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論壇丨巴貝多「辭退」英女王 大英國協會散嗎?

2020-12-12 新民晚報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總督日前宣布,這個大英國協國家打算不再承認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將轉為共和制。而在巴貝多之前,澳大利亞人曾提議將女王生日從節假日表中取消,紐西蘭曾動過換國旗、取消英國殖民地標識的念頭……

大英國協的凝聚力正在日漸衰弱嗎?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推進,大英國協未來會解體嗎?關於這些問題,本期論壇請來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朱聯璧為您解答。

1 轉為共和制≠退出大英國協

問:「辭退」英女王,轉為共和制,巴貝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這意味著什麼?

答:巴貝多總督宣布這個決定並非心血來潮。從20世紀末開始,巴貝多國內已經開始討論改變國家政體的問題,並在過去二十餘年的時間裡不斷弱化和英國的聯繫,向類似歐盟的加勒比共同體靠攏。1998年,巴貝多憲政覆審委員會提議將國家的政體從立憲君主制改為共和制。2003年,巴貝多將終審法院從位於英國倫敦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轉移到位於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的加勒比法院,在司法上進一步脫離英國。

2018年,巴貝多工黨領袖莫特利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出任該國首任女總理。她不久前指出,應以巴貝多獨立55周年作為契機,不再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作為國家元首,徹底告別巴貝多被殖民的過去。

但這樣做並不會使巴貝多直接失去大英國協成員國的身份。這裡涉及到大英國協成員國的政體多樣性的問題。在目前的54個大英國協成員國中,有33個採用共和政體,超過一半,餘下的21個國家採用君主制,其中5個國家奉本國的君主為君主,16個國家被稱為「大英國協領地」,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君主,並稱之為本國君主,如「巴貝多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大英國協領地一旦改為共和制,就會失去這一地位,但並不影響該國的大英國協成員國身份。

目前的16個大英國協領地包括英國的聯合王國(含十餘處海外領地),3個舊大英國協國家(即以白人移居者後代為人口主體的前自治領,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以及12個位於加勒比和大洋洲的島嶼的英語國家。曾有三個加勒比地區使用英語的前英國殖民地,即蓋亞那、千里達及托巴哥與多米尼克,分別在1970年、1976年、1978年轉為共和制,如今依然是大英國協成員國。因此,巴貝多的改制並非首例。

而且,早在1973年,加勒比地區的4個前英國殖民地共同建立了新的區域性組織「加勒比共同體」。共同體的4個創始國中,蓋亞那在加入之時已是共和國。隨後,千里達及托巴哥改制為共和國。此次巴貝多轉制,是步前兩個國家的後塵。此舉也被認為有可能帶動第四個創始國牙買加改制為共和國。這一共同體目前正式的成員國數量為15個,包含所有在這一區域的12個大英國協國家(含9個大英國協領地,3個共和國),另包括一個英國的海外領地。該機構5個準成員國則均為英國的海外領地,也就是並未完全獲得主權,依然由英國負責防務和外交的地區。

因此,巴貝多選擇轉向共和制,可以看成是政治上進一步解除和英國的聯繫,強化該國作為獨立國家的身份,為全面參與加勒比的區域聯盟活動提供更強的認同基礎。英國和大英國協均無法幹涉巴貝多的這一決定,因為巴貝多早已是主權國家。即便巴貝多在建立共和國之後要求退出大英國協,根據該機構自主退出的原則,同樣沒有國家和機構可以幹涉。

2 澳大利亞為轉制爭論不休

問:巴貝多已經決定放棄領地地位,那為什麼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還在糾結是不是要改制?

答:雖然在巴貝多發展起來的蔗糖種植園對英帝國的貿易一度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為英國本土送去了蔗糖、朗姆酒和菸草等成癮品,為殖民者創造了大量財富。但這個人口不足30萬,面積略大於三分之一個崇明島的小國的國際影響力並不大。

圖說:巴貝多風光 東方IC

相比之下,同樣出現了要求改為共和國呼聲的澳大利亞更受關注。澳大利亞是由大量白人移民後代建立的國家,屬於舊大英國協的白人自治領(區別於以前殖民地為主構成的新大英國協),也是「五眼聯盟」的成員國之一,被認為對英帝國和英國君主有較強的認同感。在巴貝多宣布將改制後,有澳大利亞媒體刊載支持共和主義的學者文章,再次提出共和制才是澳大利亞未來最好的選擇。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澳大利亞的工黨政府就開始推進國家改制,希望能在2001年,也就是澳大利亞聯邦成立100周年之際將澳大利亞轉為共和國。為此,該國在1999年11月6日舉行全民公投。公投之前的民調顯示支持共和制的澳大利亞民眾佔據多數。但從公投結果來看,只有45%的投票者支持共和,55%的投票者反對共和。

