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動「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深入發展,12月16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未來學校研究院主辦的「語言能力母語化」研討會在京舉辦。
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動「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深入發展,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匯聚創新要素,共同推動未來學校應用母語化的方式培養語言能力。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研究與數據處副處長張智表示,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以為全國學校規劃建設發展提供服務為宗旨,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監測、規劃、戰略研究和決策支持,產教融合和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綠色校園、智慧校園、平安校園建設,科技後勤的核心單位和重要基地。今年中心發布了《「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指南》以數智時代學習者發展為中心,以校長與教師發展、課程和教學創新、學習場景重構、測量評價建設和學習生態融合五個方面作為實驗方向,構建了「核心變革層——重點突破層——外延拓展層」三級實驗體系,建立高維時空的知識數據世界,勾勒未來學校發展新路徑,為新的階段未來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新路徑。
研討會上,未來學校研究院與深圳市藍色冰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未來學校「語言能力母語化」戰略合作籤約。
深圳市藍色冰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予川說,語言的本質是技能,但是傳統的教法把它轉化成了知識,傳統教育考試大部分是關於語言的的知識:語言、語法、詞彙等,這是在傳統的教育中是很致命的一個方式。知識是可以講懂的,但是技能不能靠講懂。
「想要學習一門語言能力,首先要還原到聽說讀寫的四項技能,其次我們需要海量的語言場景和海量的語言訓練,用學習母語的方式去學習一門語言,也就是我們需要句子量的累計才能還原輸出一個正確的句子,同時我們是正確的吸收大量的句子結構之後再進化的語法,大量吸收到句子結構之後再進化到語法。」陳予川認為,現在的網際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因材施教的機會,人工智慧用大數據、用建模、用人工智慧對數據的處理形成的最後的是因材施教、量身定造,為每一個孩子量身定造出一套適合它的學習系統。
世界園長大會主席、恆信東方(300081,股吧)學前教育研究院院長賀光輝認為,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能力與思維。學好一門語言首先要塑造語言背後的思維,然後去培養語言能力和說話的技能,技能之後才可以去傳授知識。決定一個孩子語言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語言輸入量」。
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餘珍有提出,兒童的「學習」「學」就是學得,「習」就是習得。所謂學的就是通過聽別人講,自己有意識的練習,記憶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更多的是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最終達到所學語言對所學語言的知識的理解和語法概念。而習得與學的相反,不是有意識的練習,而是無意識的自然而然的模仿。兒童的語言學習通常發生在完整的、真實的、有趣的、非競爭的、與生活有關的情境之中,因此其語言學習的主要方式是習得。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