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寫高考作文|名師點評澎湃「高考作文」,這篇差點得滿分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高考首日,澎湃評論推出「我來寫高考作文」策劃,讓媒體人、大學老師、分析員等不同的人試寫今年的高考作文。今天,我們請到上海市某示範性高中語文高級教師蘇紫,站在語文老師的專業角度對這些作文「批閱評分」。雖然,蘇紫老師強調,「我來寫作高考作文」活動的寫作目的和閱讀情境,與真實的高考作文大相逕庭,「批閱作文」是一次「時空錯位」的遊戲。但是,非考生寫的高考作文究竟能拿多少分,依然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1、我看高考(全國卷III) 

作者:姚華松

在20年前的中國農村,對一個農村出身的高三學子而言,高考是很多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單論艱辛程度,幾乎無與倫比。高考真的很折磨人,在我的老家——湖北黃岡這種「高考工廠」更是如此,我們面對的常態是挑燈夜戰,筆耕不輟,沒有體育課,沒有周末,沒有娛樂,每天面對的就是堆積如山的試卷,和老師們無盡的叮嚀。我,儼然成為「做題機器」。

高考同時給了我很大的外在壓力。因為高考絕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情,也是我爸媽的事情,和我家族和我們村的事情。作為高考生,我被賦予了太多的象徵標籤:我中考後沒有選擇去師範念書,就是為了讀高中、上大學(爺爺和爸爸為此鬧僵了1年:爺爺想我讀大學繼續升造,爸爸想我讀師範早日出來教書有個「鐵飯碗」);我上了北大、黃岡師專還是落榜,對我、對爸媽、對家族的影響,差別很大很大。我被寄望太多,期許太多,承載太多。高考如戰場,我不是戰場上唯一的兵,我只是一個代理人而已,我的後方有很多後勤、補給和期盼,我斷然不能辜負他(她)們。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那麼多的題目,我會做,代表了什麼,不會做,又代表什麼;我考上了大學,代表什麼,考不上,又代表什麼。我只是一個農村娃,我沒有任何資本可以仰仗和依賴,我沒有退路,沒有它途。我只能努力學習,通過高考上大學去看看能不能讓我脫離農村,不複製爸媽們作為農民的人生。同時,通過高考,我儘量減少爸媽們的心理擔心。

後來,我考上了大學,雖然成績和學校都不理想,但終究是跳出了「農門」。我要感恩高考,她「異化」了我,也磨礪了我,讓我學會了堅毅與擔當,以後面對任何的荊棘與坎坷,想想「高考」,也便釋然了。

這個時代充滿了無數的變數,什麼都變得不確定,但唯一確定的是未來社會競爭一定是越來越激烈。在這一形勢下,我以為,大學的學歷和能力是必需的,和必備的。故而,大學應該是公民基本教育的一部分。

我的主張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上大學,上得起大學,讓上大學成為我們這個國家對每個公民的基本福利。讓每個人上大學,目的是讓每個人進入社會之前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積澱大體相當,讓每個人的社會化起步大致類似,至少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不要太大。從長遠看,此舉一定明顯提升廣大人民的幸福福祉,一定顯著增進我們國家的公平與正義。

點評:這篇作文文從字順,前半段敘寫了高考給一個農村孩子帶來的內外交困的壓力,同時,也越過龍門,帶來改變的契機。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後兩段側重議論,提出自己的主張——美好的,但不現實的願景。前半段是「我的高考」,後半段是「我看高考」,兩者都寫到了,但都沒有寫深寫透。(滿分60分,43分)

2、給自己的生活一個「滾動預測」(上海卷)

作者:沈若愚

預測,是預先推測,是推測那些不確定的事情。今天是6月7號,不用推測就知道明天是6月8號,這是確定的事情。但是,6月8號下不下雨,就必須有專門的機構預測,那是氣象臺的工作。他們非常專業,我們基本上相信他們的預測。但我們自己的生活,沒有專業可靠科學的機構會給我們做預測,提供我們的生活預報。如果你願意預測,只能自己給自己預測。

