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獎專題|心房顫動導管消融的治療策略及關鍵技術研究

2020-12-23 騰訊網

心房顫動(房顫)是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房顫波及無效收縮,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佔心律失常入院患者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房顫病因至今不詳,也依舊沒有安全有效的根治藥物,導管消融在近二十年取得了迅速發展,但對於長程持續性房顫,仍存在較高的復發率,部分患者需要行兩次或多次消融。為進一步提高房顫治療效果,上海市胸科醫院的劉旭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心房顫動導管消融的治療策略及關鍵技術研究」,經過多年探索與總結,首次提出了「心房顫動疾病鏈」的全新概念,圍繞四個關鍵臨床問題,即「房顫的發病機制是什麼」「房顫導管消融策略如何優化」「影響房顫導管消融成功率的因素有哪些」「房顫消融術後復發怎麼辦」,從房顫發病機制、易感因素、進展過程、導管消融策略優化、術後復發處理等對房顫進行基礎到臨床的全程幹預,提高了臨床療效,改善了患者預後。「心房顫動導管消融的治療策略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項目組對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策略進行優化,特別是針對長程持續性房顫進行重點攻關。項目組在國際上首創房顫消融的「CCL」術式,提高了療效,減少了併發症,顯著縮短了住院時間;在國內首先提出房顫內外科雜交治療概念並應用於臨床,結合外科消融透壁性與內科電生理可驗證性,開創了房顫一站式手術模式;國際上率先提出將轉子(Rotor)+環肺靜脈消融應用於持續性房顫,並對Rotor在房顫的發生和維持機制進行了臨床研究,證實針對Rotor部位消融可顯著提高房顫術中終止率及遠期成功率,進一步補充了房顫的非肺靜脈起源機制,完善了房顫發病機制的理論體系,顯著提高了房顫的術中終止率及遠期成功率;率先對風溼性心臟病合併房顫患者進行了系列臨床研究,提出了風溼性心臟病房顫的最佳治療方法。

項目組對影響房顫導管消融預後的各項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項目組研究證實,隨著年齡的增加,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的成功率下降,年齡是房顫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性別方面,對於女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有更低的首次手術成功率、更高的血腫發生率,療效較男性患者差、併發症發生率高;通過研究首次證實二尖瓣反流與房顫導管消融復發相關,二尖瓣反流的嚴重程度與房顫復發呈正相關。項目組還對早期藥物強化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左房壁厚度對房顫導管射頻消融預後影響進行了研究,同時對糖尿病合併房顫的治療以及房顫術後急性心力衰竭等進行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

項目組對房顫射頻消融術後復發患者的治療策略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房顫導管消融術後復發仍舊是世界性難題,項目組基於該中心國際上最大系列的房顫消融病例,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導管消融資料庫,對房顫導管消融復發因素進行系統性研究,包括持續性房顫消融術後復發房速的治療、房顫導管消融復發因素、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後復發類型對導管消融影響等,形成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對持續性房顫消融術後復發房速的治療策略研究證實了導管消融較藥物治療療效更佳,能夠更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項目組還對房顫的發病機制進行了探索,在細胞、動物、人體水平開展了房顫的機制研究及幹預。項目組在國際上率先研究房顫致心房重構的三個機制:結構重構、電重構、神經重構之間的關係;率先對Rotor形成機制進行研究,並應用於房顫臨床導管消融治療;發現了房顫發生的最新機制——肺靜脈負荷學說,進一步揭示了房顫的肺靜脈起源機制,完善了房顫發病機制的理論體系;對房顫消融術中迷走神經反應進行了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心臟去迷走神經消融應用於年輕竇性心動過緩患者的治療策略,為其提供了起搏器之外的全新治療策略選擇。

