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淑親炙與學院教學 中國畫兩種教學方式比較

2021-03-04 中國美術報



《中國美術報》第019期 藝術教育 21

私淑親炙與學院教學

中國畫兩種教學方式比較

舒士俊

中國畫的教學方式大體有兩種,一為舊時私淑親炙的帶徒方式;一為現代學校教育。這傳統與現代這兩種教學方式,其實在中醫和戲曲中也同樣存在,究竟誰優誰劣?早在1988年,我曾寫過一篇《另一角度的探討》,認為,「傳統的國粹就是如此:從局部看,無論中醫的一方一脈,武術的一招一式,還是京劇的一板一調,書畫的一點一划,似乎都很死,很簡單;但從整體看,則往往都極講究氣、味之類虛冥玄奧的東西,其中經過參差變化,卻是微妙無窮」,「由於認為只有充分地深入局部並達到貫通,才有可能完全地把握全體,中國畫家課徒總是要求從一樹一石做起,從訓練用筆的質實感開始,以後再逐步爭取靈變。在中國畫論中有以『呼吸』二字來論述筆墨氣息的,只有當每個局部的筆墨都達到氣息調暢醇和,也就是如黑格爾所說的『在每一點表現和曲折上顯出整體的理念和靈魂』,全體才會達到一種氣象高華壯健的境界。」

對這種私淑親炙帶徒方式之優點,陸儼少曾說得很明白:「作畫得名師親授,看其下筆順序,怎樣執筆,怎樣審勢,怎樣用筆、用墨、用水、用色,怎樣收拾,層層加染,以至完成。尤其作畫中間片言隻語,點出關鍵,啟發甚多,銘記在心,歸後細細琢磨,回憶全過程,進益自多。如果僅得其畫稿,於此臨摹,雖然也能多少看到其用筆用墨之法,但先後不明,層次模糊,終屬隔了一層。甚至僅僅看到照片或印刷品,更屬霧裡看花,難明真相。所以學畫起手最好有人指點、示範,而入手之後,老師的法則,將影響終身。」

陸儼少上世紀70年代為本文作者示範作的課稿

齊白石曾說:「人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這按美學家朱光潛的說法便是:「各種藝術都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學一門藝術,就要先學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對學習中國畫來講,作畫之際指腕筋肉的靈活度顯然是關鍵:若得名師親授,不但便於看清作畫先後技法過程,亦可使指腕筋肉運作受到靈活的啟示。時常見到有些畫家用筆很僵,毫無韻律可言,緣由便是缺乏名家親炙之啟蒙,其指腕筋肉板刻,又如何能夠隨意揮灑呢?

我在文章中還講了私淑親炙對學習中國畫特有「語言」韻律、亦即筋肉技巧之意義,因學習筋肉技巧韻律之周期相對漫長,因此傳統反對「求脫過早」;但亦正因反對「求脫過早」,卻使這場筆墨修煉的「馬拉松」有許多人中途落荒而終無所成。

陸儼少教學時讓學生臨摹的畫稿  舒士俊提供

我那篇文章發表之時,陸儼少先生已受聘去杭州浙美(即今中國美院)任教山水課並帶研究生。使我意外驚喜的是,他讀到我以筆名發表的此文,打聽後得知是我所寫,竟親自給我寫信,稱讚它「中間論述,深獲我心」。而我更為驚訝的是,陸老早年在上海,採用的是親炙帶徒方式;後來至杭州,他則取用現代學校教育方式,兩者竟大異其趣。

「文革」時在上海的陸儼少平日要到畫院監督勞動,弟子只能周日去他家親見他揮毫,隨後把畫稿帶回家臨摹(而今在拍場露臉的一些陸畫名作,在那時陸老很隨便就讓學生帶回家去臨),臨完還會親自評點。「文革」之後陸老到杭州美院任教,則不再要求學生臨其親筆畫稿,而是在他指導之下直接臨摹宋元大家的山水。中國美院的山水畫教學由於陸老這般倡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學規範。而陸老教學方式的這種改變,竟使其前後兩撥學生呈現大不相同的面貌:以前在上海受他親炙的弟子,有的當年在筆墨學習中還曾受過陸老稱讚推許,但後來卻皆歸沉寂,在美術圈默默無聞;而陸老當年在美院帶出的研究生,畢業後卻很快嶄露頭角、聲名卓著,有的還留在美院師承傳授,已撐起山水畫教學一片天,使中國美院山水教學之影響遍於全國。