對於生活,我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選擇的基礎就是自己的預測。念書的時候的選擇也很多:是學文還是學理,是參加高考還是出國讀書,是在本地讀書還是去外地求學。每一個都是選擇,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一個選擇都暗含著一個預測,預測這樣做,這樣選擇,對你更好。更好,並不是更容易,更舒服。如果你更喜歡挑戰,也許你選的是條更難的路,但是你更喜歡。這就是更好的。

大學讀好了,是繼續深造,還是開始工作。是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找好對象,準備結婚,還是心無旁騖,一心求學。這些選擇,也是基於你自己的預測。就更不用說找工作,選職業,這樣的基於預測的重要選擇,選對了行業,也許就改變了你完全的人生軌跡。

生活的樂趣就在於充滿變數。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的著名臺詞一樣,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但我們更喜歡的是《當幸福來敲門》裡那個為了孩子和自己的生活,把手中的一手爛牌打好的中年單親爸爸。他知道自己成功的機會很小,但是不斷地努力,抓住每一個不是的機會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他評估了自己成功的機會,但是預測的自己會成功,而且必須成功。人生很多時候,不就是需要這種必勝的信念和再堅持一下的努力嗎?

更加可貴也更魔幻的故事是電影《降臨》裡的情節。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不受時間維度控制的語言,能夠預測自己的未來。知道自己會和男主角結婚,會生一個女兒,後面的結果不是很好。擺在女主角面前的問題是:知道了自己下半生的每一天會怎麼過,你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一生?

我們其實每一個人都和電影《降臨》裡的女主角一樣也能預測未來:都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的。其實這是事實,根本不用預測。那我們應該如何過好這一生呢?是不是應該更好地預測一下呢?如果你不喜歡「預測」這個詞,長期可以用「人生規劃」,短期可以叫做「年度計劃」。


點評:這篇作文,扣題很緊。開篇就對材料中的關鍵詞「預測」做出了界定,並且結合現實中的生活體驗,給出了感性的闡釋:預測未來是為了做出更好的選擇。可惜前三段語言拖沓了一些。從第四段開始,用了《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降臨》等影視片為例,論述不管預測為何,都要努力過好一生。《降臨》的例子最贊,可惜例子之後沒有分析,尤其是女主、男主對預測的不同態度,挖掘好了,可更添光彩。(滿分70分,58分)


3、介紹中國,做對自己(全國卷I)

寫作者:王何人

今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有留學生在接受電視街訪時坦言,擔心過慣了有支付寶、網購的日子,回國後會不習慣。應該說,這一評選多少是有些出乎國人的預料的。

比如說支付寶,習慣了凡事「掃一掃」的國人可能想不到,即便在歐美發達國家,人們都還過著在POS機上刷visa卡的「原始生活」。至於說高鐵,其發明權雖說並不在中國,但毫無疑問,是中國人將此技術的運用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並已經開始反哺世界。

像最近受到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的「蒙內鐵路」,儘管設計時速才120公裡,放到國內不過是支線鐵路的標準,但對於還在使用一百年前英國殖民者留下來的米軌鐵路的肯亞人來說,卻已經是當地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了。引用新聞報導中當地人的話來講,「它非常快、非常安靜,當你坐在上面的時候,你會感覺像是在天堂」。

但光鮮背後,其實還存在著「另一個中國」。食品安全、空氣汙染,這些不僅中國人關心,全世界都在關注。對於習慣了歐風美雨、PM2.5常年個位數的人來說,中國的食品、環境問題還需要改進,因此難免會有一些議論之辭。對此,應該怎樣向外國人解釋這一看似矛盾的存在,幫助他們讀懂中國,這是如今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但在我看來,這其實並不重要。

事實上,這些矛盾幾乎貫穿了每一個發達國家的發展史,倫敦的煙霧事件、洛杉磯的光化學汙染,與今天發生在北京、華北的霧霾,除了時空上的差異,並沒有本質性的區別。與其花精力、費口舌對外做解釋,讓他們放心來中國,不如認真思考如何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並採取切實的治理措施。

中國人好面子,總喜歡將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但套用句老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的方面,比如「新四大發明」,不需要你多做介紹,人家已經讚不絕口。一句話,讀懂中國,首先應該是中國人做對自己的事情。


