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推出了的團綜「德雲鬥笑社」已經更新到第二期了!放眼整個國內娛樂圈,恐怕也只有「德雲社」這樣「相聲男子天團」才能僅依靠內部發掘,就能如此完整和充實的把一個播放時間達到一個半小時,帶花絮時間將近三個小時的「真人秀」節目展現出來!不得不感嘆,「德雲社」本身的「造星」能力是如此之強!而看過了兩期之後,更令我感受頗深的是,在受疫情影響,所有的演出類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下,「德雲鬥笑社」,開闢了一個傳統藝術與新媒體、新娛樂手段的完美結合手段!甚至,我覺得這簡直就是對整個相聲行業的「降維打擊」!
當然,「打擊」是玩笑話了!但「降維」卻是實打實的!在之前的採訪中,郭德綱就曾經說過,相聲並不適合搞什麼「雲開箱」。因為這一一門需要與觀眾面對面,使人發笑的藝術,那如果把這些都放在網絡上,那一些特定的環節與包袱就必然不可能達到效果!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德雲鬥笑社」依舊在上線後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閒話少說,我就以純粹個人的觀點,來聊一聊這個很特別的「真人秀」——「德雲鬥笑社」!
那當然要從十多天前的首期談起,說實在的,在看到節目之前,我真的很擔心這檔綜藝會使「德雲社」掉粉!因為,現今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各類真人秀節目,已經越來越「玩爛了」。作為「鋼絲」和「德雲社忠粉」的我,確實是捏了一把汗!
但在節目的一開頭,就徹底打消了那些念頭!我絕對也相信在節目中會有一些程度上的作秀的成分,然而,那種從骨子裡的感覺是很難有變化的。這個,從類似花絮般的開頭「採訪」中就能看得出,一眾徒弟們在突然看到是「老郭」來採訪時那種「本能」的反應,無論是脖子上的鏈子,腳下的拖鞋還是手裡的扇子,實在是讓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感受得到在「德雲社」內部的那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在隨後的「家宴」環節中,郭德綱巧妙地採用分配「滷子」的方法,一邊「自嘲」一邊「自省」的近年來「德雲社」在火起來之後,將內部出現的一些問題和話題熱點,談笑間化為節目的亮點也是對於眾徒弟們的鞭策!其水準及用意之深之高級,可見一斑!
在期間,也是無處不透露著那種「溫馨」。有一個小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那就是在張鶴倫「嘴瓢」引起鬨堂大笑之後,「外甥」王九龍的凳子腿意外的斷掉了,在這之後,場上的布局發生了一個小變化,那就是原本坐在右邊第二位的「傻子」秦霄賢,卻站在了自己的椅子後面,而王九龍則坐在了原本秦霄賢的位置上。以我的理解,這也許就和「雲鶴九霄」的排序有關,作為師弟,秦霄賢的反應應該還是很本能的。
如果說之前的環節主要是在體現「德雲大家庭」的氛圍的話,那之後的「選大褂」環節,則是典型的「綜藝秀」,倒不用多聊。不過,其中「於大爺」的「綜藝味」之濃,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原來這個「看似忠厚老實」的長者,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綜藝咖」!隨之,是一個讓我感覺非常好的環節,那就是中間的「真人秀」競賽環節,在節目的主單元中,居然是讓一段「語音播報」一帶而過。這在我看來就太理想了,這樣就完美的避免掉了那些在我看來「過於做作」的「街頭秀」內容,而是直奔主題!「德雲社」的綜藝,就是應該拿相聲本身說事兒!
