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由於早晚溫差較大,女兒也反反覆覆發了幾次高燒。在她生病期間,爸爸特意沒出工,幫忙一起照顧女兒。孩子發高燒,我們夫妻倆應該算是比較淡定的,雖沒有火急火燎,但看到女兒那掛著淚水的雙眸,我們始終還是被感性牽著鼻子走了。就這樣,我們動手幫她穿衣服、餵她吃飯、拿水給她喝,這樣的照顧就好似回到了嬰兒時期。
你的孩子發高燒時,你會如何照顧他呢?是和我們一樣,什麼都替他去做還是想著讓他獨立完成呢?
在學習親子教育的過程中呢,我一直都明白過度養育對孩子是百害而無一益的。可明白是一回事兒,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兒。特別是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恨不得將她身上的傷痛全移嫁到自己身上。
女兒身體恢復後的幾天,由於晚上睡的晚,導致第二天發生了賴床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們家是極其少有的。雖然上幼兒園的時間緊迫,但我還是選擇如往常一樣,叫她起床並讓她自己穿衣服。而當我做完早餐回來,發現她還是穿著睡衣坐那發呆,我那一肚子的小火一直在喉嚨裡亂竄,一個不控制,我必定會埋怨孩子。
但最後,我還是克制住了那團小火苗,然後對孩子說:「快點把衣服穿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緊接著,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腦子裡突然閃現出對孩子的負面評價:被寵壞。自從女兒生病那幾天的一步不離,到身體恢復後讓她獨立完成事情,這樣的行為,如果在生病之前,自己穿衣打扮,對女兒來說都是極其正常與發生的。可這天,孩子卻毫無徵兆地表現出「無理取鬧」的樣子,這讓我著實的驚奇與疑惑。
那幾天,每當女兒要求我餵飯或穿衣時,我都會拒絕。接著,她就會哇哇大哭,我只好蹲下來問她:「自己的衣服當然自己穿啦,如果你要我幫你穿,請告訴我理由,為什麼要幫你穿?」女兒一聲不響,繼續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流在小臉上。在我反覆詢問過幾次後,她照舊像個事不關己的人兒一樣,只管自己傷心。
女兒情緒反反覆覆的不穩定,促使我們感到非常沮喪,它讓我們無力、無氣、無望,而且它會快速傳染。最後,選擇了讓女兒站在原地哭,我們則回到另外一個房間冷靜。
我問自己:
孩子為什麼容易哭?
是覺得在幼兒園或者家裡,遇到了什麼讓她不開心的事了嗎?
如果孩子繼續這樣「無理取鬧」下去,我還能克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嗎?
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次哭泣,是在什麼時候呢?沒錯,出生的時候。媽媽的子宮就好像小房子,嬰兒在這幢小房子裡住了十個月。當她一天天長大,小房子容不下她時,她只好離開這幢溫暖的小房子,來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受它的好與壞。對嬰兒來說,離開這幢小房子是極其缺乏安全感的,當她出生後的那一刻,那一聲啼哭已經代表了她所有的情緒。就好像在說「媽媽,我來到了你的世界,這個世界我不認識,我需要你時刻陪伴我、保護我。」
魯迅先生說過:即使再偉大的詩人,出生後的第一聲呼喊也只能是啼哭,而不可能是一首詩。是啊,不論是誰,在遇到自己不可掌控的局面時,不也是著急和不安嗎!我依然如此,你呢?
更何況,她是一個讓我們甘願付出生命的小人兒,她只是一個大腦還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啊。如此一分析,我也就欣然接受了孩子「無理取鬧」的哭泣了。
而當了解了孩子並沒有在學校受到欺負、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後,我的思緒漸漸地將我拉回理智。那麼,既然排除了這些問題,會不會還有其它因素造成女兒的情緒不穩定呢?我慢慢地回憶著這些天所發生的事情,卻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自己,除了生病那幾天時刻不離孩子,孩子病好後卻沒有與她好好溝通與花時間陪伴。
為了證實我的推測,這些天當我和女兒獨處時,我會儘可能地與她互動,比如我在廚房準備晚飯,會請她幫忙拿菜等等;睡前也會給她講講故事,每天都會跟她說「媽媽愛你,我的小寶貝兒。」經過這幾天的模式相處,她又回到了以前,變成了那個不再「無理取鬧」的小朋友,雖然有時還會鬧點情緒,但沒過多久,自己就平復好了。
有4點需要分享,可以幫助媽媽們不隨便發脾氣:
明白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因為大腦還未發育好
孩子「無理取鬧」時,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要將它發洩在孩子身上
生氣時,選擇一個獨處的空間,讓自己冷靜下來,並思考問題的原因與本質
每一個真相的背後,都存在一個潛在的需求。認真思考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本文為原創分享,歡迎關注頭條號「 吸墨媽媽 」 ,查看更多育兒文章。
我是一位5歲女娃的媽媽,我很愛孩子,她是我的「老師」,在育兒的道路上,我一直在與這位「老師」攜手同行。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點讚、收藏和分享,也歡迎各位朋友來與我互動,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