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辯式教學範式,指將審辯式思維貫穿於育人、教學的方方面面……它倡導「追問質疑,證據為先,謙遜包容,力行擔責。」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追問、求證的過程,得出理性的判斷,引導學生經由深度學習、態度轉變,進而形成人格特質。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試卷講評,通過遵循「發現問題,感受需要——搜集證據,習得方法——體驗抉擇,形成認同——堅持執行,人格塑造」這四位一體思維路徑的實踐,中學歷史教育致力於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便有了一條優選路徑。筆者以此思維視角試評2020年高考全國Ⅱ卷文綜歷史題(以42題為例)。
本文作者:安康市平利縣中學歷史教師唐業森
發現問題,感受需要。研究高考真題,我們要思考某一道題的考點是什麼、為什麼以此種形式呈現、其實質考查的是什麼以及若干個不同形式、不同考點、不同實質的試題所組成的這套試題反映出命題人的什麼樣的意圖?
——摘自 (法)法布裡斯·拉哈《歐洲一體化史(1945~2004)》
第42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內容並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列支柱中各選取一點。三點之間要有相互聯繫,展開論述。通過分析可知問題,這道題立足「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主幹知識,依靠不同類別的史料和多元化的素材呈現形式,藉助任務驅動、增強探究與開放性、改進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強了對審辯式思維、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透過作答,能夠反映出考生在「語言組織、邏輯思維、寫作表達」等關鍵能力上的專業水平。通過部分考生的考試反饋得知,這道題是2020年歷史全國Ⅱ卷中最難的一道題型。
搜集證據,習得方法。經過上一環節,在明確考點和考查實質後,接下來就要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搜集證據,解答問題。根據圖表內容可知,構成歐洲聯盟的三大支柱分別是「歐洲共同體、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司法與內務合作」。每個支柱又由若干影響因素組成。比如,在第一支柱中包含了歐共體(關稅同盟與單一市場、農業政策、結構政策、貿易政策)、新的或者經過修訂的規定(教育與文化、消費者保護、健康、社會政策、外部邊境等)、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影響因素。在第二支柱中包含了外交政策(合作共同立場和措施、維和)、安全政策(有關歐盟安全的問題、裁軍)等影響因素。在第三支柱中包含了司法機關的民事與刑事合作、警務合作、打擊毒品與武器交易、打擊有組織犯罪等影響因素。而這道題的作答要求是從三大支柱中明確列出相互聯繫的三點,進行論述。
在全面了解了三大支柱中的基本構成要素後,就要根據要求從三大支柱中各選取一點,並能形成相互之間的關聯,提出明確的觀點。比如,我們可以提煉出一下三點:貿易政策、共同立場和措施、司法機構的民事和刑事合作。結合這三點再根據所學知識形成相互關聯的認識,並提出明確觀點。
體驗抉擇,形成認同。實質上每一道高考試題的背後都是基於有限的材料情景來敘述一個故事,命題人是「講故事」的人,研讀者是「聽故事」的人,明白與否直接關係著判斷的對與錯。要想提高判斷的精確性,那麼在發現問題,感受需要,搜集證據,習得方法的基礎上,就要進入故事的情景,感受作為故事的主人翁他所處的環境,並嘗試著替主人翁做出選擇,並承擔選擇的後果,從而獲得替代性經驗。經歷了這一思維實踐的過程,也就基本能獲得自己的認識,最終形成關於這一個故事背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同。比如,在經歷了以上環節,我們可以作出以下判斷: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作答如下(示例)↓
列出信息:貿易政策、合作共同立場和措施、司法機構的民事和刑事合作;
提出觀點: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推動歐洲地區的繁榮穩定。
展開論述: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標誌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開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共同組成歐洲共同體,推動實行統一的關稅、貨幣,致力於建立統一市場,促進了歐洲經濟迅速發展。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強,歐洲又逐漸謀求政治、軍事、司法一體化。20世紀九十年代末伴隨著歐盟這一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標誌著歐洲聯合邁出了重要一步。隨後,歐盟成員國進一步加強了促進了外交、司法與內務合作,採取共同立場和措施,對外政策用一個聲音說話,減少了內部紛爭,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歐洲地區的的繁榮穩定供了重要保證。
綜上所述,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推動歐洲地區的繁榮穩定。使得歐盟在世界的話語權大大增強,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
堅持執行,人格塑造。我們引導學生朝著預設的目標,反覆經歷這一思維路徑的實踐,在平時的檢測評價中將時間用於對本專業學科知識的深層理解。從學科思維的角度組織教學,從學科思想方法的角度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引導學生進行基於學科知識的深入思考,在理解、解釋、推理和驗證中掌握思維方法,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那麼人格塑造的目標便可能成為現實。
回到起點,中學歷史教育的本質追求是立德樹人,高考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方式手段。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以「發現問題,感受需要」為基礎,以「搜集證據,習得方法」為抓手,以「體驗抉擇,形成認同」為核心,以「堅持執行,人格塑造」為追求。學習為學生未來工作與生活奠基的追求,便化為點滴實踐,推動立德樹人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所謂功夫下在平時,考也就不在話下。
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歷史和現實事物。
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分析論證問題的邏輯推理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鬥爭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等。
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分析問題。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繫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的,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對於中學歷史教學而言,時空定位是最基本的素養之一,也是進入歷史核心概念推敲環節的前提,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礎。
時空限定有顯性和隱形之分。顯性限定比較常見,比如公曆紀年、農曆紀年、年號紀年、國號紀年等。隱形限定較為少見,比如特殊名詞限定,特殊紀年法限定,特殊人物限定等。
在反覆的概念推敲中解剖歷史。概念是現代科學基於一般推理、判斷基礎上的記錄與表達。是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起點。歷史記錄是由若干個概念組成的,甚至可以說「概念即歷史」。概念也是後來人對前人生活實踐的一種主觀性定義。通過概念推敲,尤其是對核心概念的解讀能夠很大程度上了解歷史的基本面貌,減少歷史學習的阻力。
體驗抉擇過程認識歷史發展。通過概念推敲在基本了解歷史史實的基礎上,掌握現象背後的本質。本質跟階級屬性密切相關。不同的階級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做出不同的抉擇,通過展現佔主導地位的階級抉擇能夠全面掌握整個歷史的發展脈絡。歷史教學的邏輯推理藉助階級抉擇而展開,充滿邏輯色彩和感性色彩的歷史便能展現在我們眼前。
論從史出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論從史出,檢視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聯程度做出有依據的判斷。其呈現的就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特定的時空限定的基礎上通過概念推敲加強對歷史史實的掌握,結合階級抉擇的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和評價。論從史出本質上是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在歷史學科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對未來挑戰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生對這一思想方法的遷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來整個民族的理性程度。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