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世界沒有想像力,感知社會才讓人大喜過望!

2020-12-27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46)

《感知社會怎麼運行?》

感知社會改變了生存社會的組織、管理、教化等功能,感知社會的主旨和主要功能就是服務於人,社會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無微不至的服務機構,感知社會的功能遠遠超過我們對上帝的期待。我們人類的文明與智慧完全有能力建立這個機構,之所以一直沒建立,是我們一直沒找到建立它的理論根據,不是我們無法建設,是我們沒找到建立的理由。

社會的對象是人,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社會。只有為生存而競爭的人,我們就只有一個生存社會。我們是感知存在愉悅的人,我們就會建立起感知社會。感知社會是由生存社會轉型升級而來的超級服務機構,社會由管理性質改換為服務性質,其最重要的特點是,人的管理體系改換為人工智慧服務體系,服務機能和社會生產機能合併,服務就是生產,生產就是為人服務。每個人由生產者與消費者變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這一轉換改變了生產關係、生產方式以及生產目的。社會沒有商品的概念,只有服務優劣的概念;沒有經濟運轉的概念,只有服務流轉的概念;沒有勞動分配的概念,只有服務與被服務的概念……最至關重要的是:人再無擁有的概念,只有感知與否的概念。這樣的社會運行,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更高效、更節能、更科學、更理性、更符合我們真正的需要。

生存社會的被迫轉型並非是人為的主觀意志,生存社會的運行越來越不符合人們的意願,生存社會的功能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生存社會逐漸喪失了它的作用,它只能被迫轉型為感知社會,這是新文明發展的必然進程。感知理論被我們廣泛理解和認同以後,人的悄然質變逐漸表現為社會性反映和社會性需求。人的改變導致社會的管理功能失去作用,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已經不再需要社會進行管理約束,原有的社會規則失去作用,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已經改變。另外,人們卻特別需要社會的網絡化服務,和對於服務項目以及服務內容的技術性支持和技術性管理。社會的服務性任務急劇增加,社會的服務功能將迅速增長,以滿足每個人的感知需要。

社會的質變是從人的質變開始的,人們生活的新方式、新觀念和新行為迫使社會不得不作出本質性改變。社會原有的各種功能因為不再有用而喪失意義,自行消解。政體、組織、團體、國家、民族,甚至家庭、婚姻等等社會機能都不再有意義。維持這一切存在的倫理、法規及管理機構全部失去存在的必要。在感知社會裡只有一種關係,就是互為感知對象,就是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關係。只有一種目的,就是營造和享受感知愉悅。

這種極為簡單的社會關係是感知社會高效、穩定、良好運行的保證。在這種社會裡,人只需保持兩種關係,一、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服務於社會和接受社會的服務。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相互感知的關係。人的一切需求,都在這兩種關係中實現。在這種社會關係中,人不再考慮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是能為社會做出什麼服務,社會則考慮怎麼服務好個人。因為每一個人存在狀態都關係著他人的感知,也關係到社會的運轉。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每個人越是良好的服務於社會,社會就越會良好地服務於人。感知理論體系為人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會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無需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因為人的需求已經改變,感知無須額外索取,全在生活的過程,也在服務於社會和接受社會的服務中實現。

感知社會運作的技術性問題不是問題,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正在往各種應用性上穩步推進,解決了使用的倫理理念,人類的人工智慧及網絡技術還有各種科技手段都能夠很有效地服務於感知社會的運行。我們的文明智慧及其發展趨勢完全可以打造一個理想的社會服務系統,它服務到每一個人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並不是說我們將進入一個高科技時代,而是高科技手段將為我們所用,為我們建立起盡善盡美的感知服務系統。針對每個人的資料庫將線上線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切的契合、安排、服務都會面面俱到、無微不至。這一切的建設不會有財力問題,人類社會的轉型節省了多少運行資本?感知社會的運行成本遠遠低於生存社會的運行成本,兩個社會的運行機制和運行狀態有天淵之別。

有想像力的人可盡情想像出感知社會的具體運行和具體細節,但有一條禁忌切不可犯,絕不能試圖將感知社會運行在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之下,也就是不能用當下的社會形態和倫理邏輯去度量感知社會,那會牛頭不對馬嘴,得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接下)

