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新星的創業路
【專訪】柴燒藝術家陳詩強:每次出窯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柴燒藝術家陳詩強將晾乾後的杯子放入窯爐,準備燒制。
東南網7月17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作品放進窯裡後,經過30多個小時柴燒後,出來都不一樣,可以說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德化九星瓷藝、泥巴人柴燒藝術家陳詩強說,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它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這些元素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
「每一窯,每一件東西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可謂眾生百態。」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效果呢?對此,陳詩強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原來,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
陳詩強說,柴燒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他更多的驚喜,這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其實,每次出窯前,他都沒把握,但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從事陶瓷製作幾十年的陳詩強,最早也不是選擇柴燒的,正是他與愛人李美周看到柴燒比較古樸,通過手拉,柴火燒制,燒出來的產品比較健康,而且每每會有意外的收穫,因而在幾年前決定重拾這種古老的燒制。「決定後,由於要靠自己摸索,還是交了不少學費,前面幾窯都不大理想,但燒制到第五窯、第六窯就很成功了。」陳詩強笑著說。
如今,陳詩強與愛人李美周分工很明確,每當把陶土買回來洗了成泥後,李美周就負責拉坯,後續的很多工作則由陳詩強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室位於泉州通往德化進城的一高架橋下,每當李美周工作時,伴隨著輕音樂響起,陶土在她的手裡不斷發生著變化,隨著紋路的變化,一件件富有個性的陶器雛形就完成了。
陳詩強說,每一窯都要完成選土、陶土測試、打土、洗後成泥、手拉坯、修底、晾乾後燒窯等步驟,所耗費的時間挺長,因而他現在基本是每個月燒一窯。雖說每個步驟都很重要,但最考驗的還是燒制時火候的把握。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每次燒制時,他與愛人幾個都要輪班,雖然很累,但到出窯後,看到作品成功,並有特別滿意的作品出現的時候,就覺得之前的付出完全值了,尤其是作品得到客戶讚賞時,就感到很有成就感。
「復興柴燒技藝,讓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消費者期待和珍藏,讓每一件作品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爭添光彩。」這是陳詩強對自己的要求。這些年,德化有不少人選擇了這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隨著崇尚自然的人們又重拾這種古老的對話方式,柴燒陶瓷技藝燒制的陶器質樸、古拙,將再次成為瓷壇裡閃耀的「老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