點評:這篇作文,在關鍵詞的選擇上,匠心獨運。作者選了正(支付寶、高鐵)反(食品安全、空氣汙染)兩方面四個詞,呈現出中國在飛速發展中呈現出的好與壞的兩面。但是現象的羅列佔了大半篇幅(四段),真正的解讀,輕描淡寫,明顯頭重腳輕。且說理的兩段,先以「汙染是發達國家必經之路」為由來說「解釋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關鍵是如何治理,顯然值得商榷。最後一段則提議好得不用誇,做好「對的事」。那麼,「對的事」是什麼?沒有「讀懂」。(滿分60分。47分)

4、未來無法預測,人生依然需要理想(上海卷)

寫作者:李勤餘

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

然而是否放棄對生活的預測,究竟意味著什麼?不能理解這個命題的內涵,作出任何判斷都是輕率的。

先講個段子。出卷老師問大家:你們能預測高考題目嗎?當然不能。不僅如此,沒有人能預測明天的交通狀況、股市走向,國際局勢。打開微信微博,又有幾條娛樂八卦消息,能被吃瓜群眾們預測?就連大家愛看的美劇,也永遠對下一集的內容遮遮掩掩。

世界荒謬,想要掌控生活,無疑是徒勞的。如此看來,對預測生活不以為然者已然大獲全勝。面對慘澹的人生,留給我們的選擇似乎只有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寫到這兒,似乎任何一種選擇都無法讓我們滿意,能否預測未來的生活成了一種悖論。其實,這裡頭的奧妙,薩特和加繆們早就說透了。儘管人生荒誕,個體仍可自由行動。未來無法預測,人生依然需要理想。

道理一點也不複雜。舉個廣大考生熟記於心的例子吧。太史公為李陵挺身而出之前,可曾預測到自己會遭遇宮刑?生活充滿變數,大抵如此。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部《史記》,讓他的人生重新有了意義。

悟出這個道理,也就可以和生活扳一扳手腕。

多災多難的塞萬提斯、實驗六千多次的愛迪生、擁有鋼鐵意志的奧斯特洛夫斯基、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這些不是即插即用的作文材料,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故事。未來的生活能否被預測,從來不是他們的人生選項。沒有糾結在這個問題裡,才使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印記。

今天,無數學子湧入考場。沒錯,就像段子裡說的,沒人能預測到題目。但誰又能說,他們的奮鬥沒有意義呢?40年前,南京東路新華書店裡的買書者,人民公園長凳上的複習應考者,讓我們懂得人生應該怎樣度過。對於個體,高考是一代代人的青春回憶。最終是否闖過獨木橋,成功與否沒有人能預測,但這段經歷將被銘刻在年輕人們的心底。歸根結底,生活的意義需要自己來填充。

有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人不以為然,但只要堅守理想,積極進取,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點評:這篇作文,作者應該是帶著輕鬆吐槽的心態寫就的,思維活躍,行文灑脫。但也正因為如此,扣題不緊,作者在第二段準備探究的「命題內涵」,並沒有隨之展開,反而開始講段子,東拉西扯,比較瑣碎。其實,全文要論證的是:生活無法預測——(不以為然者勝),但奮鬥仍有意義。所舉司馬遷、愛迪生、張海迪等例子,明顯是在調侃。殊不知,現在很多學校,已禁止上述人物出場了。(滿分70分,44分)

5、爺爺的進城夢(天津卷)

寫作者:西坡

爺爺一輩子有兩次遺憾。

第一次是當了十年兵之後,趕上一次大裁軍,又回到了農村,做回了農民。

第二次是回鄉之後遇到招工,爺爺被選中了,因為他有一技之長,以前在部隊裡開汽車。可是命運捉弄,體檢時爺爺被查出肺結核,沒走成。

就這樣,爺爺留在了農村。他老到開始翻來覆去說車軲轆話的時候,不知多少次跟我說過這兩大遺憾。記得爺爺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命。

