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能否破除手寫病歷頑疾

2020-12-16 健康界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電子病歷在我國的普及,人們看病就醫時病情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信息呈現方式更加直觀、清晰。但與此同時,部分醫院的患者病歷依舊以手工書寫為主,遇到筆跡清晰、條理分明的醫生,患者能夠清楚地知曉自己的病情,可遇到「筆跡狂放」「思維跳躍」的醫生,患者往往看著病歷一頭霧水、猜來猜去。這不僅危及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影響患者對病情的判斷,還極易引發醫患矛盾和法律糾紛。

前段時間,一張會診記錄單因為字跡工整清晰,被網友稱為「病歷界的一股清流」。這張走火網絡的會診記錄單,是新疆中醫院呼吸一科醫生馬紅霞手寫的。馬紅霞表示,因為工作忙碌一直都沒注意到自己「紅了」,也沒覺得自己字寫得好,就是比較工整,「將病例寫工整是相互尊重,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

一張小小的會診記錄單在網絡走紅,說明了人們對規範化病歷的呼喚。然而,在現實中,仍有不少醫務工作者不顧病人感受,不管病情如何,在書寫病歷時,潦草、不規範,導致「天書病歷」之「毒」難除,這不僅不符合醫生的基本職業素養,也容易導致醫患關係的緊張,甚至引發法律糾紛。

看不懂的病歷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陝西省一家縣級醫院的兒科醫生張強(化名)每次看到那些手寫病歷時總要多看上一眼,看看字跡是否清晰規範,自己能不能看得懂,以此來推測患者是不是也能夠看得懂。

「現在住院病歷基本都是機打病歷,但我們醫院門診病歷大多還是以手寫病歷為主。」張強說,曾經有許多次,看著手寫病歷一頭霧水的患者在走廊裡、病房內,向他詢問病歷上的信息。「大部分都能看得懂,但有些醫生的字跡我也看不懂,確定不了信息就不能和病人隨便說,只能建議他們去詢問開出病歷的醫生。」

雖然近年來很多醫院都在普及電子病歷,但還是有一些醫生習慣手寫病歷。在張強的印象裡,在《陝西省病曆書寫規範(2010版)》實施以來,醫院對醫生的病曆書寫有了更嚴格要求。但由於門診工作量大,醫生在寫病歷時速度一快就容易出現「天書病歷」的現象。

與張強相比,看著與自己孩子的健康息息相關的病歷,作為患者家屬的巨先生的遭遇更具切身之感。

「這是啥」「這又是啥」「這到底是啥」……因為醫生開出的幾份手寫病歷,巨先生至今處於無限疑問循環之中。近日,5歲的兒子因呼吸道感染而咳嗽不止,巨先生帶兒子到一家省級兒童醫院呼吸科門診就診,但醫生開出門診病歷記錄後,他徹底蒙了。

「一張病歷記錄上沒幾個字我能認識,一句話、一個藥名都沒看懂,真有點兒像『天書』。」在巨先生向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展示的病歷上,雖然不像網絡上流傳的代碼似的病歷,但即使仔細辨別,仍難以完整地讀懂一句話,藥名更無從所知。「咱們自己不認識沒關係,只希望藥房裡的人別看錯就行。」巨先生說,患者一個接著一個,他也不好意思再向醫生逐條詢問,索性看也不看,直接去付費取藥。

巨先生的遭遇與在網絡上曬出的各類「天書病歷」的患者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在百度輸入關鍵詞「病歷、看不懂」,可以搜出不少求助帖。有人還將病歷文字分類,有「不知道寫的是中文還是英文」派、有「西夏文字」派、有「後現代繪畫」派,還有的像是信手塗鴉……

「醫」不好的「天書」

「天書病歷」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但這一現象其實並不缺乏相關規範。對於病曆書寫,我國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都已經出臺了不少相關規範或標準,以此保證病歷信息能夠被患者完整、清晰地認知。

據了解,早在2002年,我國衛生部門就印發了《病曆書寫基本規範(試行)》,2010年經過修改完善制定了《病曆書寫基本規範》,規定病曆書寫應當使用藍黑墨水、碳素墨水,需複寫的病歷資料可以使用藍或黑色油水的原子筆,計算機列印的病歷應當符合病歷保存的要求;病曆書寫應當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縮寫和無正式中文譯名的症狀、體徵、疾病名稱等可以使用外文;病曆書寫應規範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標點正確。

同時,對於病曆書寫規範,不少地方也已經出臺了標準和規範。

例如,早在2004年,湖南省就修訂實施了《湖南省病曆書寫規範與管理規定及病例(案)醫療質量評定標準》。河南省也出臺了《河南省病曆書寫基本規範實施細則》,都對病曆書寫進行了規範。

