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谷仙境」柴燒藝人專題報導

2020-12-20 騰訊網

言涵文創工作室

工作室一角

03 / 04-2020

手藝|文化|設計|創新

編輯|小研未標題 張寶玲

張寶玲,福建德化人,言涵文創創始人。福建德化柴燒點點陶瓷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柴燒之美,美在自然、古樸,每一盞都美得不一樣,每一盞都是藝術孤品。

孔雀系列

當我們看到張寶玲老師的手作作品時,我們驚喜地發現當一件藝術作品具有生命力的時候,它往往能觸發你的反省與沉思,就像這一組孔雀系列作品。

年初的一場疫情,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張寶玲老師以作品祈願,創作出孔雀系列作品。她說,百鳥之王,代表吉祥,以這樣的主題創作,希望世間萬物都安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而「荷」的創作理念是,出淤泥而不染,希望人的靈魂是乾淨的,社會才能更加安定和諧,也給在使用茶器的人一種心境。

在柴燒裡,自然散落的灰燼和奔放自由的火焰是不受人為所控的,所以致使每一件柴燒作品都有不一樣的燒成效果,變化豐富。而正因為豐富的變化,使得每一件出窯的作品都甚是耐看,讓人忍不住去探個究竟。

張寶玲老師告訴我們,在柴燒裡,1300多度的燃燒強度,升溫時間,窯外的天氣,火焰的流動方向……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著落灰流釉以及顏色的變化和最終呈現。即使,是在同一個窯爐中的器物,其形、態、色、質,都不重複,一器一相,妙不可言。

當然,一件好的柴燒作品,既有自然妙法,也有匠人精微的心念、經年累月的準確經驗以及極致的藝術追求,是意外和可控性的結合。而張寶玲老師的創作信條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以藝術的語言和內涵為前提,拓展延伸;

以柴燒的語言和內涵為亮點,挖掘創造;

以內心的語言和感悟為特色,妙手偶得,有感而發,隨性而為,跟著感覺走,心跟手結合;拍、捏、壓、提、按等不同的創作手法來表現,傳達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以土的脾性和火的靈性相結合,去締造陶藝的神奇和樂園;

以文化和創新為方向,努力探索,積極提升,開創新天地。

通過這次訪談,我們認識了張寶玲老師的作品,也看到每一件作品後面的用心的考量,溫潤質樸,沉穩內斂,留住了自然變化莫測的美,「返璞歸真,去偽存真」的價值觀也自然的在她的一壺一器中完美流露。

