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冬至不吃餃子的人,耳朵會出問題?

2020-12-23 海之聲聽力管家

冬至,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它既是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北方的朋友有一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意思就是冬至不吃餃子的人,就會凍爛耳朵。那麼,吃餃子為什麼會和耳朵扯上關係呢?

事情的起源其實是這樣子的……

某年冬至(那時候還不叫冬至),大雪紛飛,「醫聖」張仲景見許多人饑寒交迫,還凍壞了耳朵,心裡很難過。於是,他自己出錢包了鍋羊肉餡餃子。餃子的形狀與耳朵相似,人們連湯吃下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特別舒坦,所以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傳統。

現在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為什麼還喜歡吃餃子呢?

我想那是因為……好吃!

過了冬至,全國就會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想要順利度過這個時節,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下面海之聲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冬至保健的小常識

A、注意防寒保暖。氣溫下降要及時添加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通。

B、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宜早睡。

C、保持穩定的情緒,心情要安穩、開心,切忌發怒、煩躁和鬱悶。

D、進行恰當的禦寒練習,如用冷水洗手、洗臉等,保持機體對冰冷的習慣性和耐寒力。

E、在陽光充足的時候,適當地曬曬後背有助於驅除寒氣,預防一些外感性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另外,搓搓我們自己身上的「餃子」——耳朵,也有不少保健功效呢。最常用的三種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用兩手的拇指、食指同時按摩耳垂,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向下輕拉耳垂15—20次,以發熱發燙為度;

提耳尖:用雙手捏住雙耳上部耳輪,適量提拉耳尖15—20次,提拉的時候大拇指和食指順便對耳尖進行按摩,以微微發熱為度;

摩耳廓:拇指位於耳廓內側,其餘四指位於耳輪外側,揉搓2—5分鐘,再往上提揪,直到耳部感到發熱為止。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冬至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最重要的還是吃好喝好,無事打擾。祝大家冬至快樂!

