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的媽媽近來對明明的越來越不懂事非常頭疼。明明爸爸媽媽很晚才要孩子,所以全家上下對孩子寶貝得不行。
明明小的時候,要是想要什麼玩具,想吃什麼糖果,一哭鬧家人會立刻無條件地滿足。兩3歲時,他在商場玩具櫃檯哭鬧不走,奶奶立刻給他買了新的小汽車玩具,而實際上,他已經有一整箱的小汽車玩具了;當他三四歲還在超市食品區打滾哭鬧的時候,儘管他已經有齲齒一年多了,爸爸還是給他買了他喜歡的巧克力和糖果。
現在,明明已經五歲了,每每爸爸媽媽想要控制一下他無理取鬧的行為時,他立刻就會變本加厲地大哭大鬧,直到聲嘶力竭,甚至哭得背過氣去,情形十分「慘烈」,疼愛他的爸爸媽媽幾乎每次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但是,明明的媽媽清楚地知道孩子這種無理取鬧行為,能助長他的自私、任性、耐性差等壞脾氣,如果任由他發展下去,將來明明的性格、和人交際的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情況。
心理學研究表明,3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重要。凡事會以自己為中心,只要自己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滿足。這個時期的孩子無法位思考,也無法體諒、理解他人。但是3歲以後,孩子就應當清楚地明白世界不是圍繞著自己旋轉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如果別人不能滿足或者配合自己,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性地分析對待現實情況。
對已經養成「壞毛病」的孩子,媽媽應該如何重新引導其「正確發展」呢?
第一,當孩子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時,媽媽先不要和孩子爭論對錯,而是先要表示理解他的憤怒、失望等情緒,然後把他帶離那種環境,讓他遠離讓他發脾氣的環境、事物或者人,讓孩子平靜下來。比如上面的案例中,若明明再次耍賴索要小汽車玩具時,媽媽在拒絕他的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之後,可以將他先帶離商場,找個安靜的地方讓他盡情地哭鬧發洩他的不滿
第二,幫助孩子改善情緒自控能力。當孩子的期待得不到滿足而大發脾氣時,讓他說出自己的不滿,或者哭喊出來,然後讓他一個人靜待一會兒,如果他不願意說,那麼媽媽就要抱著他什麼話也不說,靜靜地陪他待上一會兒。
第三,用行動和語言告訴他,無理取鬧贏不了。當孩子大喊大叫時,媽媽先不要與他爭執,待他「中場休息」時,先用平靜的語調告訴孩子什麼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對孩子合理的要求一定會滿足,什麼是不合理的要求,為什麼不合理,對這類要求,爸爸媽媽是絕對不會妥協的;然後媽媽通過實際行動,向他證明,上面的話不是隨便說說的。如果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一味地大哭大鬧,這時媽媽可以採取置之不理的方法,讓他盡情地哭鬧,但絕不妥協。這樣過一會兒,孩子就會發覺哭鬧不僅很累,還沒什麼用,自然而然會停止。如果媽媽能堅持這樣的教育方法,孩子就能漸漸地改掉無理取鬧的壞習慣。
第四,在平時的生活中,重視榜樣的力量。孩子別善於模仿,情緒極易受到感染。媽媽可以利用生活中、電視中及故事中的「好孩子」形象來教育孩子,充分發揮榜樣的模範作用。讓孩子明白懂事的孩子讓人喜歡,而無理取鬧的孩子讓人討厭,使孩子的行為向好的方面發展。然後,媽媽要引導孩子了解爸爸媽媽的工作,了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辛苦,讓孩子能主動關心家人,體諒家人的不容易。不要剝奪孩子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權利。
第五,家庭成員的教養態度要一致。在對待孩子無理取鬧的教育問題上,家庭成員的態度如果有分歧,孩子就會「鑽空子」,針對不同成員採取不同的方法,這樣不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還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一旦孩子有「懂事」行為,媽媽一定要及時給他具體積極的鼓勵。以強化孩子對理性行為及思維方式的認知和掌握,不斷放大寬容、體諒等懂事行為的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