有分析認為,此次失敗在於公投的問題設置了一種過於具體的政體,引發共和派內部的矛盾,並不能表明澳大利亞民眾更傾向於君主制,因此共和主義的聲浪在澳大利亞國內依然有強大影響力。支持共和的民眾偏向於精英階層和城市居民,認為「外國」的、「世襲」的君主出任國家元首不符合該國民主和多元文化主義的價值觀。選擇共和制可以為國家提供改變目前憲政體制中的問題的契機,重新思考澳大利亞的特性,為目前存在的各類社會問題尋找出路。換言之,更改體制不僅意味著放棄君主,也是澳大利亞新一輪國家建構的契機,可以利用澳大利亞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新政權提供合法性支持,這也與目前積極接納移民的國家定位更一致。

但支持君主制的民眾認為,澳大利亞的君主並非「外國人」,是澳大利亞人的女王,有團結國民的象徵意義,同樣也服務於民族主義和國家建構的目標。該國總督是由澳大利亞人出任的,是君主在當地的實際代表,同樣也是本國人。共和派為改制所賦予的各種能力,其實針對的是國家現有的社會問題,與採納共和制還是君主制的關係不大。再者,立憲君主制和民主政體之間並不存在衝突,英國就是最好的證明。

澳大利亞出現的爭論,充分體現出以巴貝多為代表的國家轉制的動機,也展現了這種做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力。共和制意味著激勵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國家的歸屬感。君主無論在前殖民地還是在前自治領,更多扮演著團結民眾的象徵性角色,目前已不能影響各大英國協領地的內政和外交。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實際差別在於究竟是團結在國家周圍,還是團結在女王周圍。前者能與當地被殖民的過去有更好的切割,也由此受到了曾經遭受英國殖民者壓迫的地區的民眾的認可。對由大量白人的後代建立的國家來說,作為家族和國家的歷史,和英國殖民者之間的聯繫大於衝突。歷史和血緣的紐帶或許是他們不願意完全放棄君主的部分原因。

3 離心力與向心力微妙平衡

問:大英國協的吸引力,英國的號召力正在下降了嗎?大英國協的未來會怎樣?

答:大英國協自身的特性,註定了它可能產生的影響力在未來很難逐步增強。大英國協作為一戰後就出現早期形態,並在二戰後為應對大量前殖民地獨立而不斷改革,以確保對成員國吸引力的跨國組織,確實有其值得引以為傲的部分。一是在於影響力。目前擁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佔據地球五分之一陸地面積的大英國協是規模僅次於聯合國的國際組織。二是在於靈活性。儘管相對寬鬆的進出機制對成員國的約束力不強,但戰後的不斷調整賦予大英國協的靈活性,使得曾經退出的成員國也有不少重返大英國協。

不過,大英國協的弱點也非常顯著。其一在於多數成員國之間的聯繫與英帝國殖民的過去無法徹底切割。儘管今天的大英國協成員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大英國協首腦仍是英國君主。機構首腦之位並非世襲,但根據已有協定,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後,繼任大英國協首腦的將是英國王儲查爾斯,也就事實上允許英國君主世襲這一職位,折射出了曾經的英帝國相對於殖民地更高的地位。再者,絕大多數大英國協國家都有過被英國殖民的經歷,這一共同體形成的基礎正是目前廣受抨擊的殖民行為。

其二在於大英國協內部的聯繫更多的是文化和觀念層面的,而非經濟層面和關乎權益的。大英國協目前以召開領導人大會和運動會為凝聚成員國的主要途徑,但領導人會議商議的問題與其他國際組織沒有顯著區別,如引導文化和環境治理等領域的合作。大英國協運動會雖是各國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但與其他大型國際賽事相比特點並不突出。就經濟層面來說,儘管舊大英國協內部的自由貿易推進程度相對較高,但在英國1973年加入歐共體之後,並未建立單獨的和新大英國協國家之間的貿易協定,而是以歐共體(歐盟)成員國的身份與大英國協國家確定貿易運作關係。英國「脫歐」之後,可能會以自由貿易協議的方式加強和大英國協國家在經濟上的聯繫,但仍需耗費時間談判具體條款,避免和其他大英國協國家和別國的經貿協議或自身利益產生衝突。大英國協內部也不存在類似《申根協議》的促進共同體內部人口自由流動的法律,大英國協成員國公民在非本國的公民權益依據國別有所不同,沒有一致性的規定。

