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家長有想法給孩子安排一個新的學習項目或者興趣活動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家裡的另一半會有反對建議說「孩子已經很忙了,要不先放一放」?
這是一個揪心的話題。從表面意思來看,如果過度控制孩子的時間就像壓榨和欺負孩子似的,哪個父母心裡都是心疼孩子的,自然不能這麼做;但是一味的揣測「孩子已經忙的不行了」,就不再新增任何有利於孩子進步的內容,我們又會覺得不甘心。我想這是每個家庭都曾經糾結過的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客觀的思考,您的孩子到底是哪種忙?
確實有些非常要強的父母,希望自己沒有實現過的輝煌與成就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亦或者害怕因為自己少安排了一項,就錯過了孩子的天賦發掘期。
這樣的父母會報很多科目的學習或者興趣班,甚至提前把小學的學業趕超課程進度完成了。在這樣的教育理念和經紀人一般的安排之下,我想孩子可能是真的忙。
俗話說,千人千面,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沒有辦法一概而論什麼教育方法是正確的,什麼教育手段是錯誤的,這一切都要看孩子是否適應。
如果在這樣的安排之下,你的孩子非常能夠接受、同時是快樂且滿足的、甚至能體會到成就感,那我要恭喜您,您真的太幸運了,遇到了一個如此配合的孩子。
那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額外增加新的學習環節,是可以與孩子溝通嘗試改變的。但是往往不是每一組家庭都能遇到「文曲星下凡「的配合寶寶,我們也看到過很多孩子在父母天南海北的報班兒路上,變得越來越叛逆。當孩子感受不到快樂和自我掌控感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叛逆。所以,叛逆不是天生的,是外界催化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我想父母該想的確實不是要不要再多安排點好的科目進入孩子原有生活的問題,而是如何停止繼續透支孩子的學習熱情、拔苗助長式的培養方式。
一旦父母不去做這方面的覺醒和改變,現在面臨的是要不要多加一科學習的問題,很快即將面臨的就是怎麼逼迫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怎麼治理孩子不及格的問題?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對於有這類教育心態的家長,我建議多看一些有關孩子不同階段發展特點的教育類書籍。每個時期孩子都有他的發展不同之處,懂得抓大放小才能做合理的安排。
舉個例子,在發展心理學的教材中表示,3歲到6-7歲之間也就是學前期這個階段,是孩子熟練掌握口頭語言的關鍵期,而言語能力又被看作是兒童智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那麼在這個時期,給孩子做的安排重點應是圍繞著語言開發。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安排也不多,但是又好似確實沒有時間。
比如每天晚上除了吃飯、有限的玩耍,其餘全部的時間都已經用來寫作業了,寫完作業已經九點整,洗洗漱漱又折騰到十點了,仿佛時間已經被擠的水洩不通,再安排每晚20-30分鐘的MyEnglish學習都已是負累。
我非常理解有這種情況的家庭,但是這說明寫作業時間太久是一個值得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果孩子才二三年級就已經作業寫到九十點,那初中以後難不成要通宵嗎?這種情況下,不是加進哪種科目是值得的問題,而是需要找到孩子寫作業慢背後的原因。
是作業真的多到必須這麼多的時間做完嗎?還是孩子寫作業的方式方法有問題?孩子寫作業的狀態是專注的嗎?等等。當家長找到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使得孩子的作業高效完成了,那麼釋放出來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第三種情況,就是「孩子忙「並不是確鑿的實際情況,只是家長嫌麻煩、怕改變,給自己找了一種自我開脫的方式。我相信有這種情況的家長也不在少數。
我曾採訪過一個家長,家住深圳福田,給孩子報了蛇口的鋼琴班,上課一個小時,來回各一個小時,這一節鋼琴課的時間成本實際上是三個小時的。
我深深理解和同情家長們孜孜不倦的付出,也正是如此,當我們做一個該不該、要不要給孩子添加一項新的學習或者興趣內容的決策時,才應當有個正確的思考邏輯。
接下來我從心態、意識和選擇這三方面跟大家來探討。
| NO 1 |
•••心態上•••
我們到底應該把這個項目看成是一項可以嵌入孩子正常生活裡的自然而然地一項新習慣而已,還是要把這件事兒如臨大敵一般看成是一個重要任務?