陸儼少教學時讓學生臨摹的畫稿  舒士俊提供

為何兩種方式教學效果竟會如此不同?為美院畢業研究生所提供的機會應是重要因素,但值得關注的明顯差異還在於:陸老在美院帶出的研究生之卓越者,其個人風格面目已可辨別;而陸老當年私淑弟子之優秀者,臨習仿作雖筆墨頗佳,但卻仍無法出脫成自我面目。顯然,私淑帶徒偏重於筆墨語言之修持錘鍊,但這手上功夫必是長期乃至終生致力才有所獲,絕非短期所能奏效。

看來陸老明白深入學習筆墨之路極其漫長,學校教育若亦以臨仿為主來孤軍深入,以求從局部到整體的氣韻貫通,那漫漫修煉長路,又哪能體現學校教育近期成果?因而必須有所變革,適當偏重學生整體藝術素養,啟發他們對格調圖式之體會與把握,這樣才能夠引導他們,儘早尋找到自己所應追求的面目。

但凡卓越超俗的書畫作品,總是既重形體結構、圖式構成,以見其氣局,又重功力錘鍊,以顯其筆墨韻味,因此卓絕的書畫之作,可謂紙上之「筆墨舞蹈」。一位傑出的中國畫畫家,應是既能當這「筆墨舞劇」中運籌帷幄的「編導」,來規劃其圖式格局,又要置身其中,能當姿態妙曼的「舞者」,以揮灑其筆墨韻味,如此一身而兼二任之卓絕難度,必然會淘洗掉大量畫家。能通過這艱巨考驗,其人其畫才經得起歷史檢驗,會被後人所認可。

由此來梳理從學校教學走出來的成功畫家,可以看到林風眠、李可染早年的用筆,其實亦並非極合規範的中國畫用筆,但他們在結構圖式的學習上很早便有卓異悟性,尤其李可染早年對於氣場構成之敏悟更是驚人,正由於這方面之優長,使林和李很早便在畫界脫穎而出。而早年在用筆上有所不足,他們自己心裡亦是明白的,遂以幾十年乃至一生的時間,堅持孜孜苦練用筆以作彌補,致後來之佳作,其圖式構成與筆墨韻味,達於絲絲入扣之審美趣旨。

在老一輩名家中,潘天壽最為看重圖式結構,這使其聲名超出同輩許多畫家,同時也對中國美院的中國畫教學產生了恆久的影響。吳冠中在老輩名家中最欣賞潘天壽,因為他們二位都非常看重形式構成。據我分析研究,在對氣場構成的感悟方面,吳還曾明顯受到李可染的啟示。儘管當今國畫圈,在筆墨上對吳冠中有微言者仍不乏其人,但在去世之後他畢竟仍站住了,原因當然絕非他的筆墨有多牛,而在於他對氣脈構成之體察感悟超越常人,還有其造型概括能力及色彩修養卓異。畫意與寫意,其偏勝在於畫意。為何在中國畫的學校教學中,與西畫有所相關的形體結構、圖式構成,包括色彩修養,尤其是中國畫所特別應予講究的氣場構成(這卻是當代中國畫教學中被相當忽略的),能夠幫助畫家較早出成果呢?因為那些是可以通過相對較短時期的教學啟悟,便有可能捕捉到的形體軀殼。