其三在於大英國協國家所在的空間局部集中且整體分散。局部集中意味著在大英國協之內可能存在規模更小或更緊密的國際組織,如加勒比共同體,而後者整體利益相對高於大英國協的利益;同時,也意味著可能會存在基於地緣政治的局部緊張,如南亞次大陸的複雜局勢。整體分散則意味著大英國協內部的交流需要跨越大洲大洋,不如空間上更緊湊的歐盟更容易執行統一的政策。

儘管英國政府在「脫歐」公投之後所意圖建立的「全球歐洲」中包括加強和大英國協國家之間關係的願景,但要實現這個願景,除了需要大量的談判,未來能產生的效用也無法確定。大英國協雖不至於在短期內解體,但在世界各國不斷加強對帝國殖民時代反思的背景下,要加強內部的凝聚力,需要慎重考慮方式和修辭。英國王儲查爾斯的個人經歷和對具體事務的立場,也會導致大英國協首腦這一最重要的象徵符號未來對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的吸引力減弱。

對大英國協而言,離心與向心的力量目前處於微妙的平衡中,但各國內部和國際局勢的變化,可能隨時使其面對的離心力顯著增加。

相關焦點

  • 大英國協包括哪些國家
    大英國協(英語: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大英國協元首為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
  • 被淡忘的大英國協總督們
    大英帝國衰弱的產物加拿大是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而像約翰斯頓這樣的大英國協總督還不少,要了解他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大英國協的歷史。大英國協是大英帝國勢力削弱的產物。20世紀初,殖民地紛紛謀求自治或獨立。為拉住他們,英國在1931年創立大英國協,成員國大部分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他們可組建自己的政府,英國國王則是「大英國協保護者」。經過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大英國協如今擁有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奈及利亞、馬來西亞和南非等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但大英國協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係。
  • 馬爾地夫「退群」 大英國協還有多少影響力?
    10月13日,馬爾地夫外交部發言稱,鑑於長期以來大英國協部長級行動小組及大英國協秘書處給予馬爾地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馬爾地夫政府決定脫離大英國協。馬爾地夫風光  這是繼2013年10月甘比亞宣布退出大英國協後,又有國家宣布退出。據最新消息,在得知馬爾地夫宣布脫離大英國協後,蘇格蘭考慮進行第二次公投。在今天,大英國協的存在感真的越來越低了嗎?  大英國協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
  • 大英國協島國鬧獨立卻怪中國?這怎麼賴上我們的?果然是美國在搗鬼
    今年是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獨立50年的日子,在此背景下,巴貝多想徹底退出「大英國協」,成為一個共和制國家,完成民族獨立。對此,英國議會的一名高級政客卻張口就來,把這事怪到中國頭上,污衊稱巴貝多脫離大英國協主要是受到了中國的「施壓」。誰給的權利?
  • 莫迪參加大英國協峰會待遇有別他國,印度接棒英國主導大英國協?
    在英國女王宣布將把大英國協元首的頭銜讓給自己的兒子之際,英國還準備把對大英國協的領導權讓渡給印度?4月19日,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援引英國智庫發布的報告稱,在英國正與歐盟展開脫歐談判之際,印度等國或許能夠發揮領導作用,幫助大英國協改革。
  • 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為何不脫離大英國協單幹,還要讓女王派總督?
    伊莉莎白女王不僅僅是英國的元首,也是16個大英國協王國的元首,也就是說,除了英國,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家都奉英國女王為自己的國家元首,並且原則上接受女王欽點的代表——總督,為被總督國家的「副王」。
  • 大英國協:帝國背影的變遷(2)
    1958年,運動會開始實行女王接力棒儀式:在運動會開幕前一年,舉辦城市代表在白金漢宮從女王手中接過裝有女王祝福語的「接力棒」,將它傳遍所有大英國協成員國。在運動會開幕式那天,女王將開啟接力棒,宣讀她的講話並宣布運動會開幕。大英國協運動會迄今仍在使用這樣的儀式。
  • 伊莉莎白二世不僅僅是英國的女王,更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守護者
    伊莉莎白二世在位已經有66年之久,人們都覺得身為女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崇,是人人都羨慕的,但是女王也會面臨著很多的煩惱和難題,女王從自己的父親喬治六世繼任王位開始就意識到了自己將來也會是國家的女王所以從很多方面都特別的注意,甚至在細微末節之處都細心的考慮了,包括自己的穿衣風格,
  • 大英國協學習共同體 ( COL )
    那麼,什麼是大英國協學習共同體呢?這恐怕要從大英國協說起了。截至目前,大英國協已由54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大英國協元首為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 因此,大英國協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大英國協的名義元首。大英國協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係。
  • 從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從皇帝到「元首」,看世界霸權的轉世涅槃