那就要說節目最後的「高潮」,以這九位「角兒」臨時組隊成的四組搭檔,再根據主題,結合房間裡不同的「線索」使不同的「活兒」。在這一環節裡,郭德綱大膽的採用了「空場」的環境下演出,來了一把對於每組新組合的「突擊考核」。在這樣令人眼前一亮的嶄新模式下,我覺得對於幾對演員的現場應變和功底是個非常精彩很優質的「檢驗」。結果,和我預想的一樣,四個節目的「優劣」還是比較明顯的。索性,我就按照個人的看法和印象,對這四段作品簡單的評價幾句!純粹個人喜惡。
第一對出場的是由「燒餅」、張鶴倫和王九龍的群口《打燈謎》。
就這個「活兒」來講,屬於一個非常傳統的老段子,當年侯耀文和石富寬也曾經演出過這個節目,裡面的每個包袱環節都非常為人熟悉。所以,實際上這個看似最簡單的節目,卻是最考驗演員基本功的。也許是突然面臨一個空的劇場,而且臺下還坐著郭德綱和嶽雲鵬,上臺之後的三個人明顯有些緊張,在剛開始的一兩分鐘裡,幾乎可以用雜亂無章來形容。好在張鶴倫進入狀態的算是比較快,而且,以我的視角來看,「小白」的第一個「黃豆迷路」的包袱,應該還算的上不錯,只是這類包袱可能更適合有觀眾的現場,那樣應該能夠很快得到反饋,這個包袱就響了!可惜,「空場」的環境,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到了作品的效果。同理,我覺得王九龍的最後一個「挖藕」梗,也是吃了現場的虧!
隨後,有個有趣的片段,就是那個非常熟悉的「遠看是條狗」的老燈謎,「燒餅」和王九龍在接張鶴倫話的時候,居然少說了一句「罵它它不走!」這一細節,被老郭發現,並給兩人各扣掉了一分!在節目尾聲老郭講評的時候也專門提到,別看就少那麼一句,但整個的節奏的效果就達不到了!你再回頭來看這一段,也確實如此,短了這麼一句,總是覺得好像不太順暢。可見正如之前老郭也曾在多個場合和節目中提過,所有的傳統相聲段子,都是經過了多少代相聲藝人精心揣摩出來的,裡面看上去什麼都有,但實際上你很難從中摘出去一句,因為那已經是語言的精華!
整體來說,這個包含了「雲」、「鶴」、「九」三科師兄弟的臨時組合所表演的這段《打燈謎》,其質量確實非常之一般!當然了,也這確實有著很多不利的因素,因為張鶴倫的現場能力我還是挺看好的,只是對於這個段子的三個人銜接上,做的不夠順暢導致。其實,他們似乎忘了,在德雲社「二十周年」的慶典演出中,「總教習」高峰和「總隊長」欒雲平和「師爺輩兒」的石富寬三個人曾經表演過一個叫做《歡樂二打一》的節目,裡面使用的框架實際上就源自《打燈謎》。在那場演出中,三個人的配合非常順暢,現場效果也非常好,可惜這哥兒仨似乎並沒有想起有這麼好的一個參考。不過說實話,這哥兒仨的基本功底也確實和《二打一》裡的那三位,是有點差距了。
順便說一句,在當年德雲社「二十周年」慶典演出中《歡樂二打一》裡面那個「三頭六耳八條腿一隻眼」的梗,最早也就來自侯耀文和石富寬兩人早期的作品《節日遊戲》。
第二對出場的「斷頭臺」尚九熙和「小先生」周九良。
說實話,這一對的組合是我最為看好和具有期待的。極擅現場表演的尚九熙在近兩年的「開光式」爆發,再搭配上可以說是「九字科」中綜合實力最強的捧哏演員周九良,他們的表現理應就不會差到哪裡。尤其是,他們由於王九龍的「馬虎」而意外收穫到《學外語》的「梁子」,可謂是「因禍得福」!因為尚九熙本來對於外語就非常的精通,在2020年初德雲社的封箱演出中,尚九熙就曾經用西班牙語演唱過,所以這個節目,恰好是最適合兩人的!所以,他倆也是在「於大爺」那裡得分最高的!
從現場上看,可以說兩人的表演,無論是作品的完整度,還是整體效果,以及給人的感官印象!確實是當天四個節目中最好的。像「小先生」周九良這種不必多言,而就像于謙所評價的:「九熙穩當!」。這一個簡單的「穩當」,可絕不僅是「大爺」的長者之風!熟悉他的朋友就能感受到,,尚九熙的個人表現能力在臺上的穩定性上,絕對是在整個德雲社中排在前列。「雲」字科就不多言,就「鶴」字科講,恐怕也只有孟鶴堂和張鶴倫能與之在一水平線上。「九」字科中,在我看來,也就張九南可與他平起平坐!這也足可見德雲社人才之輩出!像尚九熙這樣的,以我多年關注德雲社的經驗而談,說真的,也就是當年的曹雲金了!尚九熙前途不可限!而......
