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之後,對全國Ⅱ卷的評價幾乎都傾向於一個「難」字,相對於山東卷開放式的「難」來說,這種「難」中隱藏著難以言狀的味道。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只要仔細透過材料,實際上是可以找出命題人設置的「隱形」答案的。
在選擇題求證答案的過程中,對材料中關鍵詞的定位一定要精準,對材料給出的概念要理解透徹。全國Ⅱ卷中,24題,26題,27題,32題,33題都屬於這種類型題。
24題,通讀材料後,要準確找到「角牴」「巴俞」等歷史核心概念,因為這兩個詞給了我們一些隱藏信息,例如知道「角牴」是這道題的核心概念,本材料就講述了它的發展歷程,知道「巴俞」我們就知道了「角牴」曾經興盛的地點。因為材料主要表述角牴發展過程,所以必然有時間發展階段,帶著這樣的隱含信息,我們很快就會找到秦二世、漢武帝這兩個隱含朝代角牴的發展狀況,根據我們分析信息,首先排除了D答案,因為根據所給材料不能推斷源於民間,然後排除C項,絲綢之路這個概念,高三學生不會陌生,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絲綢之路,學生根據所掌握信息,很快就會排除掉C,當剩下AB兩個答案的時候,學生還可以在材料中找到長安百姓這個詞,結合角牴在史書中記載,所以答案就落在了B上。因為A項在材料中關鍵詞裡體現不明顯。
26題,根據材料描述是因為宋太祖時主考官徇私舞弊,錄用庸人,東窗事發後,太祖為杜絕此事出現,開始把殿試作為常制,學生在對材料整體理解基礎上,找到關鍵詞「常制」,很快就理解這個殿試也是一道選材程序,而且是終身程序,答案C也就浮出水面。
27題,類似於26題,在學生了解了整個事件:明政府由向官營手工業徵收產品改為徵收銀兩這一變化,查找材料中關鍵詞和核心歷史概念,於是工匠制度,匠戶,反映了等隱藏的概念和關鍵詞就出現了,根據這一變化,官營手工業的工匠必須把產品推向市場,用於銷售,和民營手工業爭奪市場,本來官營手工業產品是不投放市場的,不計成本,明政府徵稅這一變化,讓官營手工業地位明顯下降,所以地位就會降低,理解了這一變化,對比下四個選項,D明顯就是標準答案。
32題,學生通讀材料後,很快就能夠根據:多數派、全體一致、自如的平和批評等關鍵詞排除掉BD答案,然後再根據材料所屬,很快就可以得出材料描述的是雅典而非羅馬,故A是正確答案。
33題閱讀材料後可知:15世紀中葉的教育主要培養方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強身健體,二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根據這樣的教育導向,再搜證關鍵詞信仰,美德,知識和智慧,結合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史實,學生很快就可以得出材料講述的是文藝復興,然後再用時間15世紀中葉來驗證,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A。
基於以上分析可知,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對材料主旨的把握是關鍵,關鍵詞對找出答案起到了排除錯誤選項的驗證作用。這樣的高考導向給高三教師提出了一個複習密鑰,那就是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歷史複習中準確理解把握歷史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全面理解,另外要在平時訓練中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抓住材料主旨的能力。
全國Ⅱ卷的選擇題對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和歷史事件時間把握考查也是重點,本次試題中,第28題,29題,30題,31題,35題都屬於此類題。
28題是數據考查題,此類題學生一定要把握住圖中柱形圖,然後把四個選項用代入法來驗證,也就是仔細分析每一個選項中的數據是否跟材料所給數據吻合,帶入之後,很快學生就會發現:BD選項被排除,根據設問由材料中數據可知,就知道A選項是從數據可以得知的答案。
29題,是考查學生歷史事件時間軸問題,學生只要從材料所給描述中很容易得知這是歷史事件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國民黨大肆屠殺共產黨的事件,中共從合作失敗中得出兩點啟示:一是掌握革命領導權,一是堅持武裝鬥爭的重要性,根據這樣的時間軸分析,ACD三個選項都會很快被排除掉。
30題也是數據分析題,首先時間限制在1937年,然後根據地點限制(陝甘邊區)、材料主旨(民主普選),然後根據參與普選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貧農、中農是參與主體,其他階層都有適度參與可知,這是在國難當頭,為了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而組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是D。因為其他幾個選項無論在時間和歷史史實上都不符合要求。
31題的分析方法等同於30題,首先把握住1978這個時間概念,然後根據材料我們學習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材料可以得知,剛剛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是提出改革開放,根據這個時間軸,結合史實排除A,因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在1984,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目標提出也要到1992年的十四大,所以C也排除。剩下BD選項之後,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B答案符合題意。
35題時間限制在1958年,知道美蘇處在冷戰中,結合當時歷史史實,再根據材料描述內容兩個超級大國既敵對也有合作,所以材料主旨馬上就被從隱藏處挖掘出來,因此只有C選項符合題意。
歷史考綱對學生歷史事件時間的考查和時間軸掌握的考查也是Ⅱ卷考查重點,所以平時教學中,特別是一輪和二輪複習中,要讓學生整體把握時間概念,時間軸的理解一定要清晰明了。
史料鑑別能力考查主要體現在25題和34題中。25題表面看考查唐代壁畫鑑賞能力,通過選項一看,實則考查對史料的分析鑑別和運用能力。從兩幅唐代壁畫的對比中,再根據梁思成,林徽因根據壁畫找到了壁畫的實物,可以得知只有C 選項符合題意。
34題也是對史料的分析鑑別能力,學生閱讀材料後得知,威廉二世繼位後,在執政過程中與宰相俾斯麥在權力把控上有衝突,結合我們教材學習的德意志的統一,我們很快就能夠得出結論,在當時的德國,雖然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只是粉飾門面,實際權力牢牢掌控在國君手裡。所以只有答案B符合題意。
從全國Ⅱ卷整個選擇題分析來看,選擇題命題的確是有一定難度,無論是對史料考查,還是對數據分析考查,包括對時間軸考查,都有一定的難度和梯度,但是試題不是因為難而無解。我們只要仔細分析命題人給出的關鍵詞句,把握材料主旨信息,把控好時間軸和時間界定,剝開設置的重重障礙,一些可以搜證求解的隱含信息就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樣的「難」言之「隱」是我們高三師生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