    維多利亞女皇一家1876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正式稱「印度女皇」,並於1877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裡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以前只是口耳相傳的大英帝國終於名副其實,成了英國的正式稱號之一,日不落帝國進入了黃昏,自此大英國協又有了新的調整,隨著印度獨立後成為共和國,並選舉自己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大英國協從組織名稱裡刪掉了"不列顛"(British)的字樣和效忠英國王室的規定,演變為大英國協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徵」,英王被擁戴為「大英國協的元首」。
  • 英女王長子查爾斯將接替女王擔任大英國協元首
    中新網4月20日電據外媒報導,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20日同意,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長子查爾斯未來將接替其擔任新一任大英國協元首。英國索爾茲伯裡,查爾斯王子訪問莫西亞團第1營。伊莉莎白二世在10日的會議開幕式上說,希望大英國協能繼續為後世帶來穩定和延續性,並決定「由威爾斯親王(即查爾斯王子)繼承我父親於1949年開啟的重要工作」。本次會議主題為「邁向一個共同的未來」。來自53個大英國協成員的政府首腦或代表當天出席了會議。
  • 大英國協知多少:涵蓋全球三成人口 成員國「進進出出」
    中新網4月20日電 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20日同意,由英女王長子查爾斯擔任新一任大英國協元首。對於大英國協這一國際組織,你了解多少?以下是你可能感興趣的一些數據。
  • 大英國協高等教育模式,你了解多少?
    圖:新東方由於教育體制的相似,除英國之外的其他大英國協國家同樣受到留學生們的歡迎。現任大英國協元首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則身兼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大英國協是國際合作的一種獨特試驗,促進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環境的民族之間的協作。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在處理大英國協事務上英國常扮演主角。成員國在包括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科研、法律、醫藥和農業等領域內進行商討和合作,享受各種貿易協議和資本投資配置帶來的經濟效用。由大英國協開發公司等機構執行的援助計劃是新加入成員國或貧窮成員國發展工業的資本來源。
  • 英媒:香港媒體熱烈慶祝英女王90大壽 港人親英情緒增加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任梅子】英國廣播公司(BBC)4月22日報導稱,21日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90歲的生日,英國以及溫莎城堡舉辦各種活動為女王慶生。而香港多家媒體也加入慶賀女王90大壽的活動。 據報導,香港許多報紙用主要版面報導了女王慶生的消息。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都刊登了王室的照片。《文匯報》的標題是「四代同堂賀女王90大壽」。
  • 大英國協運動會是什麼?
    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大英國協運動會,原名為英帝國運動會(British Empire Games),始辦於1930年,每四年舉行一屆,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間舉行,限大英國協成員國或其附屬國及地區運動員參加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
  • 查爾斯終從老媽手中接過大英國協!有你不可錯過的三大投資機遇!
    圖為查爾斯王子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但對於大英國協,可能許多中國人根本沒聽說過它,提到大英國協,大部分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英、澳、加、新等米字旗國家;澳洲國旗而知道大英國協存在的英國人,對它在21世紀究竟是什麼狀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 大英國協最不發達的成員國,連女王都嫌棄的說:一輩子不想去
    這些國家只有一個元首,那就是現任也是在任時間最長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作為「母儀天下」又「威震四方」的大英國協女王,卻對其中一個成員國非常的失望:索羅門群島。索羅門群島位於南太平洋,900多個島嶼共2.84萬平方公裡,2015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為64.2萬人,人均收入以及發展指數卻在大英國協內排名墊底。
  • 查爾斯王儲接任大英國協元首 92歲的女王要退位了嗎?
    據外媒報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日在出席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時宣布,這是她最後一次參加該會議,她同時希望兒子查爾斯王儲能成為下一任大英國協元首。20日,大英國協各國領導人在溫莎城堡集體決定,批准查爾斯王儲接任下一任大英國協元首。
  • 巴基斯坦至今還留在大英國協,究竟大英國協能給巴基斯坦帶來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巴基斯坦建國後加入了大英國協。1972年,巴基斯坦被印度佔領的領土得不到大英國協的支持,憤然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1999年被開除,隨後又加入,2007年再次被開除,過了段時間又加入。
  • 大英國協53個國家,法共體卻夭折了,原因是什麼?
    大英國協是大英帝國解體後於1926年建立的國際組織,至今已經走過近百年的歷史,其實除了大英國協之外還有一個與之不相上下的法聯邦。英法作為兩個不分伯仲的殖民大國,沒有理由只有英國會想到用「聯邦」的形式維持殖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