家長的想法決定性的影響著孩子對待這件事的心態。我們都曾聽過一個教育界名言:
當你想毀掉孩子做一件事的熱情,就請你把這件事當成任務強壓給孩子。
就拿考慮要不要給孩子開展起MyEnglish這件事來說,我們一直說MyEnglish是非母語環境第二語言習得的最佳方法,那母語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都是在還不懂得拼音、書寫、語法的情況下,就已經身在母語的自然環境之中,我們周圍的人正常的使用母語,做各種場景的交流,並沒有因為身邊有個小baby就全部都變成簡單的語言。
比如我們的父母也只是偶爾對著我們講話的時候才會說「吃飯飯、洗手手」這種語言,絕大多數時間裡他們都是該講什麼講什麼的。而每一個小朋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一開始聽不懂、說不出,到能聽懂一部分模仿出一個字開始,最後到了能夠正常說出這門語言。
所以,在非母語環境下,模仿母語習得過程的關鍵是短時、高頻、大量的反覆輸入和輸出。所以這才有了每天30分鐘,長期連續堅持的教學設計。
我們小的時候沒有覺得聽父母講話就是在學習,也沒有感覺父母在講話就是教學時間,一切就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然後再作用於我們的語言發展結果的。
今天我們嫁接MyEnglish課程進入孩子的生活習慣裡,就是嫁接一種自然而然地環境而已,我們沒有要求今天背會幾個單詞、默記哪個句子,所以父母也大可不必,以任務的心態去安排這件事兒。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
「媽媽小的時候就是什麼都不懂,然後聽著聽著大人說的話就能說大人說的話了,所以媽媽想和你做個實驗,看看用一樣的方法,是不是也能讓你不費一點力氣,就能夠比媽媽多掌握一門語言。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拿30分鐘時間去跟唱跟讀,然後跟著猜意思,這個過程中媽媽和你一起來做這個實驗,好不好?」
在這裡我拿這個舉例來拋磚引玉,總之,請家長放輕鬆,以遊戲的心態參與孩子的學習。
| NO 2 |
•••意識上•••
當然能有上述心態的前提,是首先有對孩子該領域的教育知識有一定的認知。
我們仍然拿要不要給孩子開展MyEnglish這個內容來舉例。
有一本書,書名叫《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這本書裡講到,入門時期的海量資源是低齡兒童學習英語的黃金優勢。這裡指的低齡是學齡前到小學三年級。
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中文思維仍然不強勢,不會出現「中文拐杖」的現象,能夠直接在大腦裡建立英語思維、英語的程序化記憶,是最容易形成雙語者的時期。
如果您的孩子正好處於這個黃金時期,那麼學英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就是必然的,既然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我想是不能拖一拖、等一等的,因為我們搶佔的就是這個時間優勢。所以要不要推遲一個項目安排,要取決於這個項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比如語言學習,MyEnglish這種學習形式本身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就是儲備長遠能力的,所以反倒重要性靠前。在這裡,我順帶贈送大家一些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專業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參考自己孩子的安排。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
3-5歲是最佳啟蒙時間;
6歲左右是掃盲階段(比如在這個時期掌握自然拼讀的原理,可以幫助孩子把聽力詞彙量轉化為閱讀詞彙量);
7-9歲為全面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下孩子應該增加實體班、開始學習讀寫了;
10-12歲時孩子的語言提升階段,可以幫助孩子更加高效的學習,也為日後考雅思託福等需求埋下伏筆。
當然,大量精準級別的閱讀是貫穿始終的。
| NO 3 |
•••選擇上•••
什麼類型的教育才是最適合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長必須思考的一點。
拿英語安排來說,孩子白天上課學英語,回到家又被送去英語課堂,仿佛換了個地方繼續上學一樣,更何況家長還要搭上時間全程作陪,在選擇多樣化的今天確實沒必要了。
以MyEnglish為例,我們碎片化時間就可以學習了,高鐵上、機場裡,還是接孩子放學回家路上。一共半小時的教學安排,碎片時間已完成,實際上並不影響孩子的其他重要安排。
所以如果家長真的覺得孩子的時間不多,與其上來就考慮圍繞要或者不要開展的非黑即白式的選擇題,不如去琢磨一下,什麼形式的教育能夠化解這個時間上的尷尬,同時又收益到了這個安排帶給我們的意義。
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孩子已經夠忙了,英語學習的安排可以放一放嗎」?
具體到英語這個項目上,再結合我國現有學校裡英語教育的應試性特點,我的回答是「我不建議家長放一放」。哪怕孩子沒有大塊的時間,有了這個意識和內容走進生活裡,就意味著哪怕是碎片時間都可以得到有意義的安排了。
但是只要沒有開始,就意味著有可能從一開始你想像中的1個月,拖延到後來的1-2年,甚至這件事兒就成為過眼雲煙拋擲腦後了。
就算我們大人自己,不也常常因為拖延而停滯不前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易行難。當然在安排的過程中,我希望我們一起見招拆招、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幫助孩子獲得既開心又有收穫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