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國大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從學校回家幫著媽媽幹農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濘,我挑著一擔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沒幾步,就心跳加速,雙腿發抖,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裡。
媽媽在田裡插秧,看到我的窘態,大聲地喊:「孩子,外衣脫了,鞋子脫了,再試試!」
我脫了外衣和鞋襪,捲起褲腳,重新挑起擔子。咦,一下子就覺得腳底下穩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
媽媽說:「你不是沒能力挑這個擔子,你是擔心摔倒,弄髒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餘的顧慮。」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1.做事情要甩掉顧慮,集中精力
材料中媽媽的點撥很重要,「甩掉多餘的顧慮」,集中注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在現實生活中,做一件事可能會有很多的顧慮,它們或是來自外在物質的束縛,或是源自精神層面,比如情感傾向、欲望、責任等,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對「做事情要甩掉顧慮,集中精力」作具體論述。
2.舍與得
材料中「我」捨棄的是對於幹活來說無關緊要的東西,是鞋襪之類的物質層面的東西,得到的卻是沒有顧慮的輕鬆心態,以及完成挑擔子任務的成就感。因此我們可以寫「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係。
3.給自己減壓
由「脫掉外衣和鞋襪」,我們還可以延伸到「給自己減壓」的層面進行寫作。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面臨著來自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我們在寫作中,可以緊密聯繫這些社會現實,論述「只有甩掉束縛自己手腳的心理包袱,才能大踏步向前」、「適當地給自己減壓的必要性」等主題。
一考生
人生,總是需要藉助外物,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但人生不是一個魔袋,它不能裝下所有。因此我們需要放下,需要學會放棄那些不太重要的東西,從而使自己輕裝上陣,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走得更遠、更輕鬆、更精彩。
學會放下心中多餘的欲望。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欲望,但是若欲望太多、太雜,便會擾亂人們的心,使人失去理性的思考,辨不清方向,從而誤入歧途。婆羅門雙手持花獻佛,佛曰:「放下。」他便放下了手中的花。佛又曰:「放下。」婆羅門疑道:「我手裡已無花可放,您還要我放下什麼呢?」佛曰:「放下你的雜念,放下你的欲望。」佛家追求六根清淨、無欲無求,因此他們才不會受到世俗的幹擾和誘惑,才能看清世俗,才能領悟真諦。放下多餘的欲望,我們會發現自己心如明鏡,不會再感到迷惘,也不會受到外界的侵擾。放下多餘的欲望,一心一意去做每件事。
學會放下顧慮。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許之前經歷的一些事,會使我們心有餘悸,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再遇到同樣的事,便無法自由地施展,無法做到最好。這時,顧慮就像一根根細若無形的蠶絲,裹住你的手足,讓你無法施展全部力量。心中的顧慮會讓你在潛意識中逃避,讓你對它心生退意,讓你無法攻破這道難關。放下顧慮,就像鬆開了縛在身上的繩索一樣,讓自己能以最充沛的精力奔向終點。
學會放下不必要的事物。福爾摩斯曾說過:「人的大腦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裝下所有的知識,因此你必須挑出你所需要的,把對你不重要的忘掉,這樣才能使你的大腦得到完全利用。」我們的大腦中總是夾雜著許多對自己毫無用處的東西,它們佔著部分空間卻不起任何作用,因此我們需要果斷地忘掉它們,學會把空間留給有益於我們的知識。這樣既能使大腦得到完全利用,又能讓我們在處理問題時加快速度,如此一舉兩得,豈不妙哉!
放下,看上去是一種捨棄,實際上卻是一種獲得。我們放下了對自己不重要的東西,卻得到了更貴重、更有價值的寶物。正如我們坐在茂密的樹林中,夜間,我們只有走出樹林才能感受到皎潔的月光,才能欣賞到月光下萬物的靜謐之美!
名師點評
文章論述了舍與得的關係,有很強的思辨性。作者論述了學會放棄多餘的欲望、顧慮、不必要的事物,卻收穫了更多,最終得出了「放下,看上去是一種捨棄,實際上卻是一種收穫」的結論。在論述過程中,作者用到的材料有佛教故事,有俗語,有福爾摩斯的名言,典型鮮明;語言方面,夾敘夾議,娓娓道來,極富文採。文章末尾將舍與得以茂林、明月為喻,富有詩意,既照應題目,又升華了主題。
一考生
鳴蟬奮力地甩掉了外殼,因而獲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掙斷了尾巴,因而在危難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盤若填滿自己的空位,變得座無虛席,將喪失自己的運算功能。對那些不該擁有的東西,我們應該捨棄。
現實生活是複雜的,而我們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腦是一個倉庫,不管倉庫多大,一種東西充斥其中時,另一種東西定然無法進入。比如讀書,當我們痴醉於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刀光劍影中,我們又怎能專注於複雜的幾何方陣,怎能用心於浩繁的英語單詞呢?想讀的和該讀的,你必須在兩者間作出選擇。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類似的選擇。捨棄應該捨去的,你便是智者;捨棄不該捨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爾基在他的房間失火時,沒有顧及財產、衣物,甚至沒有顧及生命,卻從火中救出了幾箱書。捨棄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財富,守住了那些啟迪心智的真正的財富。而有些人,終生抱著「人為財死」的信條,追逐著金光閃閃的財寶。為了庸俗的追求,他們捨棄了人格和道德,捨棄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錯誤的捨棄,使他們的一生齷齪卑鄙。
正確的捨棄,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風格。據說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巷」,原本是張、葉兩家爭執之地。張家主人乃當朝宰相,張老夫人致信給他。他回信卻說「千裡家書只為牆壁,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家讓出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讓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捨棄了自己面子上的威嚴,以寬仁禮讓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氣概,化幹戈為玉帛,止爭鬥於未起。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高風亮節,怎會作出如此的捨棄?
正確的捨棄,不會像隨手扔掉廢紙團那樣輕而易舉,它還需要勇氣、決心和果敢。趙武靈王廢除舊制,提倡胡服騎射時,許多人阻撓,但他堅決果敢,最終創下名垂青史的千秋偉業。捨棄的過程是艱難的,尤其在忍痛割愛的時候。西蜀道上馬嵬坡前,唐明皇賜死楊玉環,用一個貴妃的死換得半壁江山的暫時安寧,也算是值得的。可是,「宛轉娥眉馬前死」、「回看血淚相和流」,偏偏「君王掩面救不得」。此景此情,怎麼不讓人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呢?
不是每一株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生活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捨棄。算盤要想具有運算功能,必須捨棄多餘的算珠。你嚮往山居的清靜,就必須捨棄都市的繁華;你仰慕奮鬥者的成功,就必須捨棄安逸閒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萬水,就必須捨棄鄉土鄉音的溫馨與柔美。
我們應該學會捨棄。
名師點評
文章先是將正確的捨棄與錯誤的捨棄相對比,從而擺明作者的態度,進而圍繞「正確的捨棄」,對其所需要的「高尚風格」、「勇氣」加以闡述,抓住論述對象的特點,並結合事例分析,透徹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