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當下醫療系統正大力推進病歷電子化,病歷、檢查單、處方模塊的廣泛運用也是大勢所趨。針對這可能帶來的新風險,自然也該建立新的防錯糾錯機制。
男子竟然被開出婦科化驗單?這兩天,一則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視頻中,男子手拿秦皇島市撫寧區人民醫院的檢驗申請單,但其「病史及特徵」一欄顯示內容為:近三個月月經經期延長至10餘天,1mp2019.3.18持續至今未淨,上環6年。
據新京報報導,該醫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回應,視頻拍攝的檢驗單確係醫院所出,該錯誤是醫生在開具化驗申請單時工作繁忙,對作業系統不熟練,沒有進行仔細核對導致。目前醫院已賠禮道歉,要求責任醫師寫出書面檢查、通報全院,並扣發其績效工資1000元。
「醫院給男子開婦科化驗單」,看起來夠離奇也夠個案。但以我自己的從業經歷來說,在如今電子化驗單廣泛推行的背景下,出現類似錯誤的概率其實並不低。
以該事件為例,化驗單上錯誤的內容之所以如此細緻,指標描述十分具體,大概率是剛就診完畢的女患者信息「亂入」。
當下醫院們多採用電子病歷系統,不同醫院開發的系統可能各有特點,但是一般都由檢查套餐、處方套餐等固定模塊組成。
也就是說,醫生在給患者診斷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個已經開過的病例,複製粘貼,再根據當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修改。若醫生稍不留意,病例和患者張冠李戴的情況也就可能隨之發生。
回到這起事件上,醫生很可能是失之大意,為之擔責也在情理之中。但在要求醫生提高責任心之外,從制度和規則層面規避類似事件更為關鍵。
把男人當女人,這類常識性錯誤很容易被發現。但假如兩類差別不大的藥品也因複製粘貼出現錯誤,發現問題可沒有那麼簡單,後果也會嚴重很多,沒準患者診錯病吃錯藥的情況也會發生。
因此,在這類事件中,醫院電子病歷作業系統普遍不具備智能審核和提醒功能、沒有其他醫務人員幫助把關、糾錯制度缺失等問題,也該引起重視。
當下醫療系統正大力推進病歷電子化,病歷、檢查單、處方模塊的廣泛運用也是大勢所趨。但針對其帶來的新風險,若實踐層面還停留在手寫病歷時代,那類似的「給男人開婦科化驗單」的錯誤恐很難避免。
鑑於此,很多醫院及有關部門最該做的,是針對這類新風險展開調研和討論,建立更縝密的防錯糾錯機制,健全電子化病歷時代的醫療安全和風險防範制度,避免這類問題再現。
□羅志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