而筆墨韻味,則應是中國畫本性深層的精神靈魂,它需長期修煉,隨人生從「嫩」變「老」一起成長,絕非朝夕便可練就。筆墨內涵之精神靈魂非但修持不易,要捕捉和體悟亦難,為何不少仿製贗品能矇混許多人的眼睛?其緣由即在於此。而這種蘊含精神靈魂的筆墨韻味,光靠一般性的學習體悟肯定還遠遠不夠,必得有成就名家之私淑親炙,才有可能感受其氣運脈搏。如以上提到的林風眠和李可染,雖於圖式構成早有穎悟,但在筆墨精神氣息上,林與李皆曾受齊白石之啟悟,李則更受惠於黃賓虹。吳冠中看上去特立獨行,但他極喜石濤,與李可染亦時有過從。最有意思吳昌碩弟子王個簃,其個人面目並不明顯,但卻筆墨修煉有素,程十髮、林曦明、方增先三位皆曾先後向他求教筆墨。而正由於他的筆墨授受,亦因程、林、方三位各自在師承研習上竭盡努力,使王個簃的筆墨精神通過轉授而發酵,顯然增添了程、林、方他們各自圖式結構的內在活力,使他們各自的圖式風格得以升華。只可惜的是,像這樣筆墨揮寫自如,可以讓學生從揮寫中感受到從容氣息的中國畫名家,在過去老一輩中並不少見,而今卻已寥若晨星。中國畫私淑親炙的帶徒方式,在當今已明顯趨向式微。而這種狀況,又會給今後中國畫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亦值得我們予以深思。■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導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  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畫形式美教學」助力文化創意產業
    因此,推動文化創意能力和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成為了高校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在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學科的教學中,如何將中國畫融入創新理念,碰撞產生出全新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在高新技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同時,傳統美學如何與今天的時代接軌?中國畫藝術和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線索如何創新與轉化,並有效地作用於今天的生活?藝術如何服務於社會?
  • 美術研究|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在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只能夠通過教師授課以及自學的方式獲得知識和技能,但是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新媒體為中國畫教學提供的不僅僅是海量的信息,更是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在傳統師徒制的影響下,教師的主體地位一直影響著課堂教學,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學生潛力也不能因人而異地被挖掘。
  • 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20年中國畫藝術研修班招生簡章
    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20年中國畫藝術研修班招生簡章西安美術學院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質量為生命、以繁榮文化為己任,秉承「艱苦創業,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開今」的校訓,發揮地域優勢,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將書法和民間美術納入課堂教學,長期堅持並重視周秦漢唐歷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藝、西北民間藝術、當代長安畫派與黃土畫派
  • 「中國畫形式美教學」助力文化創意產業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因此,推動文化創意能力和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成為了高校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在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學科的教學中,如何將中國畫融入創新理念,碰撞產生出全新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在高新技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同時,傳統美學如何與今天的時代接軌?中國畫藝術和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線索如何創新與轉化,並有效地作用於今天的生活?藝術如何服務於社會?
  • 中小學「中國畫」教學現狀調查
    核心素養時代,在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中國畫教學實施的現狀如何?面臨著哪些困難與挑戰?作為中國文化精粹的中國畫,在傳承經典、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中可以有何作為?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展開了此次中小學中國畫教學的調查。
  • 中國畫新主張 馮斌研究生教學個案研究展陝西開展
    徐珊 顧影6 2020 絹本,鏡面 80x100cm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11月23日,「從材料到觀念——馮斌『中國畫新主張』研究生教學個案研究展」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展出。何沛禮 初時 2020 綜合材料 70×100cm據了解,此次展覽作為四川美術學院「學科卓越藝術人才」支持項目,由四川美術學院和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重慶美術館共同主辦。
  • 全省近百位美術教師齊聚 探討「新時代浙派少兒中國畫創新教學」
    2019-03-29 17:3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朱美琳3月25日到3月29日,浙江省中小學師資培訓項目「新時代浙派少兒中國畫創新教學培訓」舉行,該培訓項目由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金華市東苑小學、金華市賓虹小學聯合舉辦。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海勇談中國畫筆法解析課徒稿
    中國畫的發展離不開當代學院教學。長期以來,獲得成就的中國畫家大都出自學院;從現狀來看,隨著中國畫學科建設的發展,學院教育依然是中國畫人才培養的重要途經。歷史上,對於中國畫技法與觀念的學習都通過師徒傳承加以實現,言傳身教過程中,課徒示範又是重要的傳授方式。隨著當代學院教育的完善,中國畫學科逐漸被納入當代學術的序列中。