從爺爺的口氣裡,我感受到城市意味著清閒的工作,富足的生活。日後我漸漸明白,爺爺對城市的嚮往不會局限於物質層面,他和現在的北漂應該有共同語言,那就是不希望人生過早望到頭。

進城,不光是爺爺一個人的夢想。每一個農村人都有一個進城夢,如果他/她沒有,也會希望孩子有。我小時候,村裡誰家有親戚在城裡,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就像桃源中人不知魏晉之別,農村人也不知道北京、上海、濟南有何不同。

大家只知道,城市是農村的反義詞,凡是農村缺乏的都應該能在城市裡尋到。從小憊懶的我,每逢幹農活都推三阻四。每到這時長輩都會說,好好學習吧,以後就不用受這個苦了。農村生活的主旨就是吃苦,想要不吃苦就得跳出「農門」。

爺爺也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不是因為懶,而是肺結核搞垮了身體。自我記事起,爺爺就沒有做過重活。雖然如此,爺爺的權威是無人質疑的。從部隊回鄉後,爺爺做了幾十年村支書。但是跟現在那些威風八面的村官不同,爺爺這個「官」只詮釋了「兩袖清風」是什麼意思,以致奶奶常說他當官當的不值。後來村裡有位老人跟我說,你爺爺這樣的清官太少了,讓我明白正直也是一種功勳。

後來上大學、工作,我算是圓了爺爺的進城夢。可惜的是,我大學還沒畢業,爺爺就打輸了跟病魔的戰鬥,無緣目睹真正的城市生活,這或許是命運留給他的第三次遺憾。

我也曾不能免俗地設想,假如爺爺當年進了城,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思考的結果是,一個人無法逆轉命運,但不管在哪裡,他都有能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人。

爺爺沒留下什麼物件或者榮耀,但我抬頭望向家鄉,總能看到一個老人在村頭漫步,腰挺的筆直。


點評:作文談及家人,往往有真實的體驗,真切的情感。這篇作文,就勝在「真」字。爺爺兩次進城夢碎,引發了我對城鄉生活差異的思考,最終認識到爺爺「不管在哪裡,他都有能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人」。有情有理。只是題目要求「重讀長輩這部書」,「重讀」意味著以前讀過,而今十八歲,再讀,讀出了不同的、更深的意蘊。在這一點上,有所欠缺。(滿分60分,50分)

6、說紐帶(北京卷)

寫作者:西蒙

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如今可謂人所共知,但人類掌握這個道理,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小到人際間的往來,大到文明間的交融,紐帶關係始終是無法割裂的,它也在歷史的演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國家還沒有產生的時候,他認為人類的網絡已經開始編織,其渠道便是語言。遠古先民通過交談、信息和物品的交換,實現了群體間最古老的交往與互相影響,美國歷史學家麥克尼爾稱其為「第一個世界性的網絡」。人類從走出非洲開始,儘管在徵服新的土地的過程中喪失了對古老起源的記憶,但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一定區域內的密切往來,讓我們的祖先懂得了合作的必要性,也意識到了合作中競爭乃至衝突對自身帶來的影響。

數千年以來,文明間的融合讓各自「一榮俱榮」。「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羅馬帝國將地中海包攬為「內湖」的時候,歐洲文明開始了第一次交融,同時也孕育出內在的多元性。當大漢使者張騫第一次踏上西域的土地時,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也開始超越中原,在中亞、西亞乃至更開闊的世界舞臺上發揮影響力。即使如東晉十六國、蒙元時期,客觀上也起到了通聯諸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作用。更不必說,鄭和的大明船隊駛向浩瀚無際的大海,將中華的威名和富裕播撒到了南洋、印度洋,文明的紐帶藉助和平的商貿活動愈發緊密。

然而,思考歷史,不只是為了記錄過往,更在於反思當下與想像未來。不言而喻,人類文明的確在不斷進步,其依賴的便是這張不斷擴充而又不斷更新的大網,它將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文明與文明連接起來。但在有的時候,只有歷經教訓,人們才知道若利用不好紐帶關係,也會造成歷史的創傷。正如在哥倫布踏上新大陸第一片土地時,他沒意識到眼前陌生的土著與他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經歷血與火的殺戮後,人們才更嚮往和平,深知聯手合作的收益勝過零和式火併。

