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胸、傷害少、更安全,這些心臟領域的治療神器來了

2020-12-20 騰訊網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齊鈺/整理)不開胸、看得清、治得準、切得巧,第三屆進博會期間,心臟瓣膜疾病治療、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房顫治療等心臟治療領域的多款產品亮相。

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就能換瓣膜

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往往需要開胸進行瓣膜置換,該病患者又以老年人為主,手術風險增加,中國目前僅有極少數瓣膜疾病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

「新一代球囊擴張式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系統(Sapien 3)變革了心臟瓣膜手術方式,醫生可以用微創的方式,不用打開胸腔,不暫停患者心跳的情況下更換心臟瓣膜。」愛德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療法業務總監譚天立在進博會上向記者演示,該產品心臟瓣膜更換的方法是從患者大腿根部的主動脈進入;同時,第三代瓣膜的導管輸送系統會拐彎,「人體的主動脈是彎曲的,如果導管輸送系統不能拐彎,很容易損傷主動脈壁從而引發很多併發症」;此外,整個瓣膜的高度也縮小了,而且有白色的外裙緣,可有效減少臨床的併發症,提高手術成功率。

據了解,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王建安教授帶領心臟團隊在導管室內完成了第一例採用Sapien 3技術的TAVR手術,為92歲的患者進行了瓣膜置換。王建安教授表示,Sapien系列產品在全球已經累積用於治療約45萬瓣膜疾病患者,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產品之一。Sapien 3不僅為中國心臟介入醫生帶來與世界同步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神器」,更造福了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使得他們術後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新一代球囊擴張式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系統(Sapien 3)

看得清:超聲診斷導管進血管內看病變

進幾年國內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數量明顯增加,如果在冠脈介入治療中有B超等影像學指導,可以讓醫生看清楚血管內的病變,提升手術操作的安全性。這次進博會上,波士頓科學展示了全球首款60MHz一次性使用血管內超聲診斷導管OptiCross HD,可以把B超的探頭放在血管內,幫助醫生觀察血管內畸形、狹窄程度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楊偉憲教授曾指出,《血管內超聲中國專家共識》和《歐洲腔內影像專家共識》等都指出血管內超聲(IVUS)等影像學技術指導下的冠脈介入治療手術(PCI),可以明顯降低可能發生的手術併發症,優化介入手術的全過程。遺憾地是,國內僅有8%的冠脈介入治療採用了術中影像學指導;在美國,這一比例已達到了15%,日本則高達90%。可見,影像指導下的PCI手術在我國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60MHz一次性使用血管內超聲診斷導管OptiCross HD

治得準:一次消融導管磁電「雙定位」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很容易引起腦卒中、心力衰竭等併發症,射頻消融是房顫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相對於傳統藥物治療,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復發率,並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適用於藥物難治性症狀性陣發性房顫。

消融導管是醫生進行射頻消融術的重要工具,在本屆進博會上,雅培剛剛獲批上市的一次性使用磁電定位壓力監測消融導管進行了中國首秀。新一代心臟電生理TactiCath SE消融導管的特點就是「準」,它採用了磁電雙定位,可以幫助醫生提升手術成功率,同時首創的帶磁感受器的光感應壓力導管技術,實時測量組織表面的貼靠壓力值,醫生可以精準直觀地判斷心肌細胞的消融損傷程度。

新一代心臟電生理TactiCath SE消融導管

切得巧:沿著血管壁縱向切斑塊

基於影像的指導,醫生通常會根據冠脈病變的不同程度,確定不同的血管預處理方案:輕度的脂質堵塞可以使用預擴張球囊,增加冠脈血流量;重度的血管鈣化病變,可採用旋磨術,就用用鑽頭把鈣化灶除掉。

如果是鑑於兩者之間的中度的纖維性病變,則可採用切割球囊。在進博會上,記者看到了波士頓科學發布的國內唯一一款冠狀動脈切割球囊導管WOLVERINE,該產品在擴張時會沿著血管壁,縱向切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管壁來減小對血管的損傷,屬於易用、高效的血管預處理解決方案。

冠狀動脈切割球囊導管WOLVERINE

參考資料:

吳翔, 徐偉.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圍術期抗凝治療策略[J].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2017(4).

魏渠成. 長時程心電監測設備在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後心律監測中的應用[D]. 2016.

