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柴燒藝術家陳詩強:每次出窯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2020-12-20 東南網泉州頻道

陶瓷新星的創業路

【專訪】柴燒藝術家陳詩強:每次出窯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柴燒藝術家陳詩強將晾乾後的杯子放入窯爐,準備燒制。

東南網7月17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作品放進窯裡後,經過30多個小時柴燒後,出來都不一樣,可以說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德化九星瓷藝、泥巴人柴燒藝術家陳詩強說,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它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這些元素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

「每一窯,每一件東西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可謂眾生百態。」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效果呢?對此,陳詩強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原來,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

陳詩強說,柴燒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他更多的驚喜,這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其實,每次出窯前,他都沒把握,但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從事陶瓷製作幾十年的陳詩強,最早也不是選擇柴燒的,正是他與愛人李美周看到柴燒比較古樸,通過手拉,柴火燒制,燒出來的產品比較健康,而且每每會有意外的收穫,因而在幾年前決定重拾這種古老的燒制。「決定後,由於要靠自己摸索,還是交了不少學費,前面幾窯都不大理想,但燒制到第五窯、第六窯就很成功了。」陳詩強笑著說。

如今,陳詩強與愛人李美周分工很明確,每當把陶土買回來洗了成泥後,李美周就負責拉坯,後續的很多工作則由陳詩強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室位於泉州通往德化進城的一高架橋下,每當李美周工作時,伴隨著輕音樂響起,陶土在她的手裡不斷發生著變化,隨著紋路的變化,一件件富有個性的陶器雛形就完成了。

陳詩強說,每一窯都要完成選土、陶土測試、打土、洗後成泥、手拉坯、修底、晾乾後燒窯等步驟,所耗費的時間挺長,因而他現在基本是每個月燒一窯。雖說每個步驟都很重要,但最考驗的還是燒制時火候的把握。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每次燒制時,他與愛人幾個都要輪班,雖然很累,但到出窯後,看到作品成功,並有特別滿意的作品出現的時候,就覺得之前的付出完全值了,尤其是作品得到客戶讚賞時,就感到很有成就感。

「復興柴燒技藝,讓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消費者期待和珍藏,讓每一件作品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爭添光彩。」這是陳詩強對自己的要求。這些年,德化有不少人選擇了這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隨著崇尚自然的人們又重拾這種古老的對話方式,柴燒陶瓷技藝燒制的陶器質樸、古拙,將再次成為瓷壇裡閃耀的「老明星」。