紐帶關聯的雙方,只有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才更穩固,這符合當代經濟學的邏輯。但並不是所有的關聯都要服膺於資本,更具人道情懷的關聯往往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論是拯救非洲疫病患者和饑荒罹難,還是在印度洋海嘯、海底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戕害裡救援傷者,聯合國維和部隊都在第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對於國內的經濟落後地區,也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展開定點支援與精準扶貧。這樣的紐帶關係是血濃於水的情誼,強者幫助暫時的弱者,符合的是人道的邏輯,折射的是紐帶關聯中人性的光輝。

進而言之,歷史的進程從來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論西方學者愛講的「世界是平的」還是「歷史終結論」能否繼續維繫,從長遠來看,全球化的趨勢與合作一體化的浪潮不可逆轉。而關聯緊密後,風險的傳播也會更快、影響更大,這就需要人們在合作共享的同時,共同擔起責任和義務,協力地域可能存在的挑戰與風險,盡力維繫和睦的紐帶關係,這才是紐帶關聯造福人類的關鍵所系。


點評:題目是「說紐帶」,但作者行文中對「紐帶」的二字,明顯重視不夠,在很多篇幅,論合作,論網絡,論融合……這與「紐帶」在詞義上有關聯,但不等同。作者展示出了比較豐厚的歷史文化知識,在二三兩段花大量篇幅介紹了相關歷史,有背書之感。後半段對人性紐帶的論述漸入佳境,可惜已煞尾。另外,論述稍嫌空泛,像歷史小論文。(滿分60分,40分)

7、沒有了字還讀什麼書(浙江卷)

寫作者:王鐘的

讀書,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容否認的大事。

首先要有空間。最好是在專門的書房,書房不求大,但求有一張寬敞的書桌,一排頂到天花板的書架。然而,苦於房價居高等顯而易見的理由,當今中國家庭少有專門的書房,哪怕中產者有多餘的房間,也寧可裝修成影音室。

其次要有儀式感。上香叩拜沐浴更衣,自是延續至今的風俗。「葛優躺」在沙發上亂翻書,在很多人眼裡是不算讀書的。子曰,敬神如神在,每一個書生都要想像背後有一把先生的鞭子伺候,不正襟危坐、挺直腰杆,就是辱沒先人。

再次要有選擇。高考前翻幾本武俠玄幻小說,會被視為不務正業;大學圖書館裡不攤開幾本「考研」「公考」習題,就好像對不住同學們拼搏未來的肅穆。選擇書還要看場合,在咖啡館裡撩妹,擺本米蘭·昆德拉或是村上春樹已經過時了,最好請出奈保爾和帕慕克加持。

對書的崇拜浸淫許久,以至於書成了一種象徵物。所謂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無非是人們書崇拜的全方位表達。世上哪有那麼多書可讀?人生豈能只憑讀書度日?

因為讀書茲事體大,所以生發出各類想像。書不僅用於傳播知識和信息,還有教化人心的絕妙功效。除了一介武夫秦始皇,歷朝皇帝老兒多愛書,有了書才有了統治,有了對異端理直氣壯的驅逐法條。在這裡,書染上了濃厚的比喻色彩。要我說,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所思所想,都要端著本厚厚的字典查一查、翻一翻,考證個源源本本,這人生過得未免也太無趣些了!

書崇拜究竟引領文明進步,還是一條封閉、醜惡的裹腳布,是一個不得不考量的問題。書固然可以是文化的載體,也可能是文明的絆腳石。就在天朝上國的冬烘先生們還糾結於古今之辯時,歐美人輕而易舉地用堅船利炮撞開了腐朽的關門。百無一用是書生,恰恰是對書本最大的諷刺。遇事第一反應就是書上怎麼說的,也許討個聰明,也可能一頭碰壁。還是偉人說得好,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