【來源:健康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心臟瓣膜病不用開胸治療了
    心臟瓣膜病不用開胸治療了 心臟瓣膜病是發病率為2.5%~3.2%的心臟科重點疾病,以往只能依靠開胸治療。但是現如今,一種不需要開胸的換瓣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成為患者的新選擇。 「介入換瓣」手術是實現不開胸換心臟瓣膜的高效微創治療方式。「過去換瓣,要開胸、要全麻。
  • 北醫三院開心臟瓣膜病門診,換瓣可以不開胸!
    常規外科手術更換主動脈瓣需要開胸,手術期間需要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體外循環來維持患者的生命;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時間較長。而且,這名患者高齡,腎功能衰竭,不到正常人的1/3,同時合併肺部感染,很有可能無法安全下臺。即使成功完成了手術,術後康復也是非常困難的。經過綜合評估,唐熠達教授建議為患者實施TAVR手術。
  • 魚刺卡在心臟附近 杭州一女士差點做開胸手術
    「結果消化科醫生說位置很危險,周圍都是大動脈,又聯繫了胸外科的醫生,當時說要會診後決定,是保守治療通過胃鏡異物鉗取,還是通過開胸手術取。」 聽說為了一根魚刺,可能要做開胸手術,周女士很害怕。 「CT顯示,周女士誤食的魚刺,大概1釐米長,扁形,像圓形刀片一樣,已經從咽喉部到了食道的中段,橫跨食道兩側,卡住的位置在心臟附近,周圍就是大動脈。」鄧醫生說,魚刺卡住的部位非常危險,醫院也把實際情況告訴了周女士和家屬。 鄧醫生說,如果取不出魚刺,馬上就要進行開胸手術,但是通過胃鏡異物鉗取魚刺,風險也很大。
  • 國內首創瓣膜置入術 心臟換瓣膜手術不用再開胸
    安裝主動脈瓣膜手術,傳統治療辦法都需要開胸。  郭應強介紹,兩位患者年齡分別為64歲、71歲,病情主要表現為心臟功能不全,活動後,就會感覺很累。而如今,心衰是人類的殺手之一,瓣膜病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上,開胸是手術治療瓣膜病的唯一方法,但是其風險大,多數病人身體狀況不能承受。  「以前手術就是開胸,但現在可以微創。」郭應強說,將手術說得通俗化,就是在人體的胸口切一個小口,插入一根筷子大小的輸入管。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共識採用的推薦級別為:Ⅰ類:已證實和/或一致公認有效,專家組有統一認識;Ⅱa 類:有關證據/觀點傾向於有用或有效,應用這些操作或治療是合理的,專家組有小爭議;Ⅱb 類:有關證據/觀點尚不能被充分證明有用或有效,但可以考慮使用,專家組有一定爭議;Ⅲ類:已證實和/或公認無用或無效,不推薦使用。
  • 不用開胸換心臟瓣膜,心內科又完成一例介入瓣膜置換手術
    濟南市民徐大爺在一年前覺得心臟不舒服,喘氣也很困難,甚至都不能下床走動。前一段時間,他來到濟南市中心醫院進行檢查,確診為主動脈瓣狹窄,需要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徐大爺今年80歲了,沒法做開胸手術,家人也非常擔心,中心醫院決定採用微創介入方法,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需要開胸,就能完成主動脈瓣置換。如今,手術已經完成,徐大爺恢復得也很好,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老年患者免受開胸之苦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 67歲老人心臟最重要的一扇「大門」出問題,一直不敢開胸手術,最近經常胸悶喘氣,一活動就難受。上周,在家門口的義診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梨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醫生智瑩建議,可通過微創手術換瓣膜,提高生活質量。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尹曉清教授團隊為患者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今年67歲的李嗲嗲,8年前因為風溼性心臟病聯合瓣膜病變置換了生物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近兩個月來開始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後來被醫院確診為「雙瓣置換術後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此後症狀逐步加重,喘不上氣、睡覺不能平躺,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情況十分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可能。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近兩個月來開始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後來被醫院確診為「雙瓣置換術後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 此後症狀逐步加重,喘不上氣、睡覺不能平躺,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情況十分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可能。
  • 換心臟瓣膜=開胸大手術?非也!開個「小窗」就能換,患者手術當天即...
    揚子晚報網6月17日訊(通訊員 孫卉 羊城 記者 萬凌雲) 難度大、危險係數高,是人們對心臟手術的刻板印象。的確,如心臟瓣膜置換之類的心臟手術確實是需要開胸的大手術,但隨著胸心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心臟手術也從大切口走進了微創時代。