相關焦點

  • 可能嗎:大同世界怎麼實現?
    既然人不相同會導致衝突與禍患,既然人們都願意實現大同世界,那為什麼數千年都無法實現呢?是因為人的能力不夠?是因為物質條件不具備?究竟是什麼在阻止大同世界的實現?事實上,當人類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科技時代,世界大同仍然渺無蹤影,而正好相反,人與人加大、加深了不同。人希望大同,但在滿世界的道理中,只有不同的根據,就沒有相同的道理。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孔子像一、什麼是大同社會?大同社會具有哪些特徵?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大同社會呢?它有怎樣的特徵呢?老子也表達過類似的思想,他認為人類社會最理想的時代是人們智識未開,私有觀念沒有發生的結繩記事的時期。所以老子有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的主張。
  • 大同小康社會居然出自孔子
    小康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出自西漢的《禮記•禮運》。在這裡,「小康」是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會局面。自從東漢學者鄭玄分別做了註解之後,才有了「三禮」的名稱。《儀禮》記述的是冠、婚、喪、祭、飲、射、燕、聘、覲的具體儀式;《周禮》是通過記述三百多種職官的職務,從而展開對社會政治制度的記述和構想;而《禮記》的內容則側重於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三禮」在我國制度、文化、思想史上,具有無比重要的地位。
  • 古人是怎樣理解「大同」社會的
    這裡需要分辨的是,《禮記·禮運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是上下齊同、沒有差異、大公無私的社會嗎?過去有不少人是這樣理解的,康有為就認為「大同」社會是一個無國家、無階級、無刑罰、無私產甚至無家庭夫婦之分的烏託邦社會,其《大同書》寫道:「大同無邦國故無有軍法之重律,無君主則無有犯上作亂之悖事,無夫婦則無有色慾之爭、姦淫之防……無爵位則無有恃威、估力……無私產則無有田宅、工商、產業之訟。」
  • 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
    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文·段宏剛生活在美好的社會形態裡古今中外,許多聖賢本著崇高的博愛情懷和悲憫意識,依靠自己的才智,為人們構想過一些美好的社會形態,以便人們能在短短一世裡不枉此生。2500多年前,我國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曾經設想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社會形態——大同社會。
  • 諸子百家說的「大同社會」到底如何消失的?
    一些人把古書《禮記》奉為儒家經典,其實《禮記》並非孔子所作,孔子只是修訂了《禮記》,從《禮記》的內容上看,《禮記》的內容更合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於上古黃帝思想,從描述大同社會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更能看出符合道家思想,也只有道家思想中才會有「大道」這個詞。「道」是華夏民族對世界的終極認知,「天道酬勤、天下為公」符合道家思想。
  • 堯舜禹時期為什麼被稱為大同社會,真的達到大同社會的標準了嗎?
    天下為公是於戰國前後才出現在典籍中。在《禮記禮運》中有關對社會形態的兩種劃分,即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並進一步指出,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原始公有制社會;小康社會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的私有制社會。長期以來,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均認可這種說法,並將堯舜禹時期認定為「大道之行」的大同時期。
  • 大同社會——儒家社會主義
    沒事扭一扭秧歌,跳個廣場舞啥的……而且,沒有官吏官府管束,沒有苛捐雜稅侵擾,沒有徭役賦稅,沒有工業垃圾汙染,沒有不良社會風氣……上古時代,堪稱世外桃源。在那個時代,老年人都有人撫養,壯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年幼的人都有人撫養,鰥、寡、孤獨、殘疾之人,也都生活得好好的。這樣的社會,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呀。可如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總而言之,堯、舜、禹時代,既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貧富差別。大家一起勞動,一起共同享受勞動果實,是典型的共享經濟。
  • 大同社會若存在,社會將停止運轉!
    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於社會事業,奉獻愛心,燃燒自己照亮世界。同時不忘祖國母親的偉大以及親生父母的信任。沒有遇到挫折險阻的人 是不幸的 就如本該受到折翼的雄鷹 沒有了蔚藍的天空如很多知識理論一樣 凡事都要有禮有面 有依有據 生活是場修行(我認為只是試學期 畢竟也不過白來十年)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事情 偉大領袖毛主席更是執筆寫下
  • 大同社會是否真的存在?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統治形態
    自我們學習歷史以來,特別是以前初中以及高中的歷史課本中,都很詳細的給我們闡述了關於我們這個民族的演化,以及從很早的歷史階段中,到如今的近代,依照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來總結,我們會發現,這裡面用了一些社會學科的說法,然後把我們的歷史的社會形態,分成了這樣的一些階段,而這個階段在我們才開始接觸這個學科就做了比較的詳細的了解了