目不識丁,難免被譏誚為粗俗;凡事只會翻書,則被責罵為書呆子。過度的書崇拜給文明留下了一道傷疤,那就是缺乏開天闢地的蠻性。太多的古人云、賢者說,不過是文明的累贅和堆積。很多人一輩子看了許多書卻寫不出一本書,就因為自我表達和創造的失語。把一切文明都歸結於書,是武斷和淺陋的。除了靜態的閱讀,人還有荷爾蒙,有路邊的野花,有天上划過的流星,這些未必不比象形文字和羅馬字母更美好。

生而為人,要讀的書雖然不少,卻也沒有那麼多。除了基本的倫理綱常、法條政令,把自己專業的書吃透,已經很不容易。尤其要警惕的是,把一切行為準則都比喻為「讀書」的三觀。很多問題不是由「書」來解決的,書也終究自我證實,一次又一次無力地從人與世事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端起來讀書,固然可愛;拋開書遊戲,也不見得可恨與無知。


點評:這篇作文,相信會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因為在眾多讚美「三書」文章中,作者反彈琵琶,呼籲要警惕「把一切行為準則都比喻為『讀書』的三觀」,對書的價值,讀書的作用,給出了批判性的解說,語言輕快幽默。就考場作文而言,開篇首先其次再次三段略顯拖沓。作者對「書」的理解,更側重於文字之書,三書「有字」、「無字」、「心靈」之具體所指,還需點一點,如「路邊的野花,天上划過的流星」,就是「無字之書」,而此書,更值得大書。(滿分60分,55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刷屏的高考滿分作文,為啥被刪了
    浙江大學一位教育學博士向澎湃新聞表示。該教育學博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她認為這篇作文的作者的積累不少,但文章有些堆砌。「第一眼看上去,挺像傳播學領域偏哲學路線的論文。」堆砌的話語能對位,這大概率是最後作文獲得滿分的原因。但是如果堆砌痕跡太重超出了閱卷人可欣賞的範疇,估計是會打低分的。尤其官方提倡不要模仿這種風格,也代表了評審系統的意見。「潛臺詞是這次就算了,請不要盲目跟風效仿。」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和「陳建新輔導書裡的作文相近」
    8月10日下午,湖北武漢市退休媒體人李未熟告訴澎湃新聞,他8日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省寫作學會副會長陳建新既擔任作文閱卷組長,又編寫出版高考作文輔導書、進行高考作文指導講座等,「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9日下午,我接到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的電話,表示收到我的舉報材料,已著手調查」。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老到晦澀」?西安名師點評:高考時慎用
    有專家稱「應該鼓勵」,有的稱「辭不配位」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微博評論稱,「高考作文考什麼?我想無非就是主題,圍繞主題的展開的邏輯演繹,遣詞造句能力等等。這篇滿分作文,在這三方面是夠格的,無論是主題,邏輯和文字表達。」朱學東稱,「不是說每個人都要這樣學,但是,出現了,罕見,更應該鼓勵。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把閱卷老師唬住就能得滿分?
    ,得到了浙江省2020年高考的作文滿分! 該篇高考作文引發熱議,「某乎」上甚至有人認為,這篇作文得滿分是語文教育之恥;也有人嘲諷,看來,只要把閱卷老師唬住就可以得滿分。 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微博評論稱,「高考作文考什麼?我想無非就是主題,圍繞主題的展開的邏輯演繹,遣詞造句能力等等。這篇滿分作文,在這三方面是夠格的,無論是主題,邏輯和文字表達。」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8月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的《教學月刊》社的同名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在這篇文章之前,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建新披露了評分經過,並作了點評。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給打幾分?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給打幾分? 日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網上引發熱議。姑且不提文中提到的卡爾維諾、維根斯坦、麥金太爾等人名,以及所使用的振翮、一覘等生詞,單是篇首第一句話「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已經讓很多讀者望之卻步。文章是好是壞,網上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議論者有之,試寫者有之。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刷屏!網友分歧很大
    近日,浙江省2020年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輿論熱議。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但大量網友質疑文章「矯揉造作」,也有北京大學教授、普林斯頓的博士等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批評。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刷屏!網友分歧很大
    要說炫技,肯定有;晦澀難懂,的確;矯揉造作,也許;但夠不夠得滿分?按照高考作文的要求、閱卷標準和其他高考作文的橫向比較,大概是可以的。 當然,承認這是一篇現行標準下可以得滿分的作文,並不代表認同這是一篇成熟的好文章,讓準備高考的學生甚至所有人都來學習。
  • 高考滿分作文,「晦澀」一下又如何