但在現實中,病曆書寫要想實現「達標」難度不小。一位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雖然有規範,但沒實質性的懲罰和獎勵措施,等於一紙空文。」對此,張強也頗有感觸,「對於住院病歷的書寫不規範,我們醫院有相關處罰,但對於門診病歷不規範就沒有處罰措施,這就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監管漏洞,導致難以完全杜絕『天書病歷』現象。」

但也有醫生對此叫屈。南昌市某醫院一名醫生無奈地說,很多時候不是不想一筆一畫寫好,只是因為工作量大,忙不過來。

易致醫患糾紛和法律風險

病歷雖小,但反映的問題不容忽視。「天書病歷」不僅危及醫者公信力、影響患者對自身病情的判斷,還極易引發醫患矛盾,甚至引發法律糾紛。

2014年,一名2歲男童在北京一家醫院住院後不治身亡,父母起訴醫院索賠。因病歷字跡潦草、難以辨識,法庭判醫院賠償40餘萬元。法院方面表示,病歷是判斷醫生對患者的診療是否有錯的重要證據,書寫要求工整。如因病歷潦草影響鑑定,法庭將推定由醫療機構承擔責任。法院建議,醫院應監督檢查並糾正醫務人員的病曆書寫,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病歷完成後、特別是為患方複印後應保持原樣,不得篡改,以免加重醫患雙方矛盾。

河北國存律師事務所律師田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規範病曆書寫,是保護醫患雙方、案件各方權益的需要。病歷是刑事民事案件中的證據,是保險理賠的依據,是醫療事故的鑑定依據,病曆書寫不好,後果難料。

首先,病歷字跡過於潦草,侵害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知情權,會影響到患者對於醫療方式、生活調養的選擇,看清、看懂病歷,是患者的基本權利。其次,病歷是法院審理案件的法律依據。「天書病歷」現今已成為法官辦案過程中分析證據、認定事實的「絆腳石」,在人身損害賠償案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中,病歷及診斷書是認定當事人損傷程度、誤工時間、護理人數及期限、醫療費用、保險賠付的直接證據,如果法官因對字跡產生錯誤的認識,從而主觀上加重或者減輕了當事人的病情,那就大大影響了審判結果的公平性。此外,很多醫療糾紛與病曆書寫不規範有關。患者看到書寫不規範的病歷就會質疑醫療過程而產生糾紛,病曆書寫不規範會使已有的醫療糾紛矛盾升級。

對於如何逐步杜絕、減少「天書病歷」,田樁認為,應該有從立法上對「天書病歷」的制裁措施,並嚴格落實。7年前公布施行的《病曆書寫基本規範》之所以收效甚微,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其只規定了「規範」,而沒有規定「制裁」及落實手段。作為醫療機構也要提高對病曆書寫重要性的意識,下大力氣對醫生的「天書病歷」進行整治,可將字跡作為病歷質量評查的標準,對「狂草醫生」作出經濟和行政處罰。同時,醫患糾紛案件一旦因病曆書寫不規範而使法院對相關事實以及因果關係難以做出判斷,應以保護患方,不利於醫方為原則做出判斷和認定,由醫方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

電子病歷能破除頑疾?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出現潦草病歷的現象一方面是由於一些醫務工作者沒有經過嚴格規範的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以病人為中心的習慣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醫生工作量大,要看的病人太多,對速度的考量大過對質量的重視。

「改變醫生『潦草病歷』的局面,最好的做法之一是推行電子病歷。隨著我國電子病歷的普及和醫療事業的投入及發展,『天書病歷』終將會成為歷史。」劉遠立說。

據了解,目前全國各地眾多醫院都在推行電子病歷,這不僅能夠將患者信息條理清晰地呈現,更方便儲存和調用,便於聯網查詢及診治。

而在記者採訪的北京、河北、陝西等省市的數位醫生、護士中,他們都表示,自己所在的醫院確實正在或已經推行電子病歷多年,但手寫病歷並未因電子病歷的出現而銷聲匿跡,因此,部分醫生所寫病歷潦草、難懂的情況確實不同程度存在。在他們看來,這種情況在短期內還很難消除。「畢竟任何行業信息化的應用都有這個過程,改變以往的習慣,一些人有牴觸或不適應很正常,關鍵是如何監督和引導。」一位醫生說。

解放軍總醫院一位專家表示,從發展上看,電子病歷的實現將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在一段時間內,還難以從內容上完全覆蓋紙張病歷。從形式上,紙張病歷是有形的,而電子病歷是無形的,它能夠以各種有形的形式出現,包括能夠生成有形的紙張病歷。「因此,在電子病歷完全實現之前,電子病歷將與紙張病歷並存。」

也有專家認為,無紙化、電子化病歷將成趨勢,「天書病歷」的消失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醫生責任心不強、醫院管理不完善,再加上醫生分配給每一個患者的時間有限,電子化病歷也難免會存在新的問題。對此,除相關制度完善與明確、醫生責任心的培養、醫院管理的加強等必要措施之外,顯然還有必要加大醫療投入,特別是對基層社區醫院投入,分流患者,解決「看病難」「被問診的時間少」等問題。

(原標題:如何醫治「天書病歷」頑疾?)

