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自從電影《天下無賊》中這句經典的臺詞出現開始,人才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的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
然而,人人都知道人才最重要,卻少有人能講清楚——人才與人才之間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從實際來看,之所以認定為人才,體現與常人不同的,至少有兩大關鍵能力,也是人才之間能區分的核心競爭力,即:學習力和執行力。
學習力體現人才掌握各類知識的能力,執行力體現的是將知識轉化為應用,並產生價值的能力。
我將分上、下兩篇,就此兩種能力分別辨析,以供參照,辨識,挖潛,提升。
首先,我們先看學習力。
01 什麼是學習力
學習力,顧名思義,就是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認知新事物、跟上新形勢或新趨勢等的能力,體現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對於未知的事物、或已然發生的變化、預測未來的趨勢等的敏感度。
可以從速度、數量和質量衡量學習的效能,還可以從深度和廣度衡量學習達到的層級水平。
既包含個人的學習力,即人才自身的學習力,還包含組織的學習力,即由各類人才組成的團隊的學習力,或各團隊(或部門)組成的企業學習力。在這裡,我們重點探討個人學習力。組織學習力將另文專題闡述。
個人學習力,至少要從三個方面構建,分別是專業學習力、行業學習力和管理學習力。
所謂專業學習力,其實跟你所學的專業或正在任職的崗位相關。
但很多人現在從事的崗位工作與在校學習的專業可能大相逕庭。所以有人說,大學一畢業,至少有一半的知識就已經過時了。
當然,並非所有的專業學習都是如此。但有一點,大學畢業後走向新的崗位,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從頭開始學習真正的崗位專業知識,而這些崗位專業知識,都是實戰的知識,在大學裡基本上沒學過,或沒有真正的學通過。因此,崗位專業學習力,體現一個人在大學就讀期間,打下的學習力的基本功能力。
其次,就是行業學習力。
為什麼要將行業學習力納入個人學習力?原因在於,一個人的崗位專業知識,離不開崗位專業所在大環境,這個大環境首先是行業環境,包含行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你的崗位專業知識存在必需的土壤和陽光。
同時,深耕於行業的認知提升,對於個人的崗位專業知識的提升也是相輔相成的。
第三,就是管理學習力。
如果你是帶團隊的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就是管理學習力的專業水平體現。
如果你不是帶團隊的管理者,個人在管理學習力的體現就是自我管理學習力,比如:時間管理、情商管理、習慣管理、精力管理等。
自我管理學習力,對於人才而言的重要性,想必無需多言,因為,對自我管理不好的人,也很難管理好自我的成長。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為此註解。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講過:「偉大的管理,源於自我管理。」可見,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仁人志士對於人才的自我管理能力都非常重視。
此外,自己是個人才,也必須懂得關於人才的四方面的人員管理能力,即:選育用留。也屬於管理學習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範圍。
02 學習力如何評估
了解了學習力的基本定義和基本範圍,接下來,大家關心的就是如何評估人才的學習力。
前面我們從學習力的拆解中可以看出,評估人才的學習力也將從這三個維度展開,結合一些可以評測、可以觀察的點做出評估。
>>> 人才的類型
在這裡,我們首先還需對人才的類型做個補充。即:什麼是「T型人才」、「複合型人才」,以及「π型人才」?