    據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這篇滿分作文,隨即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與爭議。有人說好,有人說配不上滿分作文且「辭不配位」,還有人擔心給這種作文滿分,可能會誘導學生模仿,用晦澀和生僻字「裝高深」「博高分」。公布滿分作文,以及閱卷老師對作文的點評,可以讓學校老師、學生和公眾更了解作文評卷標準。這也是多年來各省教育考試部門一直堅持的做法。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出爐,馬伯庸等名家鋒利點評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在前述文章中,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對該滿分作文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閱卷老師:作文想得高分,離不開大量閱讀
    近日,浙江教學月刊公布了浙江高考語文第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對該滿分作文點評: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高考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你會發現,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風波始末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次事件始末。8月2日 「教學月刊」發表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了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和閱卷組長出版的「輔導書裡的作文相近」?
    8月10日下午,湖北武漢市退休媒體人李未熟告訴澎湃新聞,他8日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省寫作學會副會長陳建新既擔任作文閱卷組長,又編寫出版高考作文輔導書、進行高考作文指導講座等,「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9日下午,我接到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的電話,表示收到我的舉報材料,已著手調查」。
  • 半島時評:高考滿分作文容不得貓膩
    一篇高考作文應該打多少分,的確是閱卷組的權力。但是,閱卷組組長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輔導員」,一邊教人寫高考作文,一邊給高考作文打分。高考牽涉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容不下一絲貓膩,公眾都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的爭議持續發酵。
  • 刷屏的高考滿分作文,為啥被刪了
    8月4日,《教學月刊》雜誌社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刪除前述微信文章,是因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進行中,現在發布可能不是很合適。招生工作結束後,是否會繼續更新高考滿分作文系列?該工作人員表示,還不確定。「如果我18歲,大概會覺得這是一篇驚世之作。但在經歷多了一點之後,再回頭看這個作文,會覺得有點八股。」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寫得真好,作者本事真大
    2020屆高考今年得到了很大的關注,從開考開始到現在一直話題不斷。特別熱的有,江蘇文科狀元上不了清華、北大等很多285高校,湖南農村女孩考上北大選擇考古專業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眼下最熱的就是浙江的滿分作文被說成是炫技和裝模作樣以及不配得到滿分。我不知道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是什麼,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已經對爭議給出答覆:「這篇文章的評卷程序沒有任何問題。」
  • 全國11道高考作文題怎樣寫?《帥作文》約全國名師來點評
    《帥作文》周報編輯部特邀全國各地名師點評高考作文,看看哪道題最難?哪道題容易下手?全國Ⅰ卷名師點評: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可謂:平順收官,平穩奠基。命題者緊扣這一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的生活而羅列材料。學生應該是有話可說的,但要出彩是有難度的。二是引導學生關注經典文學作品。命題者實際上是想走向新高考,走近新教材。三是引導學生關注讀寫結合,讓學生明白會閱讀才會寫作文的道理。此次作文材料中墨子之言,考生務必掌握幾個關鍵詞,如「視」作「對待」說,「若」作「象」解,「其」作「自己」理解;還要明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踐行墨子「兼愛」的思想。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一評時僅得39分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8月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的《教學月刊》社的同名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在這篇文章之前,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建新披露了評分經過,並作了點評。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回顧「會對所舉報的情況進行了解」
    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了浙江省今年的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且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對該滿分作文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但該篇文章一經發布就在網上引起熱議。
  • 高考滿分作文作弊?奮戰高考的普通孩子太難了
    但是這個風波遲遲未平息,反而引出更大的波瀾——高考滿分作文遭實名舉報強行找滿分,參與了《教學月刊》雜誌公眾號的策劃,發表滿分作文並點評,可能存在師生關係,去年的滿分作文與今年的滿分作文非常相似,每年都會主編高考滿分作文輔導書,以此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