編輯:左舒穎

排版:高 冀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21期第9版

相關焦點

  • 高新心血管病醫院「第二屆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與規範化管理研討...
    為推動房顫導管消融前沿技術的臨床研究與應用推廣,7月19日,眾多國內心血管領域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在美麗的合肥天鵝湖畔的栢景朗廷酒店舉行了「第二屆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與規範化管理研討會」。
  • 心血管專家共話「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與...
    為推動房顫導管消融前沿技術的臨床研究與應用推廣,7 月 19 日,眾多國內心血管領域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在美麗的合肥天鵝湖畔舉行了 " 第二屆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與規範化管理研討會 "。秦書記表示,此次房顫學術會議對推動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房顫治療技術進步有著重大積極意義,歡迎參會專家多來合肥看看,合肥市衛健委必將栽桐引鳳,為專家們做好服務,共同為安徽省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 冷凍消融一線治療心房顫動的預後優於藥物治療
    冷凍消融一線治療心房顫動的預後優於藥物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1:08:11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Jason G. Andrade團隊比較了冷凍消融或藥物治療心房顫動的預後。
  • 冷凍球囊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安全有效
    冷凍球囊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1:11:16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Oussama M. Wazni團隊研究了冷凍球囊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
  • 心房顫動,做射頻消融手術後能不能復發?
    一、什麼是心房纖顫?什麼是房顫射頻消融手術?心房纖顫,又稱心房顫動、心房微顫、心房纖維性顫動、房性纖顫等,簡稱房顫,其實質主要是由心房主導折返環引起許多小折返環導致的房律紊亂。房顫的射頻消融術,是採用導管電極在環肺靜脈口和心房內的某些線形消融消融,使得大靜脈與心房的「電」不能再傳導,從而被「隔離」,從而達到根治房顫或者減少房顫復發的目的。二、房顫的病因有那些?
  • 胡大一: 認識早搏和心房顫動(3)——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可分為陣發性心房顫動和持續性心房顫動。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發作時短則幾分鐘,長則數小時,甚至更長。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存在。有的慢性持續性心房顫動是由陣發性心房顫動發展而來,有的患者首次出現心房顫動即為慢性持續性。陣發性心房顫動常常越來越頻繁,每陣發作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即所謂「心房顫動產生心房顫動,心房顫動加重心房顫動」的現象。
  • 心房顫動 危機四伏
    【聊健康】  作者:馬長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21世紀以來的心血管流行病。但如果心房無規律顫動,不能正常收縮舒張,就是房顫。有的心房顫動能帶動心室完成一次收縮舒張,有的心房顫動則不能,最終導致自我感覺心跳十分不整齊,毫無規律。  1.房顫患者數量攀升  房顫是一種常見心律失常疾病,老年人是高發人群。如今,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房顫患者的數量正在不斷上升。
  • 2分鐘看懂NEJM:冷凍消融術用於心房顫動的初始治療
    將導管射頻消融術用於早期治療的試驗尚無定論。短視頻中總結了新的研究發現。or Drug Therapy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背景指南建議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考慮採用導管消融術之前應試用一種或多種抗心律失常藥。
  • 心房顫動——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堪稱最溫柔的殺手!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亦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通常患者一開始對其不重視,偶爾發作一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老百姓大多對房顫的危害性不太了解。房顫並不像某些心臟疾病會讓人暈厥或猝死,只能說房顫是一個「溫柔殺手」,它的危害是一點點加劇的,慢慢地來損害你的健康。
  • 儋州市人民醫院首次成功開展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儋州4月24日消息(記者 符碧霞)近日,儋州市人民醫院為一名心房顫動的患者進行「Carto3三維系統下電生理檢查+環肺靜脈射頻消融手術」,術中一切順利,治療效果良好。「我從2015年開始就出現心慌不適,伴有頭暈、胸悶、氣緊,每次發作到醫院檢查心電圖都說是『心房顫動』,而且醫生都告訴我隨時可出現中風,時間久了還會出現心衰,雖然到醫院後打針吃藥可以緩解,但是經常發作。」患者李某某說。隨後,其管床醫生陳清華主治醫師告訴患者,目前針對房顫除了吃藥外,還有更好的治療方法是經導管射頻消融術。
