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了,氣溫開始逐漸下降,許多家長開始琢磨了:該不該給寶寶加衣了呢?老人總說「春捂秋凍」,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春捂秋凍」、「捂汗」可行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
但是秋凍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宜,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
寶寶之所以不適合「秋凍」,是因為:
首先,寶寶對寒冷的刺激敏感,遇冷後容易導致皮膚血管收縮,對病菌的防禦能力下降。
其次,寶寶的免疫系統還沒有成熟,對病菌的抵抗力弱,寒冷會讓寶寶體內免疫活性下降明顯,不利於殺菌。
另外,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也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過低的溫度容易導致寶寶低體溫從而誘發一系列的問題。
但是,「捂汗」也不建議。
寶寶基礎代謝率高,活動後易出汗,盲目的給寶寶增加衣物,反而容易導致寶寶受涼感冒。
到底是給寶寶多穿衣還是少穿衣呢?怎麼判斷寶寶冷還是熱?
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習慣摸寶寶的手腳判斷他們的冷熱,一旦發現寶寶手腳冰涼,就急忙添加衣服。這種判斷方法並不合理,寶寶的心臟比較小,血液循環功能比較差,因此,寶寶手腳偏涼其實是正常的。
此外,摸寶寶的額頭判斷冷熱也不準確,額頭溫度是體表溫度,容易受外界溫度幹擾,影響判斷。
一個動作判斷寶寶冷熱:摸摸寶寶的後背或是脖頸:
如果是溫熱的,那就說明衣服穿的是剛好的。
如果出汗了的,那就說明衣服穿多了。
如果是冰涼的,那就說明衣服穿少了。
秋季應該怎麼給寶寶穿衣?
內層:要穿材質柔軟、透氣、排汗、相對較薄的純棉內衣
中層:要穿相對保暖的衣服(像毛衣、衛衣等)
最外層:要穿防風防水的外套
帶寶寶出門的時候,可以隨時準備一件薄外套或是圍巾,以備不時之需。
秋季早晚溫差大,這樣多穿幾層稍薄的衣服,不僅保暖效果更好,而且家長還可以根據室內外溫度的變化,及時地給寶寶增減衣服。
穿多少衣服最好在早晨起床時決定,如果天氣沒有發生突變,不要輕易、隨意給寶寶增加衣物。如果到感覺熱的還是再脫下,就很容易令寶寶感冒。
不同年齡的寶寶穿衣的數量也不一樣
新生兒:新生兒調節體溫的能力差,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除非溫度24℃以上,否則都要穿幾層衣服來保暖。因此,在同等溫度條件下,新生兒要比大人多穿一層衣物。
1歲以內嬰兒:這個階段的寶寶可以適當比大人多穿一件薄衣物,並通過摸後脖頸的溫度來判斷是否穿著合適。
1歲—3歲幼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動量大,比較容易出汗,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
總的來說,天氣轉涼,家長們先不要急著給寶寶添加厚衣服,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調整,做到及時判斷寶寶的冷熱,及時加減衣物,保證寶寶的舒適與健康哦。
今日互動:
你是「秋凍」派還是「捂汗」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