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46)
《感知社會怎麼運行?》
感知社會改變了生存社會的組織、管理、教化等功能,感知社會的主旨和主要功能就是服務於人,社會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無微不至的服務機構,感知社會的功能遠遠超過我們對上帝的期待。我們人類的文明與智慧完全有能力建立這個機構,之所以一直沒建立,是我們一直沒找到建立它的理論根據,不是我們無法建設,是我們沒找到建立的理由。
社會的對象是人,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社會。只有為生存而競爭的人,我們就只有一個生存社會。我們是感知存在愉悅的人,我們就會建立起感知社會。感知社會是由生存社會轉型升級而來的超級服務機構,社會由管理性質改換為服務性質,其最重要的特點是,人的管理體系改換為人工智慧服務體系,服務機能和社會生產機能合併,服務就是生產,生產就是為人服務。每個人由生產者與消費者變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這一轉換改變了生產關係、生產方式以及生產目的。社會沒有商品的概念,只有服務優劣的概念;沒有經濟運轉的概念,只有服務流轉的概念;沒有勞動分配的概念,只有服務與被服務的概念……最至關重要的是:人再無擁有的概念,只有感知與否的概念。這樣的社會運行,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更高效、更節能、更科學、更理性、更符合我們真正的需要。
生存社會的被迫轉型並非是人為的主觀意志,生存社會的運行越來越不符合人們的意願,生存社會的功能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生存社會逐漸喪失了它的作用,它只能被迫轉型為感知社會,這是新文明發展的必然進程。感知理論被我們廣泛理解和認同以後,人的悄然質變逐漸表現為社會性反映和社會性需求。人的改變導致社會的管理功能失去作用,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已經不再需要社會進行管理約束,原有的社會規則失去作用,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已經改變。另外,人們卻特別需要社會的網絡化服務,和對於服務項目以及服務內容的技術性支持和技術性管理。社會的服務性任務急劇增加,社會的服務功能將迅速增長,以滿足每個人的感知需要。
社會的質變是從人的質變開始的,人們生活的新方式、新觀念和新行為迫使社會不得不作出本質性改變。社會原有的各種功能因為不再有用而喪失意義,自行消解。政體、組織、團體、國家、民族,甚至家庭、婚姻等等社會機能都不再有意義。維持這一切存在的倫理、法規及管理機構全部失去存在的必要。在感知社會裡只有一種關係,就是互為感知對象,就是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關係。只有一種目的,就是營造和享受感知愉悅。
這種極為簡單的社會關係是感知社會高效、穩定、良好運行的保證。在這種社會裡,人只需保持兩種關係,一、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服務於社會和接受社會的服務。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相互感知的關係。人的一切需求,都在這兩種關係中實現。在這種社會關係中,人不再考慮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是能為社會做出什麼服務,社會則考慮怎麼服務好個人。因為每一個人存在狀態都關係著他人的感知,也關係到社會的運轉。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每個人越是良好的服務於社會,社會就越會良好地服務於人。感知理論體系為人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會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無需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因為人的需求已經改變,感知無須額外索取,全在生活的過程,也在服務於社會和接受社會的服務中實現。
感知社會運作的技術性問題不是問題,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正在往各種應用性上穩步推進,解決了使用的倫理理念,人類的人工智慧及網絡技術還有各種科技手段都能夠很有效地服務於感知社會的運行。我們的文明智慧及其發展趨勢完全可以打造一個理想的社會服務系統,它服務到每一個人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並不是說我們將進入一個高科技時代,而是高科技手段將為我們所用,為我們建立起盡善盡美的感知服務系統。針對每個人的資料庫將線上線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切的契合、安排、服務都會面面俱到、無微不至。這一切的建設不會有財力問題,人類社會的轉型節省了多少運行資本?感知社會的運行成本遠遠低於生存社會的運行成本,兩個社會的運行機制和運行狀態有天淵之別。
有想像力的人可盡情想像出感知社會的具體運行和具體細節,但有一條禁忌切不可犯,絕不能試圖將感知社會運行在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之下,也就是不能用當下的社會形態和倫理邏輯去度量感知社會,那會牛頭不對馬嘴,得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