相關焦點

  • 衛生院電子病歷和處方管理規範2018
    電子病歷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電子處方包括門(急)診、住院的普通處方。2.醫院設專業技術支持部門和人員,負責信息系統建設、運行和維護;設立管理部門和人員,負責電子病歷的業務監管;建立、健全電子病歷使用的相關制度和規程;成立電子病歷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相應安全保障機制。
  • 我區昨日首推門診電子病歷自助列印服務
    手寫病歷似「天書」看不懂,將逐漸成為歷史。昨日,區一醫院在全區首推門診電子病歷自助列印服務,醫生關於病情的描述和診斷,患者可以通過自助列印看得清清楚楚。  在區一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大廳東側,四臺嶄新的白色門診電子病歷自助印表機很「忙碌」,短短幾分鐘內,已有不少市民完成了病歷自助列印。
  • 泰安市中心醫院四個試點科室推行門診電子病歷
    門診電子病歷系統得到醫生和就診病人的廣泛好評,泰安市中心醫院婦二科主任李樺在給病人看病之後,嫻熟地在電子病歷中輸入病人的診斷結果和處理方案,隨後將病歷列印交由患者手中,少了手寫這一步,患者看病的速度更快了。
  • 湖南省人民醫院實現門急診、住院電子病歷全覆蓋
    根據國家衛健委《病曆書寫基本規範》、《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範(試行)2017版》等文件要求,近日湖南省人民醫院在三個院區全面實現門急診病歷電子化、檢驗檢查申請單無紙化,日均電子病歷達8000餘份。繼2019年下半年該院實現住院病歷全部電子化後,再次率先在我省推行門急診電子病歷。
  • 電子病歷規章制度不容忽視,法律地位更不容小覷
    本次《管理規範》主要修訂內容包括:一是明確了電子病歷系統和電子病歷的概念,對電子病歷信息系統技術管理和電子病歷質量管理提出具體要求;二是明確電子病歷使用的術語、編碼、模板和數據應符合相關行業標準和規範的要求,以利用促進電子病歷信息有效共享;三是
  • 美電子病歷供應商巨頭:電子病歷EHR該換個名字了
    電子病歷的英文縮寫是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以後,這個縮寫可能要變了。美國最大的電子病歷供應商之一Epic的CEO朱迪·福克納想把EHR中的「E」換成「C」,讓EHR變成CHR(Comprehensive Health Record,綜合病歷)。
  • 怎麼寫一份完美的電子病歷?
    國家對電子病歷設置單獨的考核指標,可見對其重視程度。要想在國考中拿高分,在電子病歷上下功夫,是一個正確的選擇。01什麼是電子病歷?為什麼公立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普遍評級較低呢。大部分醫院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電子病歷,只是一份醫囑處理系統。
  • 電子病歷,讓便捷成為時代的主題
    電子病歷是指醫院信息系統記錄的文字、圖像、符號、數據等信息的醫療記錄,電子病歷是CIS系統的核心。電子病歷建設:電子病歷建設預計持續高景氣度。此外,除達到衛健委要求的電子病歷評級要求外,醫院的電子病歷建設是長期化需求,如電子病歷等級到5級標準以上才能達到國家醫保局推廣的DRGs標準。從中長期來看,電子病歷建設將持續高景氣度。
  • 親歷:北京協和醫院病歷的50年變遷
    CT、B超、核磁等各種成像造影檢查的膠片原件,透析治療等大量信息,都無法進入傳統病歷。這些信息資料被分散保管在各專業部門,或者被丟棄,進入病歷的只是簡短的文字報告。二是傳統病歷是孤立的,資料不可能隨時獲取,傳播總體上是封閉的。手寫紙病歷放在那裡,可以被閱讀。然而,信息的傳播、資料的採用,只限於某家醫院內部,更確切地說,只限於某個專科的內部,傳播範圍狹窄。
  • 【規範】衛計委——電子病歷基本規範
    第七條 電子病歷包括門(急)診電子病歷、住院電子病歷及其 他電子醫療記錄。電子病歷內容應當按照衛生部《病曆書寫基本規範》執行,使用衛生部統一制定的項目名稱、格式和內容,不得擅自變更。第八條 電子病歷系統應當為操作人員提供專有的身份標識和識別手段,並設置有相應權限;操作人員對本人身份標識 的使用負責。
  • 看病歷不再是「讀天書」 湖南省人民醫院推行電子病歷全覆蓋