本文由海之聲聽力綜合整理,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
    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俗,而且還有一句俗話,叫做「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什麼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餃子最初竟是一味藥膳?醫棚在冬至那天開張,一直施藥到年三十。說也奇怪,在這段時間裡,那些耳朵凍爛了的百姓,天天吃「祛寒嬌耳湯」,凍瘡就慢慢好了。百姓們為了感謝張仲景的恩德,就仿照「嬌耳」的模樣做成食物,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後來,人們把「嬌耳」又叫成「餃兒」、「餃子」。
  • 今日冬至,為啥說吃了餃子不凍耳朵?|百家故事
    今日是2019年12月22日,今天是冬至了。冬至,也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氣。冬至是冬日閉藏最深時,也就是一年氣溫最低時。冬至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進入數九寒天,氣溫越來越低,新年也越來越近了。在我國南方,沿海有些地區有在冬至這天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北方,冬至這天家家戶戶會吃餃子。
  • 民間傳說故事:冬至吃餃子,一冬不凍耳朵
    今天冬至。 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尤其是春節和冬至,餃子必不可少。有句話說:冬至不吃餃子,冬天就會凍耳朵。據說,這個傳說就跟醫聖張仲景有關。小孩子的臉都凍得通紅,不少人的兩隻耳朵都已經凍爛了。原來,南陽一帶當年遭遇嚴重的春旱,莊稼欠收,到了冬天,許多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屋漏偏逢連夜雨,不想又碰上多年不遇的嚴寒,有人凍死在街頭,更多的人凍壞了手腳、耳朵。
  • 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啥會有吃餃子習俗?
    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啥會有吃餃子習俗?農村的俗語大多是農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活哲學,這些俗語一代代地傳下來,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有些雖然看似與時代脫軌,但仔細揣摩,仍舊很有道理。
  •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及故事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 今天你吃餃子了?「不端冬至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啥意思
    導讀:「不端冬至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啥意思?今天你吃餃子了?今天到冬至了,早上就去割了一斤豬肉,28元一斤,看到買豬肉的人都圍滿了,大概都是趁著冬至節這天做臘肉的吧,我是沒準備做臘肉的,豬肉太貴了,只是買一斤豬肉做新肉餃子吃,因為冬至節有「不端冬至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今天確實是很冷,野外下很大的霜,地都結冰了。
  • 冬至吃餃子
    俗語講「立冬補冬,不補嘴空」,我河北省中南部這次流傳立冬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古文曰:立冬, 立者,建始也;冬,萬物收藏也 。古人的立冬,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而在農耕社會平民的世界裡,迎冬就是利用這一天,犒勞一家人一整年的辛苦。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意義寓意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
  •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整理|劉文清冬至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冬至為啥要吃餃子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諺語及順口溜
    解釋:公曆十月一日是冬至節氣到了的時間,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包餃子過來吃。  3、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解釋:東漢的張仲景辭官回家後,發現白河兩岸的親民因寒冷壞了耳朵。他命徒弟取鍋熬至一些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然後將這些東西煮熟後撈出剁碎,用麵包成如同耳朵一樣的「嬌耳」,讓大家喝湯吃麵,這樣身上暖和,凍過的地方也漸漸痊癒。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究竟是為了紀念某人,還是為了保住耳朵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究竟是為了紀念某人,還是為了保住耳朵今天冬至,你吃餃子了嗎?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傳說在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到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而這,就是餃子的來源。
  •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明天記得吃餃子哦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明天記得吃餃子哦~冬至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 朋友圈流行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梗?
    文\熊貓哥又到了朋友圈曬冬至餃子的日子,今年的冬至餃子朋友圈又多了一個梗,「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那麼這冬至餃子和凍耳朵到底有啥聯繫?煮熟後,撈出羊肉切碎,然後用麵團包成耳朵模樣叫作「嬌耳」,然後沒人兩個焦耳,一碗羊肉驅寒湯。吃了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百姓兩耳發熱,凍傷都治好了。人們就模仿嬌耳的模樣,做出了嬌耳,也叫餃子或扁食。
  •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閩南居然吃鴨,蘇州還可以……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閩南居然吃鴨,蘇州還可以……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美食,而且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冬至到了,每個地方都會在這個節日裡,吃上屬於他們的特色食物,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冬至的時候都是吃的餃子,以前還以為全國各地每到冬至都會吃餃子
  • 冬至為何總要吃餃子?冬至是什麼時候 冬至的忌諱和風俗你了解多少
    冬至有什麼忌諱?有哪些風俗? 冬至為何總要吃餃子? 據說冬至吃餃子與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   原標題:冬至為何總要吃餃子?冬至是什麼時候 冬至的忌諱和風俗你了解多少   今天就是冬至了,都說冬至要吃餃子,那麼冬至為何總要吃餃子?冬至是什麼時候?冬至有什麼忌諱?有哪些風俗?
  • 你一定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你知道冬至是為了紀念誰嗎? 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註: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 吃餃子沒?冬至有啥來歷,南方人、北方人冬至吃啥,怎麼過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人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河南各地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冬至如大年,人間小團圓,吃了媽媽包的餃子,再也不怕耳朵凍壞了
    自從上學以來,直到參加工作,每年的冬至再也吃不到媽媽的餃子,雖然每次也都會吃上,但那餃子已經變了味道,直到現在,也包括以後,那餃子的味道,永遠的存在了記憶裡,那味蕾為餃子永遠緊閉了大門。冬至吃餃子,這是河南的習俗,不知道其他是否也有,小時候媽媽總說:「多吃點餃子,不然耳朵就凍壞了」,不知道是習俗就是這樣,或是媽媽想讓多吃點,我唯一知道的,耳朵依舊會凍得發疼,因為對吃餃子不會凍掉耳朵,說法的不相信,才會令現在的味蕾依舊懷念曾經的餃子味。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 趣新聞|冬至日,為何一定要吃餃子?
    冬至,又稱「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天文年曆》顯示,12月22日12時19分迎來「冬至」。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如今雖不再是個重要節日,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