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打著"國企"的幌子,借著"加工黃金"的名義,在一年內,向上遊黃金企業購進黃金約17噸,通過票貨分離的方式取得進項增值稅專用發票,並為10餘家下遊企業虛開發票,其中總價和稅金超過46億元。
11月17日,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表示,近日,該院已抓獲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的犯罪嫌疑人周某、謝某、黃某等3人。
閔行區檢察院介紹說,2018年,犯罪嫌疑人周某的哥哥找到了他,稱他是找朋友侯某(另案處理)詢問他是否有國企資源。他希望能與國企黃金合作,生產金合金電解銅。周某記得,他在北京做生意時,遇到了一位國企領導,於是向領導介紹了這家企業。
在進一步了解了相關問題後,領導覺得這項業務是有利可圖的,他希望周能站出來負責這項業務。2019年2月,在領導的啟發下,周來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負責將黃金"加工"成"合金電解銅"的業務。
與此同時,侯某背後的集團負責購買黃金。找到上下遊相關企業後,侯某會通過微信聯繫周某,讓周某將公司印章交給侯某團夥籤字。
在組織上下遊企業報名經營的同時,侯某承諾在開具發票後,給周某共計23萬元好處費。在利益的驅使下,周小川決定冒險,接受侯先生介紹的商業模式。
在侯某及其背後團夥的介紹下,周立波利用公司的國企身份,從上遊企業購進黃金近15噸(價稅42億多元)、電解銅約133噸。他將發票與貨物分開,取得進項增值稅專用發票,然後通過虛擬委託加工合同和倉庫生產黃金和電解銅,以製造"合金電解銅"的假象。
最後,在沒有真實業務和交易的情況下,虛開了10多家下遊企業的增值稅發票,產品名稱為"合金電解銅"。總價和稅金超過42億元,其中稅收超過5億元。最後,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被下遊企業再次洗牌,冒充"電解銅"增值稅專用發票,並被下遊數十家企業採購認證。
2019年6月,合同額幾十億元的周永康因擔心捲入更多麻煩,決定辭職回國。但該公司"虛開巨額發票"的道路仍在繼續。同年12月,在中間人黃先生和公司法律顧問謝先生的介紹下,先後以公司名義購買了近2噸黃金。在沒有實際貨物交易的情況下,該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發票總價4億餘元。
2020年6月,閔行區經偵支隊發現,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閔行區某國有企業公司主營業務由糧食購銷向銷售"電解銅"、"合金電解銅"等金屬產品為主,累計銷售金額40多億元,且購銷和委託加工業務均在外地進行,故真實性無法核實,存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嫌疑。閔行市公安局對該公司立案偵查。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