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衡教授發表幹細胞重要發現_鄭大中科博生

2020-12-19 前沿的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了解,李凌衡教授長期致力於幹細胞研究工作,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曾獲全美血液學學會「優秀學者獎」。在Nature Genetics,Immnity,Blood等著名醫學雜誌發表發表論著數十篇。同時擔任國際一流醫學雜誌Cell Stem Cell、Stem Cells、AACR、JBC等的編委及Nature、Science等的審稿專家中科博生。

新研究將焦點放在了印記基因上——這些基因根據它們遺傳自母親或父親而被「打上印記」。對於印記基因而言,只有來自父親或母親一方的同源基因能獲得表達,而另一親本的則會失活或「沉默」。通常,遺傳自父親的等位基因表達會促成生長,而遺傳自母親的等位基因表達會抑制生長。中科博生。

研究人員發現,當母系遺傳等位基因表達Gtl2位點時,它會生成非編碼RNA來抑制代謝活動。分子機制研究揭示,Gtl2的microRNA「巨型簇」——哺乳動物基因組中最大的microRNA簇,抑制了mTOR信號通路和下遊的線粒體生物合成及代謝,由此阻斷了線粒體相關副產物:可以損傷成體幹細胞的活性氧(ROS)。中科博生。

李凌衡說:「活性氧就像來自工業生產的潛在有害副產物。ROS是線粒體代謝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物,需要細胞進行處理。」造血幹細胞可以自我更新及分化為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等其他的細胞,在造血過程中不斷更新機體的血液供應。由於它們特殊的轉化特性,移植或灌輸分離的人類造血幹細胞被用來治療貧血、免疫缺陷和包括癌症在內的其他疾病。中科博生。

儘管造血幹細胞獲得了研究關注,細胞代謝狀態的控制機制很大程度上仍不為人所知。新研究結果闡明了平衡造血幹細胞維持與活動和健康造血作用必須要求的精細代謝調控。中科博生。

這樣的平衡被打亂會導致細胞異常生長,引發疾病。人類染色體14q32.2上的Gtl2位點異常與單親二體性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接受了來自父母一方的兩個拷貝的某條染色體,而未獲得另一方的染色體。單親二體性有可能造成發育遲緩、智力低下或其他醫學問題。Gtl2位點基因表達差異還與胎兒酒精症候群有關。中科博生。

當Gtl2位點正常發揮作用時,其充當了細胞的偉大保護者。錢鵬旭說:「研究證實,Gtl2位點上大多數的非編碼RNA都發揮腫瘤抑制子作用,維持了正常的細胞功能。」中科博生。

在這項為期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轉錄組圖譜分析了17種造血幹細胞類型,發現Gtl2位點表達的非編碼RNA主要定位在一些細胞類型亞群中,包括具有長期自我更新能力的成體「長期」造血幹細胞。在隨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從造血幹細胞母系遺傳等位基因中刪除這一位點提高了線粒體生物合成、線粒體活動並增長了ROS水平,後者誘導了細胞死亡。中科博生。

李凌衡說,這一研究發現為利用Gtl2作為生物標記物開闢了可能性,因為它可以幫助標記正常或潛在癌症幹細胞群中的休眠幹細胞。給Gtl2位點加上一種螢光標記可以讓研究人員標記出腸道、毛囊、肌肉和神經系統中其他的成體幹細胞。