部分柴燒作品展示

文字 小研|排版 小研

圖片 張寶玲

相關焦點

  • 德化烈焰柴燒陶瓷技藝 瓷壇裡的「老明星」(圖)
    柴燒陶瓷技藝燒制的陶器質樸、古拙,再次成為瓷壇裡閃耀的「老明星」。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將在德化縣舉辦柴燒陶瓷藝術交流系列活動。海內外藝術家學者走進德化洞上陶藝村,展示柴燒陶瓷技藝的過去、現在,思考未來的發展之路。
  •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活動 打開瓷都異彩空間
    作為本次藝術節的子項目活動,11月9日,迎來了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本次交流展持續到亞洲藝術節結束。活動豐富多彩,新奇獨特。  「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這種土與火的直接對話,以其獨特的藝術韻味流傳於世。」在當天交流展上與德化本地陶藝家進行一番深入探討後,日本陶藝大師二十步文雄表示,由此也凸顯出對柴燒技藝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 張移峰:歸隱竹林山居,做柴燒器皿上的書畫家
    晨起憑鳥喚,臥床聽雨眠,在瓷谷仙境有一種生活,叫「落花聽雨,閒看煙雲」。沏一壺清茶,看瓣瓣落花,聽細雨綿綿,在竹林山風間,感受鄉村的寧靜與美好。這便是「竹林山居」一天的日常,也是山居主人張移峰的生活日常。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德化柴燒陶瓷作品亮相文博會 陶藝匠人展示技藝
    現場展示製作技藝 東南網記者 鄒玒 攝東南網12月4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鄒玒)4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拉開帷幕,在福建展館陶藝文化互動區,德化柴燒陶瓷作品頗受關注德化瓷歷經千餘年發展,在全世界享有崇高聲譽。現場,拉坯大師岑國新將泥料置於快速轉動的圓盤上,泥料隨著手的動作不斷變換形態,這是陶瓷開始成型的工序。而天津美院原雕塑系主任劉建強、工藝美術師黃茂林等也在現場展示陶瓷作品的製作技藝。
  • 德化三班鎮洞上: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 成就獨特魅力
    說起海上絲綢之路,繞不開德化陶瓷。當年,德化瓷器通過泉州刺桐港暢銷海外。而說起德化陶瓷史,繞不開柴燒窯爐,繞不開德化三班鎮洞上陶藝村。  如今,依然堅持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的洞上陶藝村,吸引了許多陶藝家創業、玩陶。
  • 古典與現代對話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開幕
    德化柴燒協會會長孫義淵介紹,這次展出的作品涉及範圍廣,參展人數多,徵集的柴燒陶藝作品有100多件,這些作品通過不同主題、不同形式再現了柴燒陶瓷的精湛技藝。「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這種土與火的直接對話,以其獨特的藝術韻味流傳於世。」
  • 德化柴燒陶瓷:土與火的對話 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質樸、渾厚、古拙,又兼有變化豐富的色彩,這就是柴燒陶瓷的韻味。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這種土與火的直接對話,讓陶瓷擁有了獨特的藝術氣息。近年來,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柴燒陶瓷逐漸受寵。陶瓷界也開始積極地復興柴燒技藝,並希望藉此進一步豐富中國當代陶瓷的藝術形式。
  • 瓷都德化陳娉婷柴燒藝術作品賞析
    陳娉婷,女,1990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就讀於德化陶瓷技術學院,古法柴燒非遺傳承人,當代青年陶瓷藝術家,國家高級陶藝師。現已自創"娉婷藝瓷"與"娉婷柴燒"工作室,且行且珍惜,痛並快樂著。陳娉婷柴燒茶壺作品系列:圖:陳娉婷柴燒作品《蘭韻》圖:陳娉婷柴燒作品《靜》圖:陳娉婷柴燒作品《月上樹梢》圖:陳娉婷柴燒作品《印記》視之則形也
  • 德化柴燒藝術家陳詩強:每次出窯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東南網7月17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作品放進窯裡後,經過30多個小時柴燒後,出來都不一樣,可以說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總是有出乎意料的收穫。」德化九星瓷藝、泥巴人柴燒藝術家陳詩強說,柴燒是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它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這些元素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
  • 李長春:以泥為骨,以火為衣,探尋柴燒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李長春,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國際柴燒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書法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常務理事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德化石鼓村山嶺上,鳥鳴清脆,茂林修竹,白牆黑瓦的閩南民居零星散落其間。
  • 瓷都德化泥巴人李美周與柴燒陶藝的復興夢
    在聞名遐邇的世界瓷都福建德化,陶瓷工藝大師層出不窮,異彩紛呈,其中常見攜手並進的伉儷大師,傳為陶瓷界的佳話。其中,被譽為"海絲名家"的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懷著傳承與弘揚古法柴燒的"復興夢",自創"泥巴人"品牌,用堅定的信念與精湛的技藝,把心中的夢想變成了碩果纍纍的現實。
  • 德化:牛山牛瓷 「陶瓷+旅遊」牛氣足!
    7月1日,德化「牛山牛瓷 石牛神韻」作品展在德化縣陶瓷博物館舉行,共展出189位大師新秀272牛瓷作品,11位國家級大師全部參展。此次活動是德化陶瓷創作中,同一個主題,參與人數最多、作品最多的一次活動。展出作品造型豐富,有傳統雕塑,有當代寫意,有器型作品,也有日用茶器;創作材質多樣,有白瓷,有紫砂,也有柴燒陶藝。
  • 瓷都德化孫文炸柴燒陶藝作品賞析
    圖:孫文炸在仔細觀測手工茶壺的造型圖:孫文炸在手工製作茶壺孫文炸,男,1959年生於世界瓷都福建德化,現系國家高級陶藝師,泉州市陶瓷工藝美術師。著名易學家潘賢超介紹,使用孫文炸的柴燒茶具也會讓人上癮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茶水的不斷浸泡,茶壺與每一個茶杯都會有不可預料的細微變化,甚至還會出現金光或藍光等光暈狀態。為了尋求更多的特效,茶器主人自然就要有更多的耐心呵護。柴燒茶器是會越養越漂亮,就像陪護一個自己喜愛的寵兒,每天看著寵兒在不斷成長之中,自己也獲得的喜悅與滿足了。
  • 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英倫)來自臺灣高雄的李詩維,以「窯火匠心」為題,和大家分享她對福建德化現代柴燒陶瓷技藝的認識。她期待德化好好利用傳統優秀陶瓷文化,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柴燒工藝文化之路。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  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痴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
  • 德化瓷觀音菩薩聖像,精美絕倫!
    德化白瓷胎質優異,瓷質緻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有"豬油白"、"象牙白"、"鵝絨白"、"中國白"之稱。所塑人物性格鮮明,造型優美,神態逼真,風格洗鍊,有一種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
  • 德化瓷壇邱雙炯:年近九旬匠心不改 願用作品傳遞真善美
    圖為邱雙炯陶瓷藝術陳列館中陳列的羅漢雕塑。  德化陶瓷製作生產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發展與當代。德化瓷雕塑始於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也是民窯瓷塑的傑出代表。其創作不受官窯繁瑣拘謹的羈絆,取材廣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胎釉堅固緻密,而其產品器型豐富,集實用、裝飾、觀賞與一體,具有民間陶瓷藝術的芬芳。德化陶瓷品歷來是我國貿易重要輸出品,與絲、茶並譽於世界,有「東方藝術珍寶」之稱。
  • 柴燒茶器能走多遠——以柴房品牌創新為例
    值得玩味的是人們對於柴燒的熱衷更像是一種風潮,就像是對某個時尚品牌的標籤化認同一樣。在這個加速迭代更新、高速發展的時代,有什麼是恆定的呢。作為柴燒茶器品牌的創造者,我們時常會想,柴燒茶器還能走多遠,這種危機感是自內而外的,深層的自我建設,也是現象的觀照和反思。
  • 柴燒,不只是情懷
    / 溯源 /中國的制瓷史已經有數千年,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可以說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 德化「中國白」——白瓷的起源
    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製品,明代時就有著名藝人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人。德化白瓷早於明清時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國白」聞名中外。 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質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特別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