  • 8釐米小切口,心臟換瓣手術不用「大開胸」
    上周,張先生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就診,檢查後,他被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返流,心功能不全。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志維教授介紹,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間,在心室收縮時開放,左心室內的血流進入主動脈射向全身;在心室舒張時關閉,阻止主動脈內的血液返流回左心室。如果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在心室舒張時,血液就會從主動脈逆流入左心室。
  • 傳統開胸手術讓人又愛又恨 新技術不開胸能"補心"
    2016年12月26日 14:57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張若凡 編輯:覃晗 不開胸也能
  • 無需開胸劈骨微創手術除「心病」
    專家指出,目前整個外科領域都在向微創方向發展,胸腔鏡也是心臟外科手術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有利於減少創傷和失血,減輕疼痛,加快康復,降低治療費用,同時病人在心理上也較容易接受。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心臟手術都能採用微創術式,臨床上,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醫生在掌握好適應症、合理採用胸腔鏡術式的前提下,才能更大地降低患者的風險,取得相應的療效。
  • 心臟先天有5個「破洞」,廣州醫生免開胸高難度微創「補心」
    貴州當地醫院診斷為室間隔缺損,建議進行外科手術修補,董淑君考慮「開胸」風險大、費用高,便遲遲未治療,15年就這麼被拖過去了。但隨著年齡增長,董淑君感覺身體每況愈下,稍活動就心慌、氣促,這才再度前往當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室間隔膜部瘤並多孔型室缺——心臟破了幾個洞。董淑君被告知介入封堵難度極大,還是建議外科手術治療。「看來我這次不得不『開胸』了。」38歲的董淑君做好了外科手術的心理準備。
  • 治療心臟病,為什麼一定要開胸才能進行重疾險理賠?
    心臟是人體的生命之源,而冠狀動脈則是給心臟供血的重要血管。冠狀動脈血管隨心臟的形狀改變方向,因此承受著較大的血流剪應力,容易發生動脈硬化。我們先來看看重疾險中,關於冠狀動脈搭橋術的合同條款:「冠狀動脈搭橋術(或稱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指:為治療嚴重的冠心病,通過開胸進行的冠狀動脈血管旁路移植的手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心導管球囊擴張術、雷射射頻技術及其它非開胸的介入手術、腔鏡手術不在保障範圍內。
  • 心臟搭橋術治療心臟血管嚴重鈣化時代已結束,香港率先亮出新方法
    一旦心臟血管出現嚴重鈣化的現象,對於心臟專科醫生來說,這將是一個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以往在治療心臟血管嚴重鈣化的時候,大多數醫院都是建議直接做心臟搭橋手術,不過就在近期,香港醫療率先為心臟血管嚴重鈣化的患者帶來了新的診療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利用新技術——衝擊波!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一名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
    4月2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3月31日,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專家歷經8小時,成功為一名患有粘液瘤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第四次開胸心臟移植手術。目前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迅速恢復,並於術後第二天脫離呼吸機後開始進食。
  • 83歲老人第三次開胸補心,手術成功後,主刀醫生和他都落淚了
    在為父親四處求醫、三次開胸補心的過程中,女兒吳蔚紅也聽到很多「反對」的聲音。周圍的親朋好友也都認為,像這樣的折騰不值得。更令她難過的是,在父親生死的重要關頭,他們曾兩次被醫院拒之門外,原因也是「風險太大,不值得」。「幸好,父親只有我一個女兒,我們能很快達成一致意見。更重要的是,父親始終決心很大。
  • 喝了魚湯之後魚刺"扎心" 醫生開胸手術巧手"拔釘"
    一周多前,家住自貢的邱季雲喝了自己做的鯽魚湯,不久就覺得肚子痛,當地醫院初步診斷,懷疑是腸胃痙攣,住院輸液治療3天不見好轉,這才往上級醫院轉院,檢查發現,邱季雲的心臟裡,竟然有一根魚刺狀的異物,經轉院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後,確診確實是一根魚刺扎進了心臟裡。
  • 心臟手術不開胸 1釐米切口為心臟換「門」---大眾衛生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通訊員 徐朝軍 楊楠)日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該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心臟手術不開胸,僅僅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便為心臟換上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