想起......可惜......可嘆......
第三對登場的是「九字科」大師兄張九齡和「傻子」秦霄賢!
怎麼說呢,這一對組合的綜合水準是「首發」九人中最弱的兩個人。暫且不講基功本身就尚未達到水準的「網紅藝術家」老秦,就是那近兩年進步飛快的「大師兄」張九齡來說,說真的,要說九齡的基本功還算過得去,但是要論起天賦與對於舞臺的感覺而言,在我看來雖然是也屬合格,但要與同為「九」字科九熙、九南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這也許就是老郭時常提起的「祖師爺賞飯」和「老天爺賞飯」的區別!至於秦霄賢,恐怕更多的也就是大大大寫的尷尬了。
這一對寶貝兒的「梁子」是《論捧逗》!這個作品對於演員的基本功和捧逗兩人的默契程度,以及對於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個人表現力都有著極其高的要求!換句話說,有些水準還不錯的捧哏,因為個人表現力不夠,說不定就演不了這個節目。在2005年前後德雲社剛開始火遍全國的時候,郭德綱與于謙就曾經有過對於這個作品的經典演繹!其實按角色分配上,兩個捧哏來這個段子應該是佔了一定的便宜的,但是由於過分的緊張和確實是基本功上的欠缺,以及對於「本子」的創作性不夠,兩個原本就沒有穩定的舞台風格的年輕演員來講,確實是有些難為和殘酷了!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在他倆表演完後,九齡的話很說明問題:像「九」字科絕大多數演員,甚至部分「鶴」字科的演員,都沒有接受過郭德綱的「口傳心授」,他們在看到郭德綱「考核」式的聽節目,就會極度的緊張。再有,他們的很多表演習慣和技巧,以及對於一些問題的應對上,就必然存在著一些硬傷!沒辦法,就像在「相聲有新人」李寅飛所講的他是多麼希望再看到2005、06年那時玩命說相聲的郭德綱呀,只是,那不再可能!近年來,由於在圈內地位的上升,很多內容老郭就不適合再去講了,而且作為一個龐大演出團體的領頭人,他所去思考和顧慮的問題就更多了!你也就不可能要求他像20年前教授那些還是孩子們的「雲」字科徒弟們的精力與投入了!
至於第四對,已經有自己明顯表演風格標籤的孟鶴堂與「總隊長」欒雲平的搭檔,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基本品質的保障!而且這樣一對完全能夠「各自為戰」的搭檔,《口吐蓮花》這樣一個非常經典的考驗「捧哏演員」能力的老段子,明顯就是「欒隊」的菜了。所以,這一對也是綜合得分最高的組合。
在我看來,這段「攢底」,孟欒二人的表現也就基本符合了各自應有的水準,不過,儘管是基本,但對於二人的意義卻並不太一樣。對於「欒隊」而說,那是種平靜如水、重劍無鋒的穩定,他對於節奏感的把控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也是節目的節拍器!而孟鶴堂則是最近兩年的「常見」狀態,那就是有些「晃蕩」,就像在「家宴」環節分配「滷子」時的描述,「綜藝」拍多了,基本功下降。其實我倒不認為是基本功的下降,而是在他火起來的時候,其本身的能力水平尚未達到能與之「火爆程度」相符合的地步,而工作一多,研究業務的時間也就少了。按早年見郭德綱作品裡的話就是:還沒學會呢,人就紅了!好在小孟為人還算謙虛,又兼著身邊有個「紮實」的好搭檔,假以時日,進步是必然的。
節目片尾,郭德綱、于謙也對這九位徒弟作了點評,畢竟,大半年沒有演出,讓原本應該「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藝人們真的是生疏了,但即便如此,也看得出,這幫「德雲小將」們的整體水平仍然在一個比較高的基準線上!不得不說,德雲社這個相聲團體,他們的整體專業水準到達的高度,恐怕是整個文藝、娛樂圈內任何一個專業團體都很難達到的地步!從這裡也看得出,火,真的是有原因的!
不由之間,又竟碼了4000多字,關於「德雲鬥笑社」的,還有不少想說的,本文就當是對於十多天前首期「綜藝開箱」的個人評價和感觸吧!好節目,值得一看!隨後,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