相關焦點

  • 德化柴燒陶瓷:土與火的對話 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柴燒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在日前於德化舉行的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上,國內外陶瓷藝術家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活動,展示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柴燒陶瓷作品。無論是茶具、香具還是人物,每一件作品顏色、肌理都不盡相同、充滿個性,讓觀者充滿探索欲望,希望了解蘊含作品之中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 瓷都德化泥巴人李美周與柴燒陶藝的復興夢
    在聞名遐邇的世界瓷都福建德化,陶瓷工藝大師層出不窮,異彩紛呈,其中常見攜手並進的伉儷大師,傳為陶瓷界的佳話。其中,被譽為"海絲名家"的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懷著傳承與弘揚古法柴燒的"復興夢",自創"泥巴人"品牌,用堅定的信念與精湛的技藝,把心中的夢想變成了碩果纍纍的現實。
  • 德化烈焰柴燒陶瓷技藝 瓷壇裡的「老明星」(圖)
    柴燒陶瓷技藝燒制的陶器質樸、古拙,再次成為瓷壇裡閃耀的「老明星」。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將在德化縣舉辦柴燒陶瓷藝術交流系列活動。海內外藝術家學者走進德化洞上陶藝村,展示柴燒陶瓷技藝的過去、現在,思考未來的發展之路。
  •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活動 打開瓷都異彩空間
    11月9日的早晨,不再似往日的安寧閒暇了,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的開幕儀式在此舉行。  開幕式的幕布在龍窯前支起來了,陶藝村的牆上有句標語特別醒目:「千年窯火,薪薪不熄。」龍窯的窯室已裝滿了匣缽,等待著點火燒窯。
  • 古典與現代對話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開幕
    >本報訊 (記者 陳士奇/文 通訊員 王雙季 李宏圖/圖)11月9日上午,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在德化縣洞上陶藝村開幕,來自國內外的陶瓷藝術家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瓷都德化陳娉婷柴燒藝術作品賞析
    陳娉婷,女,1990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就讀於德化陶瓷技術學院,古法柴燒非遺傳承人,當代青年陶瓷藝術家,國家高級陶藝師。現已自創"娉婷藝瓷"與"娉婷柴燒"工作室,且行且珍惜,痛並快樂著。陳娉婷柴燒茶壺組合作品系列:圖:陳娉婷柴燒作品《如意對飲》圖:陳娉婷柴燒作品《側把獨酌》柴窯,有史記載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御窯。中國古代窯工素有"片柴值千金"的說法。追求柴燒,追求的是工藝的精湛和審美的趣味。
  • 李長春:以泥為骨,以火為衣,探尋柴燒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李長春,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國際柴燒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書法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常務理事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德化石鼓村山嶺上,鳥鳴清脆,茂林修竹,白牆黑瓦的閩南民居零星散落其間。
  • 德化三班鎮洞上: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 成就獨特魅力
    說起海上絲綢之路,繞不開德化陶瓷。當年,德化瓷器通過泉州刺桐港暢銷海外。而說起德化陶瓷史,繞不開柴燒窯爐,繞不開德化三班鎮洞上陶藝村。  如今,依然堅持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的洞上陶藝村,吸引了許多陶藝家創業、玩陶。
  • 何為柴燒建窯建盞?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柴燒歷史較為悠久,建盞的燒制一開始就是採用柴燒法,用最傳統的木材進行升溫,而柴燒又分為傳統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有不少盞友剛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不知道如何區分兩者,所以我們就來談一談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
  • 柴燒|柴燒窯建造基礎材料
    柴燒前提條件是必須要一座屬於自己的柴燒窯,一座好的柴燒窯對今後的柴燒工作會非常重要。今天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建造柴燒窯主要的一些耐高溫材料。在陶瓷原產地有人陶藝人會利用當地的瓷土、高嶺土自己做成土坯用作柴燒窯建造的基礎材料。
  • 「德化瓷谷仙境」柴燒藝人專題報導
    福建德化柴燒點點陶瓷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柴燒之美,美在自然、古樸,每一盞都美得不一樣,每一盞都是藝術孤品。張寶玲老師以作品祈願,創作出孔雀系列作品。她說,百鳥之王,代表吉祥,以這樣的主題創作,希望世間萬物都安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荷 而「荷」的創作理念是,出淤泥而不染,希望人的靈魂是乾淨的,社會才能更加安定和諧,也給在使用茶器的人一種心境。
  • 德化柴燒陶瓷作品亮相文博會 陶藝匠人展示技藝
    現場展示製作技藝 東南網記者 鄒玒 攝東南網12月4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鄒玒)4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拉開帷幕,在福建展館陶藝文化互動區,德化柴燒陶瓷作品頗受關注德化瓷歷經千餘年發展,在全世界享有崇高聲譽。現場,拉坯大師岑國新將泥料置於快速轉動的圓盤上,泥料隨著手的動作不斷變換形態,這是陶瓷開始成型的工序。而天津美院原雕塑系主任劉建強、工藝美術師黃茂林等也在現場展示陶瓷作品的製作技藝。
  • 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她期待德化好好利用傳統優秀陶瓷文化,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柴燒工藝文化之路。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  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痴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
  • 柴燒窯的窯汗、窯淚
    窯汗、窯淚柴窯窯倉的頂部由於長時間的燒制使用,窯倉頂部會形成厚厚的積釉,偶爾就會滴落下釉水到壺或杯子身上,如果窯淚落的恰到好處,會形成特別有意思的藝術感官。柴燒窯年代越久遠燒制的次數越多其窯倉的頂部或者窯壁上所積累的積釉越多,形成結晶,在燒制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的高溫就會融化滴落在陶器上,於此同時也會有更多的草木灰從新附著在上面繼續積累,每個窯口所形成的窯汗和窯淚都不一樣,很大程度取決於窯口的形狀。
  • 柴燒窯
    南投市中山公園的迷你「柴燒窯」去年底舉行「開窯」儀式,百餘件南投市陶藝界人士的處女作品出爐,大夥像挖到寶礦一樣喜悅。「南投陶」終能薪火相傳,一代接一代,像是一場「陶藝」總體營造,創造新的文化契機。 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南投市大部份私人「蛇窯」被震毀殆盡,市長李朝卿為傳承文化,決定在中山公園建造一座傳統「柴燒窯」,慶祝南投升格縣轄市廿周年。
  • 張移峰:歸隱竹林山居,做柴燒器皿上的書畫家
    就這樣,他在這裡定居下來,用心經營著自己的藝術天地——京津德化陶瓷藝術文化園,成為來來往往的藝術家們到德化必打卡的場所。走進張移峰的工作室,牆壁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水墨畫,架子上陳列著一些柴燒器皿、青花瓷瓶,案臺上鋪著宣紙,還有未完成的瓷畫,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墨香,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了淡然悠遠的藝術世界。
  • 中法陶瓷藝術家德化論劍 感受鮮活海絲古瓷藝術
    )「這樣的作品直擊人心無需翻譯」、「在這裡我找到了世界陶瓷的源頭」、「我想將家安在這裡與千年窯火為鄰」……昨日,到德化參加「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的法國藝術家和專家們深入考察,世界瓷都的陶瓷文化和高超的藝術令他們讚嘆不已,並激發出法蘭西浪漫和激情,對德化陶瓷藝術熱愛之情倍增。
  • 陶主坭興陶柴燒窯新的一窯來咯
    廖強大師裝窯中石瓢壺純手工高溫裸燒柴燒茶壺,石瓢壺,窯變顏色獨特,灰藍色的迎火面,自然落釉,無任何人工釉。松木燒制,窯內溫度達到1350度以上。落藍釉的杯子我們陶花島陶主坭興陶的柴燒所用的泥均為陶主歷經一年時間在欽州所找到的優質泥料,東泥(白泥)進行封閉存放。西泥(紫紅泥)進行風化。
  • 瓷都德化孫文炸柴燒陶藝作品賞析
    圖:孫文炸在搭配組合柴燒茶盤圖:孫文炸在展示獲獎作品《三足雙耳龍虎豹系列香爐》"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這首詩同樣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傳統手工匠人的勞動辛酸與奉獻精神。著名易學家潘賢超介紹,使用孫文炸的柴燒茶具也會讓人上癮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茶水的不斷浸泡,茶壺與每一個茶杯都會有不可預料的細微變化,甚至還會出現金光或藍光等光暈狀態。為了尋求更多的特效,茶器主人自然就要有更多的耐心呵護。柴燒茶器是會越養越漂亮,就像陪護一個自己喜愛的寵兒,每天看著寵兒在不斷成長之中,自己也獲得的喜悅與滿足了。
  • 獨特的柴燒工藝,能讓紫砂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本是形容鈞瓷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而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柴燒出品的紫砂壺,在不同溫度之下,展示出千差萬別的眼色肌理。什麼是柴燒?柴燒是我們陶瓷最古老的窯燒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千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