  • 關於《快板委員會》一錯誤更正,及李立山私淑拜師李潤傑的介紹
    可能是李潤傑和李立山,同是天津人,又都姓李,然後「私淑」兩個字不常用,也不好理解,就讓人誤用諧音「四叔」代替,以致以訛傳訛。但是後面李立山如願正式拜師李潤傑,稍後敘述。網上很多地方都以訛傳訛字典裡私淑釋義私淑,拼音是sī shū,是指沒有得到某人的親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學問並尊之為師、受其影響的,稱之為私淑
  • 歌德學院的教學方式真的是最佳方式嗎?
    我是2001年進入西安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學習德語,那個時候接受的也是歌德學院式的德語教學,2005年開始在吉林外國語大學教德語專業,接受過歌德學院的多次培訓,所以對這種教學方式非常熟悉。 其次是 偏幼稚 ,因為歌德學院的教學方式把人當兒童。有的人可能會說:「當兒童不是更好嗎,更接近母語的學習方式嗎?」 這也是誤解。幼兒有幼兒的特點,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優勢。非要把成年人當幼兒,一是做不到,二是沒必要。
  • 棗莊學院創新教學方式,將實施直播互動教學
    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各院(部)應組織任課教師,結合實際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即時錄製微課,上傳課程PPT、教案、題庫等,完成在線課程建設,並配以學習任務單,使學生能夠基於在線內容完成學習和考核。
  • 中國美術學院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國畫、書法學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畫、書法學」是中國美術學院13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其中兩個專業。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下設中國畫系和書法系,以人物、山水、花鳥、綜合、書法與篆刻、書法學與教育六個專業方向開展教學。
  • 淺析提升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我國傳統美術藝術中,中國畫是典型代表,已經在世界的美術領域內形成體系,重點體現出我國古人對於社會、自然、宗教、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認知。中國畫所運用的工具為毛筆、水彩、墨、宣紙。中國畫家以獨特構思,創造岀屬於中華傳統魅力的美術作品。
  • 小隋說畫:被忽視的中國畫傳統師承模式
    當代中國畫的學習主要存在「學院派」與「傳統派」兩種方式,其中前者居於主要地位,後者處於附屬地位。「學院派」教學模式是西式教學體系被引入國內後逐步確立並發展起來的。伴隨著「學院派」地位的不斷穩固,以師徒相授為學習方式的「傳統派」日漸式微。
  • 淺析提升高中大學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教師要藉助國畫藝術將傳統藝術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促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   我國傳統美術藝術中,中國畫是典型代表,已經在世界的美術領域內形成體系,重點體現出我國古人對於社會、自然、宗教、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認知。中國畫所運用的工具為毛筆、水彩、墨、宣紙。
  • 「藝」起看導師風採——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畫方向
    中國畫學院是廣州美術學院最具傳統藝術特色的教學單位,六十多年來,作為我國南方主要的中國畫高等教育基地,在老一輩美術教育家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著名國畫家的引領下,歷經幾代教師的精心培育,為社會輸送了大批中國畫、壁畫、書法篆刻專業人才。
  • 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升課程教學能力--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首屆...
    為搭建青年教師相互學習平臺,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全面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5月18日下午-5月19日上午,移通學院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複賽(課堂教學環節)在愛蓮書院圓滿落幕。
  • 語言教學所需的網上視頻資源的兩種下載方式
    對於課堂教學而言,除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以外,教育資源的發掘與利用很大程度上對教育效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諸如視頻、音頻和圖片等教育相關的網上資源「挖掘」、「開採」的途徑和效率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優質的教育資源有了理想的「開採」方式勢必會讓教師如虎添翼,讓學生有機會以更加直觀、更加生動地方式獲取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極大地優化教學效果。
  • 薪火相傳——魯美這樣的教學模式值得擁有!
    由遼寧省美術學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中心與魯迅美術學院共同主辦,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承辦,遼寧湖社書畫研究會、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圖書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協辦的「薪火相傳——中國畫學院山水畫教學畫稿展」,12月1日下午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七、八、九展廳拉開帷幕,展覽學術研討會同日於魯美圖書館舉行,傳承弘揚魯藝精神和中國畫優秀傳統。
  • 李思潔丨「學院--全國青年教師中國畫邀請展」參展畫家系列報導
    2006年畢業湖北美術學院研究生人物畫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工筆畫學會會員。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畫學會、湖北美術館及多家專業美術機構收藏。主要參展獲獎有:2016年  2月,《騎手》入選2016年中國美術館賀歲大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全國美術作品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