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說過:「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情緒是每個人打開情感閘門的鑰匙,作為生活在社會裡有血有肉的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在生活的泥潭裡摸爬滾打後終於學會了情緒管理,為了不讓孩子走我們的走過的老路,吃我們吃過的虧,就要從小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就像一個不定時的晴雨表,他的情緒時好時壞,讓家長們操碎了心。有的孩子膽小愛哭,有的孩子亂發脾氣,哇哇大叫,他們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也很無奈和崩潰,要麼笑臉哄著,要麼批評、威脅、嚇唬,什麼辦法都用上了。但這些辦法往往效果不佳,反而容易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激動。家長們急需找到一個解決孩子情緒失控的辦法,幫助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以下3個基本表現
1.孩子性格比較情緒化,易受外界影響
一些孩子對於外界的表揚和批評過於在意,會把自己做事情的目標定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一旦外界出現了一些不讓自己滿意的事情就會陷入打擊自己,自我懷疑的怪圈。這是一種很難把控的情緒,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的「得失心」。「得失心」太重的孩子心機深沉,長大後難以敞開心扉,不利於健康成長。
2.喜歡和周圍的人攀比,不如別人時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緒
好與人攀比的心態不僅會發生在孩子的身上,還會出現在很多大人身上,這種情緒需要家長及時引導。因為喜歡攀比的人的幸福感來源於他人比自己差,但人外有人,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會遇到比自己優秀很多的人,一個人要是從小習慣了去比較,那他的一生很難獲得幸福。這樣的孩子一旦走進牛角尖裡,就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緒,打擊自己的自信心。
3.喜歡逃避困難
有的孩子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是逃避,而不是去解決問題。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心理素質差,不願意去面對。困難不去面對就會越堆越多,「今日事,今日畢」的觀念沒有紮根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把逃避當作減壓的方式無異於「掩耳盜鈴」,家長要教給孩子管理這種情緒的辦法,不能任由它發展蔓延。
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呢?可以學學這3招
1.家長首先要認同孩子情緒存在的合理性,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孩子和家長一樣都是人,都有發洩壓力的權利。孩子因為缺乏為人處世的知識,對情緒的處理和成人相比較為極端,但不意味著是錯的。孩子出現方面情緒是合理的,家長首先要認同孩子發脾氣,哭鬧等行為是正常的,且一定有原因。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源頭,再想辦法去和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2.在孩子情緒失控的當下,迅速對孩子表示理解,再進行「冷處理」
家長們遇到孩子情緒失控,特別是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時,往往想著快點息事寧人,不想打擾周圍人。這種為大家考慮的心情是非常好的,但不能什麼要求都順著孩子,導致孩子可能會投機取巧地認為在人多的地方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建議,家長要首先迅速地對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再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孩子商量解決問題的對策,將問題從大化小,進行「冷處理」。
3.幫助孩子找到緩解情緒的方法
往往情緒爆發與壓力掛鈎,對孩子來說情緒管理不當的原因是他的周圍出現了他解決不了的事件,這個事件會引發他的不滿、恐懼和擔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反思一下現狀,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什麼事情是有意義的事,而哪些事情是孩子不喜歡但需要努力去做的。比方說,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看書,爸媽可以告訴孩子看10頁書之後就能看一集動畫片,但如果孩子哭鬧,就只能看20頁書再看動畫片。
情緒管理能力對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幫助孩子提高情商,修煉自律、自信和頑強的性格。3-6歲是家長們教育自己的孩子管理自己情緒,養成良好習慣和引導性格完善的關鍵時期。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就等於學會理解和傾聽。家長要積極摸索,幫孩子發現更棒的自己。
情緒管理圖書《發現最棒的自己》全套共8冊,8大教育主題,日韓小清新風格,幫助孩子喚醒勇氣、樹立自信、學會堅持。在孩子3-6 歲這個時期,家長要積極引導、努力發現孩子擅長的能力。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我們要幫孩子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做好情緒管理,發現自己的長處。繪本有牢固膠裝,整齊模切;印刷清晰、顏色鮮豔;厚實紙張、舒適耐翻多重優點,值得爸爸媽媽去購買。
孩子情緒失控不用怕,只要家長認真觀察,耐心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也要教育孩子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讓孩子養成觀察他人情緒的習慣,加強洞察力。推己及人,家長也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當成情緒的垃圾桶。家長和孩子相互鼓勵,相互理解,共同學習做一個優秀的情緒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