所謂「T型人才」,就是專精某一領域的知識和能力,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即「T」中的一豎,然後就是拓展多個領域的知識和能力。做到先專後博,順序不可顛倒。
所謂「複合型人才」,強調複合,即:融合多個領域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常說的「技多不壓身」。此概念的誕生和推廣,我記得在自己92年大學畢業時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推崇了,並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95年下海深圳時,還給自己當初的複合發展設定了6個自我成長目標:1、計算機能力;2、外文;3、財務;4、外交能力;5、中文水平;6、實踐經驗、能力及心理素質。這是95年我身處的時代。放在現在,有些方面你可能唏噓,這就是時代在進步和發展的體現。
所謂「π型人才」,這是2020年開始流行的概念和提法,是在「T型人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條豎線,形象化為」 π「。意思是專精至少兩個領域的」T型人才「,比如:你即懂銷售,又懂管理,或懂市場,這其實就已經是」π型「的雛形了,其實現在已然很多人都具備這個基本」 π「。
更高層級的「π「的形態是你不僅在某個專業領域專精,還能跨領域專精,比如:你原來的專業是機械設計,同時,你還手握鋼琴十級證書,也就是近兩年常常提到的跨界能力。現在這種能力越來越被很多大廠所青睞。賈伯斯就是憑藉跨界學來的書法技藝,運用到了蘋果產品的設計中而獲得顛覆式的創新運用。
其實,無論是「T型人才「,還是「π型人才」,其根本就是複合型人才,只不過「T型」或「π型「為複合型賦予了更新的內涵和外延。
釐清了人才的類型,對於我們評估專業學習力就有了比較清晰的方向。
>>> 評估的維度
評估一個人的學習力,或者對比不同人的學習力,至少可以從三個維度區分出來,分別是:學習的速度、同等情況下(外部要求與支持、時間限制等)學習的數量和質量。
學習的速度,簡單地看,我們發現,有些人看一眼就記住了,聽一遍就理解了大多數,做一遍就全會了,這些就是明顯的學習速度很快的一類。
有些人會說,這種人明擺著就是最強大腦一類嘛,普通人如何比呢?其實,具備看一眼、聽一遍或做一次就會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最強大腦才獨有。而普通人也能展現出來。這裡涉及到「學習類型「的概念。
有些人屬於視覺型、有些人是聽覺型,或觸覺型學習類型。不同類型的學習特徵差異很大,同時擅長三種類型的人很少。所以,關鍵是你要能發現你擅長哪種學習類型,將你的長板發揮極致。
評估一個人的學習速度,那就看這個人面對新的知識、技能時,需要多長時間,重複多少次。或者從學習的結果來評估,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於學習的新內容能再現出來的百分比,也可以從要點提煉或升華的準確度、高度評判其學習的速度。
回放或再現的百分比越高,且時間越短,說明學習的速度越快。或者,關鍵要點抓取的的準確度越高,覆蓋面越廣,且時間還短,說明學習的速度越快。
同理,在此基礎之上,增加學習的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是對新學習內容更加精準的、可靠的評價。數量對應了學習內容再現的百分比,質量對應了學習內容的準確度和高度。
概括起來,就是在規定的時間,或規定的要求,或指定的條件下,一個人學習新內容後的內容再現程度越快,呈現內容的百分比越高,準確度越好,還有創新或增加的新的認知高度越多,該人的學習力則越強。
更高層次的學習力評測,則需要評價這個人對於新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深度對應了新學習內容的邏輯深挖,垂直縱深的層級,研究得更透徹,理解地更深刻,則體現為深度;
廣度對應於新學習內容的邏輯關聯,橫跨覆蓋的線面,新舊知識關聯得越多,舊知識拓展延伸的領域越廣,則體現為廣度。
深度與廣度對於一個人,由學習力拓展升級到創新力,將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這也是區分出更加高級類或創新類人才的關鍵。
評估的方法將依據速度、數量和質量,以及深度和廣度這幾個指標,不同的人、不同的專業的方法各異,標準自定,不必拘泥一種,大可百花齊放,這裡不做具體陳述。
03 如何提升學習力
了解了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學習力,對於如何提升自身的學習力,也就明了了。
仍然可以從如何提升學習的速度、數量和質量上思考,如何提升學習的深度和高度上升華。
針對初入職場的你,如何通過提升學習力,加速你的職場競爭力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可參閱我的另一篇文章《從職場小白到大牛,歷經2道3為4階段修煉,加速勝出至少5年》。
如何系統化地提升學習力,將涉及更多的學習方法、學習工具的運用,此外,對學習效用或學習規律的研究也將起到作用,容我縝密思考、系統地整理後一併另文詳述。敬請繼續關注Tony的自媒體【光說還做】,帶給你的更多管理文章。
下篇我們繼續了解關於人才的另一項核心競爭力——執行力,請繼續閱讀《21世紀什麼最重要,不是人才,而是人才的兩大核心競爭力(下)》。
-END-
「用做,助你探得管理的真知!」我是梁繼光(Tony),你身邊的管理行知顧問。更多管理新知,敬請關注營銷與管理自媒體 [ 光說還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