  • 「大同」社會究竟什麼樣?並非康有為理解的那個樣子
    這裡需要分辨的是,《禮記·禮運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是上下齊同、沒有差異、大公無私的社會嗎?過去有不少人是這樣理解的,康有為就認為「大同」社會是一個無國家、無階級、無刑罰、無私產甚至無家庭夫婦之分的烏託邦社會,其《大同書》寫道:「大同無邦國故無有軍法之重律,無君主則無有犯上作亂之悖事,無夫婦則無有色慾之爭、姦淫之防……無爵位則無有恃威、估力……無私產則無有田宅、工商、產業之訟。」
  • 唯物與唯心主義即將終結,原來感知運動才是世界的本質和本源!
    所以,宗教信仰中人沒有「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問題,宗教把一切問題打包交給上帝和神,人就剩下懺悔和贖罪,以及輪迴受難了。但這並不能讓所有的人口服心服,有人還是要問,上帝和神來自哪裡?這種思維邏輯仍在,人還是不得安生。那麼我們還得問,從物質或精神意識的渠道,我們能否找到存在的本源?這本源究竟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
  • 大雄的月球歷險記:拯救世界的不是超能力,而是人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什麼?在百度百科上是這樣定義想像力的:"想像力是人在已有的形象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像力是死物與活物的根本區別。"縱觀人類科技的發展歷史,如果沒有想像力就不會有飛機,如果沒有想像力就不會有宇宙飛船和人造衛星,當然這些也離不開人類對知識孜孜不倦地汲取和挖掘,但是不管怎樣,想像力創造著未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動漫電影《大雄的月球歷險記》,這是一部關於人的想像力故事。
  •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大同
    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在《大同書》中也曾表達過同樣的觀點,甚至將之作為全書立論的基礎。該書的第一部分「入世界觀眾苦」表面看是佛家的關懷,但題旨在於揭示:人類社會難以從小康進到大同,歸根結底在於「私」,之所以有「私」,又是因為有人己家國之分。只有去除種種分界,才能去私為公、「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大同」說,來自中國傳統經典《禮運》。
  • 大同世界值班愛心天使張淑梅:敬畏我們每位家人
    在本次分享上,值班愛心天使張淑梅主要分享了自己進入大同世界愛心團這個大家庭以來的三個收穫。第一個收穫:自信之心。愛心天使張淑梅說:「只要去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好條件是創造出來的,創造是用行動來說話的,行動是體驗的結果,體驗是領悟的結果,悟到了才算是真正地認識到,認識到了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做到了才能不斷地去修正和完善,不斷地去修整,我們才能真正持續地提升自己,只要經過持續地提升,我們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有了更大的發展,我們自然就會有更大的自信和貢獻。貢獻給誰呢?
  • 俄羅斯「兒童城堡」:模擬社會角色感知成人世界
    在「兒童城堡」中,孩子們可以在大人的輔導下,自主模擬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提前感知成人世界。圖片/稿件來源:Belinsky Yuri/東方IC聲明:東方IC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 《孔子之道》繼續開講 「大同」思想猶如明燈照亮中國社會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炎平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孔子提出的「大同說」「小康說」對於中國社會有何深遠影響?「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否意味著一個人人平均的社會?他說,孔子根據有關堯舜的歷史傳說,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中國社會因而始終沒有失去崇高。針對「天下為家」時代的私有制等級社會,孔子還提出「禮義以為紀」建設小康社會的方案,而這是實際指導中國古代政治的理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孔子認為「大同世界」非常好,那老子認為什麼樣的世界是好的?
    在儒家經典《禮記》裡,孔子提到了大同世界的概念,和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國有點像。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得上,而內心深懷嚮往。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
  • 社會之社會學的想像力
    《社會學的想像力》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意思,想像力是個好東西啊,給人一種帶著翅膀的夢幻的感覺。那麼給社會學插上翅膀,長出想像力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會是天馬行空的狂奔嗎?是在討論社會學家該如何想像嗎?(暫且按下不表,因為我還沒看完,哭哭) 書的第一章也極有意思,叫做「承諾」,我知道承諾也是個很好的事物,帶著點期許,又有點決心的味道。
  • 用具體形態表達對世界的感知和欲望,這樣的玉雕才有意思
    如果說,雕刻需要各種本領,那想像力無疑是最傑出的一種。非憑空捏造,而需有創造性的融入對現實的掌控與敏感,將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與欲望通過具體的形態達出來。以青入色雕刻作品,是雕刻師向世界展示關於東方美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