中科博生期待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相關焦點

  • 誰調控著胚胎幹細胞多能性_鄭大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了解,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的Martin Hetzer教授指出:「我們對這一類蛋白質提出了新的見解。我希望人們開始接受並意識到,核孔蛋白不僅僅是轉運蛋白。」中科博生。核孔蛋白——有大約30個版本,是核孔複合物代表性的一部分,是將一個細胞的細胞核內連接到外部細胞質的巨型結構。在2010年,Hetzer的團隊首先發現,核孔蛋白也可能在「細胞發育期間細胞核內的基因何時被轉錄成蛋白質的時間調控方面」揮作用。但到底是什麼作用可能還不清楚。中科博生。
  • 眼內細胞移植技術的興起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由各類損傷造成組織和細胞的缺失、功能失調或發生病理改變等原因導致的疾病,輕者可由自身細胞増殖,再生進行修復.也可用藥物協助,促進自身的修復,如損傷過重,則自身修復困難。中科博生。近年來開展器官、組織、細胞移植術,是治療這類疑熾疾病的一種新途徑。細胞移植術(transplantation of cell)的興起歸功幹細胞生物學技術不斷發展,細胞的分離、純化和組織培養的成功,顯微手術的開展,為細胞移植創造有利的條件。中科博生。細胞移植術有幾個技術上的問題。
  • 培養細胞生長的條件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動物細胞在體外培養的基本條件,是儘量提供與體內生活條件相接近的培養環境。體外培養細胞時有12種胺基酸細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須通過培養基供給,這12種胺基酸被稱為必需胺基酸,包括異亮氨酸、亮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蛋氨酸、賴氨酸、繳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幾乎所有的動物細胞對穀氨醯胺都有較高的要求,細胞需要穀氨醯胺合成核酸和蛋白質,有時穀氨醯胺作為能源被細胞利用。中科博生。
  • 雞生蛋or蛋生雞_鄭大中科博生
    「矛盾的是,這意味著在這一系統中並非幹細胞直接生成植物組織,而是植物組織生成了幹細胞,」研究的資深作者、紐約大學生物系副教授Kenneth Birnbaum解釋說。中科博生。研究小組發現,在嚴重損傷除去根部的所有幹細胞後,由已經特化的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補充了新的幹細胞。
  • MYC的調控作用_鄭大中科博生
    科學家們已發現MYC也在胚胎幹細胞中活化。為了探討這一基因在這些細胞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人員從選擇性失活MYC基因(c-MYC和N-MYC)小鼠處取得胚胎幹細胞。在這些耗盡MYC的胚胎幹細胞中一些在細胞分裂、生長與代謝中起作用的基因活性下降。但這些休眠細胞仍然活著,並維持了它們的幹細胞身份:它們在繼續生成可以讓它們分化為體內200多種細胞類型的一些重要的「幹細胞因子」。中科博生。
  • 幹細胞療法邁進新一步,製造感覺中間神經元_鄭大中科博生
    中科博生。2017年9月,Butler和同事曾在《eLife》發表過一篇文章,報導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家族釋放的信號影響雞胚感覺神經元發育。如今,他們將這項發現擴展到了人類幹細胞。中科博生。
  • 幹細胞質量監控_鄭大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研究表明,人誘導的多能幹細胞(hiPSC)和胚胎幹細胞(hESC)作為再生醫學的細胞來源獲得了極大的關注。hiPSC和hESC具有永久生長(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包含人體(多能性)的任何類型的細胞的能力,甚至少數細胞可在受體內形成畸胎瘤。中科博生。
  • 黏附依賴型細胞的大規模培養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黏附細胞與懸浮細胞相比更難以大規模培養,因為需要提供大量的黏附額外表面,在儘可能利用空間的同時還要保持整個系統的勻質性。懸浮培養容量為1L的撞拌式容器與容量為1000L的容器相比各種參數極為類似,因此,懸浮培養常常是優先選擇的方案。中科博生。
  • 胚外造血位點卵黃囊_鄭大中科博生
    這個方法是很有優勢的,因為它根據體外培養產生集落的能力而不是根據形態來確定,這樣就能在細胞呈現成熟表型之前鑑定祖細胞。用此方法發現造血定向發生在妊娠7.0d,比血島出現早了24h。中科博生。血島原始紅細胞是早期卵黃囊中最先發育的細胞之一。動力學分析揭示這些前體細胞只在一個有限的時間段內(48h)產生,隨後消失,在卵黃囊和其他發育階段的任何組織中均不再存在。
  •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展簡史_鄭大中科博生
    中科博生。(2)初入臨床19581963年,Mathe先後為6位在放射性事故中受照的科學家和一位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進行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前者中有5例獲得成功,而後者於移植後20個月死於皰疹性腦炎,屍檢無白血病徵象。該時期最重要的貢獻是發現了與移植密切相關的兩個現象: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 造血幹細胞發育全程單細胞動態表達圖譜_鄭大中科博生
    Screening Reveals H19 is Pivotal for Embryo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velopment」,首次報導了造血幹細胞發育全程的單細胞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動態表達圖譜,發現單細胞長鏈非編碼RNA圖譜繪製結合功能篩選揭示H19對於造血幹細胞發育至關重要。
  • 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中科博生
    幹細胞通過非對稱分裂進行自我更新和產生分化祖細胞,對維持機體組織器官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在體內表現為可增殖分化形成組織的全部細 胞並維持自身的數量,體外則表現為克隆性生長。幹細胞在體內、體外都有較強的增殖能力,通過擴增以增加幹細胞數量。
  • 幹細胞研究中的替代生物系統_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替代生物系統面臨的困難主要是異種抗原的免疫反應問題,種間微環境因素的差異對細胞生長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胎羊的免疫耐受研究發現,胎羊在懷孕75d 前對同種異體皮膚移植物,同種或異種血液細胞可產生免疫耐受,利用這種特點可避免了出生後動物存在的免疫屏障。胎羊模型用於幹細胞分化命運的研究還具有如下優點,如不需要使用射線照射和免疫抑制劑作用機體,綿羊的壽命較長可用於長期評估移植的細胞群體。
  • 骨骼肌幹細胞中發現新蛋白質分子
    為應用骨骼肌幹細胞治療肌肉萎縮症帶來希望
  • 鄭大一附院首次發現MSCs不表達ACE2受體
    鄭大一附院發表世界首篇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文章首次發現MSCs不表達ACE2受體 本報訊(記者 常娟 通訊員 周厚亮)2月29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宏建教授、冷子寬博士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趙春華院士合作在國際期刊《Aging and Disease》發表世界首篇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文章,研究團隊對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移植的間充質幹細胞作RNA測序,發現其不表達新冠病毒受體ACE2或TMPRSS2,這是國內外首次報導該成果。
  • 精子的保存_中科博生
    中科博生。1940年,Shettls將精子分裝在毛細玻璃管內,-269.5℃凍存後仍有存活,但存活率低於10%。1949年,英國科學家Polge、Smith 和 Parkes發現甘油具有冷凍保護作用,此即第一種冷凍保護劑的發現,低溫保護劑剛一問世就立即應用於精子的低溫保存。
  • 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 首頁 > 中新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2020年03月03日 16:46來源:鄭大一附院宣傳處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動物所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
  • 港大學者首次獲得豬擴增潛能幹細胞,可發育成任何類型細胞
    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劉澎濤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獲取幹細胞的新方法,在全球首次成功獲得豬和人的擴增潛能幹細胞(EPSCs),這些幹細胞具有胚胎發育初期細胞的特徵,可以發育成任何類型的細胞,這類細胞也被稱為全能細胞。豬和人類擴增潛能幹細胞的建立,為研究人類發育和再生醫學提供了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