學關係疏離、父母小心討好,於是有些孩子又開始厭學了。
  • 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父母必看】
    那麼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 這份包裹了各種條件的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孩子去做讓父母滿意的事,另一方面當孩子總是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持續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從而讓孩子失去積極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開始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1.覺得很無助,活不下去了,我不怕死,只是不知道如何從新開始,怎麼辦?去年有一個女孩從峨眉山跳崖自殺,她把自己的遺書曝在了朋友圈,其中有一句話我記得特別深刻:「在我做好決定(自殺的決定)的這幾天裡,是我很久未曾有過的輕鬆日子。」整篇遺書中都在表達痛苦、絕望和自責,唯這句話透漏著希望!
  • 孩子厭學的原因:不是抗拒學習,而是他在自救
    我一直很難受,我每次回家都莫名地煩躁,因為爸爸媽媽總是喜歡問我的學習,我每次回答他們時就覺得很有壓力、很不開心。我也知道,父母在生活上一直對我很好,同時也很重視我的學習,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好好上學,努力讀書,長大後才會有好的出路。
  • 孩子厭學整天沉迷手機遊戲怎麼辦?2條兵法建議,教父母輕鬆應對
    正如一個父親所說:「每天因為孩子玩手機而爭吵不斷,雞飛狗跳,把這個家都搞得不像一個家了」,另外一個媽媽也痛定思痛反省道:「每當沉迷手機,排斥上學,作息紊亂時,我們採用的方法往往是說教、怒吼和打罵,但效果都只是短暫的,從沒有過長期的效果,反而把親子關係搞得一團糟!」
  • 孩子厭學拒學?
    孩子厭學拒學?找準原因才能事半功倍!通過對大量兒童厭學的調查,我們總結出以下八個厭學的主要原因:1.家長過度幹涉由於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長的過度幹涉,孩子逐漸形成了沒有家長的指示,就沒有自己想做一件事的不良習慣。也就是說,在此類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認為,只有按照父母的指示辦事,就不會受到父母和周邊其他人的指責。
  • 「媽媽,我不想學了!」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一個初二的女孩,已經輟學在家一個多月,和父母的關係僵到了冰點,媽媽提起學習和遊戲的事,她就整宿坐在17樓的陽臺上,而父母只能嚇得趴在門縫聽著屋內的動靜不敢吭聲。媽媽說:女兒上初一沒多久,老師就打電話說,孩子有割腕現象,我並沒有在意,當時學校流行傷疤風,我以為孩子就是玩玩的,而且孩子膽子小,我不相信孩子能做傻事。最近一次和孩子談崩,孩子跑到了窗邊,媽媽:「你跳吧,我和你一起跳!」嚇得孩子直哆嗦。
  • 孩子厭學後媽媽焦慮痛苦:你總看孩子不順眼,卻忘記關注自己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我接觸不少孩子厭學的父母后,發現很多媽媽都是因為孩子開始厭學起,就會變得焦慮不已,因為孩子厭學的問題,她自己無力解決,這個問題每天就如魚刺一般,梗塞在心中,總是讓她胸口堵塞、度日如年。
  • 「高中家長」積極學習:孩子厭學、輟學,作為父母該怎麼辦?
    於是她就跟女兒說:「好吧,你要是覺得累那咱今天就不去上學了,休息一天吧。」那是女兒學習生涯的第一次缺課。第二天女兒什麼也沒有說,就背著書包回學校去了。媽媽暗自慶幸果真沒什麼事,這不我啥也沒有做,只是接納孩子,她自己就想通了。可是沒過兩天,女兒又從學校背著書包回來了。
  • 孩子厭學在家我不再焦慮:與其整天害怕擔憂,不如真實去接納
    自從9月秋季開學報到以來,孩子的厭學情緒經常反覆,不願意主動適應新學校帶來的壓力,經常請假,作業也無法按時完成,經常躲在在家玩手機。媽媽的害怕擔憂對於我這樣在單位強勢無比,回到家中卻小心翼翼的中年職業女性,家是什麼?我似乎從來沒想過,家該是什麼樣子?我仿佛也沒認真去思考過,從出生、到長大、離家異地求學、到背井離鄉結婚生子,我覺得過去的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防疫科普┋疫情期間如何疏導孩子的焦慮和厭學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眾應對心理壓力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青少年學生群體更面臨開課不開學的挑戰。他們會有什麼樣的身心變化?應該如何疏導他們的焦慮和厭學情緒?比如說10歲的孩子,他就會想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睡覺,因為他一個人呆著害怕;或者說爸爸去哪裡他就跟去哪裡,爸爸在衛生間他也站在衛生間,爸爸在客廳他也在客廳,會表現出一些幼稚的行為。第四,有些孩子沒有面對面的朋友,他會很無聊。身體需要運動,但是在家裡運動量又不夠,他可能會在家裡翻箱倒櫃,有一些讓大人心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