    看病歷不再是「讀天書」省人民醫院推行電子病歷全覆蓋華聲在線8月11日訊 記者今天從湖南省人民醫院了解到,該院目前已經在三個院區全面實現門急診病歷電子化,這是繼2019年下半年該院實現住院病歷全部電子化後
  • 杭州正式推行電子病歷什麼情況?杭州為什麼推行電子病歷有哪些好處
    杭州將在6000多家定點醫藥機構範圍內,正式推廣醫保參保人員使用電子病歷,逐步以電子病歷取代傳統紙質證曆本。在2019年8月1日到2020年3月底前,為紙質證曆本與電子病曆本並行階段,2020年4月1日起,醫療保障部門不再發放紙質證曆本。
  • 閻淑萍:電子病歷「共享調閱」讓患者就診又輕鬆了許多
    記者7月31日從北京市衛計委獲悉,目前北京地區已有30家試點醫院實現電子病歷共享調閱,也就是說患者在這30家醫院中的任意一家就診後,再到其他29家醫院就診,醫生可隨時調取患者的既往檢驗檢查結果、主要診斷、用藥、手術情況等信息,無需患者提供(據8月1日《北京日報》報導)。
  • 「給男子開婦科化驗單」:別忽視電子病歷模塊化風險
    一家之言  當下醫療系統正大力推進病歷電子化,病歷、檢查單、處方模塊的廣泛運用也是大勢所趨。針對這可能帶來的新風險,自然也該建立新的防錯糾錯機制。  男子竟然被開出婦科化驗單?這兩天,一則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
  • 醫生寫字潦草難認引吐槽 「天書病歷」怎麼治?
    主持人:近日,網曝江蘇連雲港市一市民「去醫院看病,發現醫生寫的病歷和處方上的字潦草難認!」的消息再次引發網民集體吐槽。  錢夙偉(浙江 職員):「天書病歷」難絕,有醫生表示是出於無奈。但如網民所說:「工作忙就可以胡亂地書寫嗎?如果醫生連寫病歷都缺乏耐心,那問診又怎麼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呢?」
  • 醫信籤:微信小程序助力HIS電子病歷電子籤名
    醫院電子病歷系統移動電子籤名平臺作為一個基礎服務設施,將來可以滿足醫院醫院HIS系統在微信、企業微信、APP和電腦端系統中的各類應用需求。  (三)實現醫護人員移動手寫電子籤名  使用可信的移動數字籤名技術解決醫護人員電子籤名的問題,採用掃一掃電子籤名、手機小程序電子籤名等方法,由移動電子籤名系統手寫籤名筆跡數據,當前可靠時間信息,籤署時權威採集指紋的數據,為醫護人員籤發數字證書,完成對電子文檔的數字籤名。
  • 明明現在都有電子病歷了,醫生還問你病曆本帶沒帶?
    在現階段的生殖中心門診,醫生列印了主訴、病史、檢查、診斷和處理意見的電子病歷,但有的患者常常隨意亂丟,也不看醫生的處理意見,也沒按著做檢查或調整。這真令醫生抓狂呀?
  • 從一段採訪說起,談談我國電子病歷系統的構建與發展
    本文作者從一段採訪說起,將我國電子病歷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進行了梳理,詳細闡述了電子病歷的困境與改革,並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預測,與大家分享。一、電子病歷系統概述電子病歷不僅僅指病程記錄,還包含相關的檢驗、檢查項目及結果,處方記錄,手術記錄,護理記錄等。是患者所有健康相關的完整檔案。電子病歷系統看似不複雜,當我們查看病歷時,就是一份份報告和結果。但實際上,電子病歷牽扯了很多面,有很多相當複雜的系統在背後做著默默的支撐。
  • 基於電子病歷(EMR)的大數據知識挖掘
    首先融合權威詞表、官方標準,通過網絡儘可能完整地收錄醫學詞彙,構建醫學詞典,避免分詞錯誤;同時構建詞性標註集合,確保適應電子病歷的詞性體系;並結合基於統計和機器學習的分詞和詞性算法,對未登錄詞進行識別,提升電子病歷分詞和詞性效果;構建電子病歷分詞和詞性標準,為後續電子病歷的挖掘奠定基礎。  2.
  • 病歷博物館「館藏」中國醫學進步
    存於病歷庫裡最早的病歷是1945年書寫的,70多年前的病歷字跡流暢工整,堪比字帖,人體手繪精美得可以掛進畫廊。這裡有存放紙質版病歷的大型病歷庫、保存著幾十萬份影像資料的膠片庫和188萬份已經掃描存進電腦的電子病歷資料庫……這些老病例如同現代醫學發展的「活化石」,見證了中國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發展和現代醫學的自主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