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除了掛號、排隊,整理各種檢查結果也是件令人頭疼的事。這種麻煩正在逐步改變。記者7月31日從北京市衛計委獲悉,目前北京地區已有30家試點醫院實現電子病歷共享調閱,也就是說患者在這30家醫院中的任意一家就診後,再到其他29家醫院就診,醫生可隨時調取患者的既往檢驗檢查結果、主要診斷、用藥、手術情況等信息,無需患者提供(據8月1日《北京日報》報導)。
每個醫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看病的流程,患者看病時,除了常規的掛號、排隊、交費、做檢查之外,還要整理留存各種檢查結果,以備下一次就診時使用。如果患者到另外一家醫院就診,一些檢查流程還得再來一遍,有的「老病號」手裡的檢查單據、報告、片子等,都能裝一兜子,而每次看病都需要攜帶眾多的檢查報告、各種片子,實在是麻煩的很。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理念的興起,「共享」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實踐,很多患者也在呼籲,各個醫院的檢查結果能否也實現互聯共享?
據悉,北京市於2015年開始建設實施電子病歷共享工程,2016年建設完成一期項目,初步建設完成市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並實現與各區的對接。目前,北京市30家試點醫院已實現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同時,部分醫院還實現了患者藥物過敏的提醒、患者重複用藥的提醒和重複檢驗的提醒功能。應該說,推行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具有多重利好效應。一方面是方便患者就醫,為患者減負,看病時不用再大包小包攜帶一大堆的病歷、報告,讓患者就診時又輕鬆了許多。另一方面則是有助於醫生接診時,將其它醫院的治療作為參考,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根據之前患者的用藥情況,合理開藥,減少重複開藥。
其實,推行電子病歷「共享調閱」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加快了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效率,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成本,對醫生來說,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鑑,取長補短。過去,一些醫院是喜歡「封閉」式治療的,比如,醫生普遍不太願意看別的醫院檢查結果,甚至有的還抱有「我看病我負責」、「別的醫生怎麼看是別的醫生的事」等陳舊觀念,喜歡以自己為中心。特別是一些醫院動輒重複讓患者做檢查,無形之中加重了患者的就醫負擔。比如,今年春節前,筆者一外地親戚來北京某大醫院看病,坐火車來時帶了當地省級醫院的報告、片子,好不容易掛上號,醫生卻連看都不看,隨手就又開了一大通的檢查單子,CT、彩超、病理等又做了一遍,光預約檢查、取報告、再次會診,就往返跑了三趟。
實際上,在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醫療行業推動電子病歷「共享調閱」的時機已經成熟,尤其是電子病歷「共享調閱」不僅應當在城市間的醫院推廣,還應當逐步建立全國各大醫院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平臺。就如同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全國可以查詢一樣,今後應當建立一個患者信息庫,患者憑藉身份證或者醫保卡,無論身在何處何地都能夠輕鬆就診,醫生都能夠即時調閱患者的既往就診檔案。這才是未來發展趨勢,也是大力提升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根本。因此,筆者希望衛生部門還要高瞻遠矚,從未來更好地方便患者就醫和提高效率、質量上著手,儘快推動城市、省內乃至全國電子病歷「共享調閱」的普及,以此讓患者就醫,更加方便、更加輕鬆、更加踏實。(閻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