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年,明永樂皇帝御題「寶山」。「上善若水,蒙潤寶山」。1871年,清同治十年,設長江口燈浮,吳淞燈塔自此成為江海航標。今天的寶山,依舊與水一脈相承,卻早已變了模樣。
位於吳淞炮臺灣國家溼地公園內的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也許是上海最特別的一個科技館了。它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河口科技館。今天,記者在現場看到,由於位置獨特,在這裡既可以觀江臨海,遠眺郵輪;亦可以擁抱綠色,貼近自然。公園內,近海與海岸溼地是一塊保存完好的天然濱江溼地,有各類植物108種,鳥類14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0種……
誰曾想到,它的原址,竟是一個廢棄鋼渣堆場?通過大量廢鋼渣陸續回填,地形整理、土壤改良、土壤覆蓋、植被恢復,形成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景色優美的溼地公園。在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內,以「水」為重點介紹了長江河口的自然生態、科技應用和人文歷史等知識。這讓人們親眼見到長江奔騰入海的同時,更通過知識科普,對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又多了份親近和敬意。
在它的西南方向,毗鄰薀藻浜的地方,則是一個寶山新興的創意園區——智慧灣。這裡風景秀美,環境怡然,開放式園區與沿灣、露臺、綠化、碼頭巧妙融合,形成了一個上海水灣生態型創意園。一進園區,鮮亮奪目的黃、橙、藍、綠色的貨櫃首先映入眼帘,它們搭積木般拼接成上下兩層的「辦公樓」:一層,落地窗外綠蔭撲面而來;二層,貨櫃向外延伸出寬敞的露臺,底層,是自帶避雨防曬功能的敞開式停車場。貨櫃變身集創箱,吸引了許多創意公司。
「貨櫃辦公簡約、時尚又好玩,對於文創公司來說,不僅給客戶留下深刻印象,工作環境也能激發創造力。」智慧灣副總經理宋宇峰告訴記者,只有將文化和科技結合,才能迸發出創新創業活力。智慧灣不設圍牆,將園區、社區、景區、商業區融合,其中不間斷的VR、AR展、3D嘉年華等活動,旨在打造屬於新新人類的24小時活力區。
其中,曾經是上海純新羊毛原料有限公司的倉庫用地,變身為中國首家3D列印文化博物館,展品個個「彈眼落睛」。博物館的不遠處,「3D列印創客空間」、「智能製造創意工場」、「虛擬與增強現實創客中心」、「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等,為創業者提供專業的孵化服務;國家工程實驗室上海應用示範中心,將加快3D列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球3D列印領先企業比利時MATERIALISE等高科技企業,先後落戶寶山,構成獨特的3D列印生態圈。
博物館是時間的日記,收藏著城市的生長故事。寶山區現有各類文博場館和設施35家,超過一半成立於最近五年。很多消失的工廠、堆場、倉庫,變成了博物館。美輪美奐的上海玻璃博物館,用的是原輕工玻璃儀器廠廠房;由汽車零部件公司老廠房改造而成的上海國際工業設計中心,成了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和上海陶瓷科技藝術館的所在;由舊倉庫轉型而來的中成智谷產業園,是年輕白領上班的地方,也是文化樂園:有美術館、亞洲最大的室內蹦床、上海最大生啤酒吧、明星經常光顧的秀場…………
歷經轉型陣痛、逐步蛻變重生的寶山區,正巧妙地將曾經的工業烙印融入自己的文化氣質中。那些鐫刻著歷史印記的工業建築,變成了吸引創意人才、激發創意靈感、集聚創意產業的全新空間,向人們訴說著關於未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