  • 健康|AI技術高效消融 1小時手術治療陣發性房顫
    房顫——心房顫動 , 是臨床最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我國是房顫大國 , 房顫病人約有 1000 萬。隨著年齡的增長 , 發病率和患病率急劇增高 ,75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 10%。專家指出 , 房顫會增加包括腦卒中、心衰、心梗、痴呆等疾病的風險 , 房顫的治療中 , 導管射頻消融佔有重要位置 , 而 AI 技術下的高效消融 , 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各種併發症。
  • 瑞金醫院完成亞洲首例熱球囊導管射頻消融手術—新聞—科學網
    房顫又稱心房顫動,是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通常表現為心率過快且不規則。 吳立群告訴她,房顫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到虛弱、疲乏,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腦卒中和心力衰竭。對於這一種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疾病,藥物治療並不能根治。綜合考慮患者的身體現狀及過往病史之後,吳立群建議儘快手術。在經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後,一致決定選用熱球囊導管進行房顫治療。
  • ICE 有助於減少心律失常導管消融手術時間及X線使用
    心房顫動(房顫)和其他心律失常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累計影響全世界超過3300萬人口,是導致中風、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導管消融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療手段,在治療指南中也越來越被推薦。 傳統手術中導管消融術在X線指導下完成,X線照射帶來的電離輻射危險不容忽視,包括新發惡性腫瘤、皮膚損傷、基因突變、白內障等等。
  • 亞洲首例,瑞金醫院為房顫患者完成熱球囊導管射頻消融手術
    房顫又稱心房顫動,是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通常表現為心率過快且不規則。吳主任告訴她,房顫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到虛弱、疲乏,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腦卒中和心力衰竭。對於這一種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疾病,藥物治療並不能根治。綜合考慮患者的身體現狀及過往病史之後,吳主任建議儘快手術。在經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後,一致決定選用熱球囊導管進行房顫治療。
  • 非肺靜脈起源的陣發性房顫導管射頻消融一例
    24h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示:陣發性心房顫動(房顫)。患者於2018年12月因陣發性房顫首次行導管射頻消融術(肺靜脈電隔離),術後1個月復發。服用「胺碘酮、美託洛爾」等藥物,症狀不能緩解,動態心電圖複查結果仍示為陣發性房顫。既往體健。心臟超聲檢查未見異常;食道超聲檢查,心房未見血栓。擬再次行導管射頻消融術。
  • 導管消融術治療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對快慢症候群遠期預後的觀察
    導管消融術治療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對快慢症候群遠期預後的觀察 快慢症候群是指陣發性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或房性心動過速(簡稱房速)等終止後出現的一過性長間歇
  • 新技術 | 高唐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房顫冷凍消融技術
    這是全省第十例採用該項技術治療房顫的病例,也是我院首次實施此項新技術,填補了我省縣域醫院運用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技術的空白,也是我院繼2017年順利通過國家級標準版胸痛中心以後,在心臟介入方面一個新的突破,為成功建立房顫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礎。
  • 淮南朝陽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心腔內超聲 (ICE) 指導下房顫射頻消融手術
    患者李大爺,今年 69 歲,鍛鍊活動後出現陣發性心悸症狀,伴有胸悶,無明顯胸痛症狀,休息即可緩解,曾使用動態心電圖示心房撲動、心房顫動,藥物治療效果欠佳,且症狀發作頻繁。
  • 說說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治療|預防|分型|-健康界
    心房顫動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心房顫動引發的血栓栓塞疾病是這個疾病導致殘疾和死亡的主要併發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解答一些有關心房顫動的一些問題……01 什麼是房顫?-起源於心房的不規則心率,心室率多較快。-房顫可以導致心悸症狀,甚至心絞痛、心力衰竭。
  • 不開胸、傷害少、更安全,這些心臟領域的治療神器來了
    據了解,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王建安教授帶領心臟團隊在導管室內完成了第一例採用Sapien 3技術的TAVR手術,為92歲的患者進行了瓣膜置換。王建安教授表示,Sapien系列產品在全球已經累積用於治療約45萬瓣膜疾病患者,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