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科幻電影隨著特效製作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可是創新卻隨著技術的發展創新卻在一步步的減少。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現象,硬體跟上軟體卻又有所下降。現在的科幻片似乎就是圖一個過癮,對於劇情的設定以及故事的背景弱化已經讓科幻片變為了爆米花的陪襯。
舉一個成功的科幻片例子,《地心毀滅》是十五年前的科幻片,那時的科幻特效還並不發達,但是卻做出了創新,主要就是體現在故事背景。地心的溫度變化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我們生存的行星被一種神秘的力量阻止了正常的運轉。飛船在這裡已經不再飛往外太空,而是別出心裁的潛入地下,進入地心。
由於地球的電磁場的突然紊亂導致了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不可調節的災難,不僅僅是人類,動物也難逃一劫。千古遺蹟羅馬競技場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閃電擊成碎片,曠世空前的危機正在對脆弱的地球生命發起進攻。
美國政府以及軍方已經開始採取措施,全球最為出色的科學家組成了一隻強大的隊伍,以貝瑞卡以及羅伯特為首的超級隊伍成為了首批進入地底的探險隊,肩負了拯救地球的使命。
正因如此,他們不僅僅只有知識有遠超常人的淵博,他們的勇氣以及責任感也是我們所敬仰的。艾維森指揮官駕駛著駛向地心的航母,上面搭載了整支隊伍,就這樣義無反顧的去完成他們的使命。既然地核運轉受阻,那就必須推它一把讓他繼續保持之前的速度轉動。科學家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得到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地核附近引爆核彈給它供能。雖然大多數電影都會描述外太空的危險可是,地心的危機卻遠遠大於外太空。
他們所面對的是讓地球運轉的能量,可想而知這種能量的威力,地心的溫度更是不言而喻。這其實是標準式的美國末日救世電影套路,可是就是那麼經典百看不厭。最後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營救整個地球的計劃可容不得半點疏忽。
最後他們成功投擲了核彈並成功回到地表完成了拯救全人類的職責,真正的英雄也莫過於此了。捨生取義是他們的座右銘。假象出一個絕對不存在的境遇是這部電影的創意所在,神秘的地心是我們從未涉及的領域,人性的衝突以及英雄主義在電影中得到了彰顯。
雖然電影的製作相比於今天有些粗糙,可是它依舊保持著高度的誠意,劇組也儘可能的還原電影中涉及的航空母艦。我們不難發現的是它的取景完全是來自於美軍的兩艘航母,這不僅是對電影的致敬,也是對觀眾的負責。電影的創意其實也源於真實事件,其中提到的七英裡的鑽孔其實是存在的,雖然想像的部分很大但是離不開現實生活的啟發。這絕對不是編劇思維枯竭的表現,而是對於科技行業的關注才有了這樣的成功。
生死之旅絕對是科幻片驚動我們小心臟的必備之選,地心營救計劃自然也不是一帆風順。既然不是探討深刻哲理意義的劇情片,驚心動魄就是唯一可以打動觀眾獲取高票房的方法。不可置疑的是它獲得了極高的成就,在未來的十年內雖然有少部分的高特效電影搭配了不錯的創新題材與這部電影比肩甚至超越,但它依舊是未來科幻影視製作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