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泥巴人李美周與柴燒陶藝的復興夢

2020-12-20 文藝傳媒

消費日報網訊(姚逸寧)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在聞名遐邇的世界瓷都福建德化,陶瓷工藝大師層出不窮,異彩紛呈,其中常見攜手並進的伉儷大師,傳為陶瓷界的佳話。其中,被譽為"海絲名家"的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懷著傳承與弘揚古法柴燒的"復興夢",自創"泥巴人"品牌,用堅定的信念與精湛的技藝,把心中的夢想變成了碩果纍纍的現實。

圖:李美周在展示柴燒陶藝作品《蛇皮壺》

圖:陳詩強在展示柴燒陶藝作品《禪杯》

據了解,從西周至今,德化窯火從未間斷,陶瓷文化一脈相承。在泉州廣播電視臺刺桐之聲大型高端人物訪談欄目《海絲名家》演播現場,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向聽眾鄭重許下承諾:"柴燒是人類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是人與窯的對話,是火與土的共舞,是運用原始古樸的方式創造自然美麗的藝術。復興柴燒技藝,讓每一件作品都值得人們期待和珍藏,讓每一件作品都能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增添光彩。"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蓑翁對飲》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隨緣自在》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小飲兩杯》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禪定》

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從事陶瓷製作幾十年,具有高超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行業經驗。近年來,在全國文化復興的感召下,李美周決定重新開發古法柴燒陶藝,因為柴燒陶器不但古樸典雅,而且環保健康。2017年1月21日,李美周正式註冊"泥巴人"商標。李美周解釋,品牌主題緊扣泥巴與人的依託關係,把人文與自然溶於一爐,讓器物生於自然,再賦予泥土靈性。2019年2月27日,李美周創立了德化縣本心坊陶瓷廠。目前,其主要作品為手工製作柴燒茶器,李美周力求把傳統工藝與時代特色進行巧妙結合,再現我國傳統茶道文化的原汁原味。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蛇皮壺》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側把壺》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如意壺》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烙印》

"苦心人,天不負。"承受過多次失敗的挫傷,忍受過漫長求索的煎熬,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終於捧出了喜悅的果實。2017年12月,李美周的"泥巴人"品牌獲得福建旅遊生活展"最有魅力客商獎"。2018年,李美周的茶器作品《落雪》獲得首屆全國陶瓷藝術名家作品展金獎。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茶葉罐》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茶葉罐》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茶葉罐》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茶葉罐》

在李美周的手工作坊裡,她說自幼就喜愛陶瓷,尤其擅長手拉坯。瞧,隨著悠揚樂聲的韻律,又軟又滑的陶土在她的手中隨心所欲地漸變,而且每一件陶器雛形都富有個性,絕不雷同。如今,她也學會了運用微視、抖音等直播平臺,分享手藝給更多的人。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梅蘭竹菊》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禪杯》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沙漠駱駝》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泥巴人》

器以載道,茶以參禪,一寸詩心,萬縷情絲。李美周說,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在喧囂的生活裡忙碌,步履踉蹌時就該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保持人性的本心和生活的樂趣。堅持手作柴燒陶器,復興茶道優秀文化,聞茶香,悟禪意,自升華,促和諧,這也是她追夢的澎湃動力。

相關焦點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德化柴燒藝術家陳詩強:每次出窯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東南網7月17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作品放進窯裡後,經過30多個小時柴燒後,出來都不一樣,可以說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德化九星瓷藝、泥巴人柴燒藝術家陳詩強說,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它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這些元素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
  •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活動 打開瓷都異彩空間
    作為本次藝術節的子項目活動,11月9日,迎來了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本次交流展持續到亞洲藝術節結束。活動豐富多彩,新奇獨特。11月9日的早晨,不再似往日的安寧閒暇了,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的開幕儀式在此舉行。  開幕式的幕布在龍窯前支起來了,陶藝村的牆上有句標語特別醒目:「千年窯火,薪薪不熄。」龍窯的窯室已裝滿了匣缽,等待著點火燒窯。
  • 古典與現代對話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開幕
    >本報訊 (記者 陳士奇/文 通訊員 王雙季 李宏圖/圖)11月9日上午,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在德化縣洞上陶藝村開幕,來自國內外的陶瓷藝術家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瓷都德化孫文炸柴燒陶藝作品賞析
    圖:孫文炸在仔細觀測手工茶壺的造型圖:孫文炸在手工製作茶壺孫文炸,男,1959年生於世界瓷都福建德化,現系國家高級陶藝師,泉州市陶瓷工藝美術師。圖:孫文炸在搭配組合柴燒茶盤圖:孫文炸在展示獲獎作品《三足雙耳龍虎豹系列香爐》"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這首詩同樣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傳統手工匠人的勞動辛酸與奉獻精神。
  • 德化柴燒陶瓷:土與火的對話 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質樸、渾厚、古拙,又兼有變化豐富的色彩,這就是柴燒陶瓷的韻味。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這種土與火的直接對話,讓陶瓷擁有了獨特的藝術氣息。近年來,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柴燒陶瓷逐漸受寵。陶瓷界也開始積極地復興柴燒技藝,並希望藉此進一步豐富中國當代陶瓷的藝術形式。
  • 德化柴燒陶瓷作品亮相文博會 陶藝匠人展示技藝
    現場展示製作技藝 東南網記者 鄒玒 攝東南網12月4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鄒玒)4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拉開帷幕,在福建展館陶藝文化互動區,德化柴燒陶瓷作品頗受關注,陶藝匠人現場展示製作技藝,吸引許多逛展者駐足觀看。
  • 瓷都德化陳娉婷柴燒藝術作品賞析
    陳娉婷,女,1990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就讀於德化陶瓷技術學院,古法柴燒非遺傳承人,當代青年陶瓷藝術家,國家高級陶藝師。現已自創"娉婷藝瓷"與"娉婷柴燒"工作室,且行且珍惜,痛並快樂著。圖:陳娉婷在創作藝瓷作品近期以來,在"民族復興"、"文化復興"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當代雅士深深地迷上了古法柴燒做成的陶瓷器具。窯火之美,在於木已成灰而釉色正濃;泥土之美,在於千錘百鍊而返璞歸真;造物之美,在於浴火重生而妙造自然。陳娉婷,就此身陷於古法柴燒的藝術海洋之中,愈發沉迷,不可自拔。
  • 德化烈焰柴燒陶瓷技藝 瓷壇裡的「老明星」(圖)
    古老龍窯再新生 ——德化柴燒協會副會長徐春榮  在三班鎮蔡徑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月記窯所在地周邊,新中國成立後還保留著7條規模不等的龍窯。龍窯燒起來,窯爐周邊都像蒸汽火車開過一樣,煙霧四散開。再加上耗費材木,龍窯逐漸被電窯、氣窯所取代,傳統的龍窯,慢慢拆得只剩下月記窯了。  我是德化最早開始重新研究柴燒工藝的人之一。
  • 德化三班鎮洞上: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 成就獨特魅力
    說起海上絲綢之路,繞不開德化陶瓷。當年,德化瓷器通過泉州刺桐港暢銷海外。而說起德化陶瓷史,繞不開柴燒窯爐,繞不開德化三班鎮洞上陶藝村。  如今,依然堅持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的洞上陶藝村,吸引了許多陶藝家創業、玩陶。
  • 「德化瓷谷仙境」柴燒藝人專題報導
    工作室一角 03 / 04-2020 手藝|文化|設計|創新 編輯|小研未標題 張寶玲 張寶玲,福建德化人
  • 爍爍陶藝國慶假期新方式,景德鎮藝術遊學之旅
    相信很多人已經開始計劃,感覺全世界都在討論去哪兒玩~害怕國慶出遊的狀態變成這樣?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人人.......沒關係,今年的假期跟著爍爍走讓你的國慶出遊更好玩!03-瓷史-中國陶瓷博物館回眸景德鎮"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陶瓷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盛宴,從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學習中國陶瓷和千年瓷都的歷史輝煌。
  • 數萬陶藝人聚集瓷都 「景漂」成文化新現象
    在瓷都景德鎮和周邊的山谷裡,不時飄著燒窯的煙,各種工作室和作坊興起。不少年輕人自發前來,他們復興著陶瓷古老藝術,攪動著千年瓷都景德鎮,形成了獨特的「景漂」現象。  「景漂」由「北漂」延展而來,意思是漂泊在景德鎮的外地人。他們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因為陶瓷聚集在景德鎮。
  • 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英倫)來自臺灣高雄的李詩維,以「窯火匠心」為題,和大家分享她對福建德化現代柴燒陶瓷技藝的認識。她期待德化好好利用傳統優秀陶瓷文化,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柴燒工藝文化之路。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  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痴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
  • 李長春:以泥為骨,以火為衣,探尋柴燒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李長春,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國際柴燒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書法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常務理事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德化石鼓村山嶺上,鳥鳴清脆,茂林修竹,白牆黑瓦的閩南民居零星散落其間。
  • 侘寂之美丨日本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
    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
  • 柴燒茶器能走多遠——以柴房品牌創新為例
    值得玩味的是人們對於柴燒的熱衷更像是一種風潮,就像是對某個時尚品牌的標籤化認同一樣。在這個加速迭代更新、高速發展的時代,有什麼是恆定的呢。作為柴燒茶器品牌的創造者,我們時常會想,柴燒茶器還能走多遠,這種危機感是自內而外的,深層的自我建設,也是現象的觀照和反思。
  • 溯源古典陶藝美學 探秘青島首座柴燒窯口(圖)
    探秘青島首座柴燒窯口柴燒一爐作品需要44個小時青島新聞網5月16日訊 昨天,「2013青島玉窯柴燒基地國際創作營」正式啟動,25位中韓知名陶藝家雲集嶗山,交流制陶技藝,推廣陶瓷文化。與此同時,新落成的、青島唯一一座柴燒窯口也首次對公眾開放。「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陶方式,也是最正宗、最受推崇的陶瓷創作方式。柴燒窯口採用薪柴作為燃料,古樸優雅。青島唯一的這座柴燒基地去年完工,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嶗山北宅上噶村,被命名為「玉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梓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陶瓷委員會秘書長毛增印等知名藝術家參加了昨天的開營儀式。
  • 柴燒之蘇打燒:當代陶藝家創作藝術的新方向
    蘇打燒由鹽燒發展而來,是在柴燒的基礎上加入蘇打,使得蘇打中的碳酸鈉在高溫時分解的鈉和窯裡的二氧化矽發生反應產生蘇打釉。1970年左右,陶藝家們為了尋找無氯,低汙染的鹽釉替代品,蘇打燒從而成為陶藝家創作時常用的一種燒制方法。
  • 世界瓷都泉州德化
    中國三大瓷都(景德鎮、德化、醴陵)之一的德化,瓷製作生產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發展於當代。早在唐朝就開始為宮廷燒制羊脂玉瓷,並一直流傳至今。德化瓷器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明代(公元1368~1644年)開始蓬勃發展、獨樹一幟。清代(公元1644~1911年)德化瓷塑藝術品相繼在上海、臺灣、日本、英國的博覽會上榮獲四次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