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加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最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6%的受訪者平均每周加班1次及以上。
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7月3日,記者對我市上班族加班情況做了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時工作問題。
加班、應酬多 晚上回家吃飯有點難
回家吃飯,本是現實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事。可現如今,年輕人在職場奮鬥打拼,為理想日夜奔忙,許多人不經意間已經忘記了與家人共進晚餐,越來越多人感嘆,按時回家不容易,加班、應酬成常態。
今年32歲的吳先生,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爸爸,最近令他比較苦惱的就是兒子跟他一點都不親,動不動就找媽媽,這讓吳先生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平均一周有5天不在家吃晚飯,每天除了加班就是應酬,回家吃個晚飯真的很難,更別說陪小寶寶了。」吳先生很無奈地說。加班應酬淡化親情不說,還會傷害身體,網友「溫州閒人」留言說:「一項8000人參與的調查發現,與每周工作40個小時的人相比,每周工作60個小時以上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高42%。每周工作時間越長,越容易染上酗酒、抽菸等惡習。看來,再忙也要充分休息和放鬆。」
IT、建築設計行業加班是常態
家住東城的趙先生是一名建築設計師,談起加班,他有很多話要說:「一周至少三次加班,每次平均三小時。」採訪中,趙先生自稱「設計猿」,語氣中有幾分自嘲和無奈。
無獨有偶,在東營市軟體園上班的張女士是不多見的IT女,大學畢業後張女士應聘到一家軟體公司從事軟體開發工作,每月工資6000多元,收入還算不錯,但每天加班至少4小時以上讓她有點吃不消。
「有一次,我們部門接到一個新活,對方要的緊,工作任務重,那段時間,我們集體加班,連續一周每天工作15個小時。」張女士說。
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天工作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時間的,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每周不得超過36小時。
趙先生和張女士均表示知道《勞動法》中的相關規定,「現在工作比較難找,有個穩定的飯碗不容易,我們已經習慣了加班的日子。」張女士說道。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服務行業基本不存在加班現象,各行業之間分化比較明顯。
與設計行業相比,會計金融行業顯得輕鬆一些。李女士在東營區新區某公司當會計,她從事這個行業已經6年多了,在她看來,加班只是偶爾才會有,李女士說:「我們平時都能按時下班,只有年底結算時才會偶爾加一兩次班。」
加班原因多,有些沒必要
為什麼大家都在加班,真的有那麼多工作要做嗎?採訪中記者發現,其實有些工作並不需要加班,無效加班佔很大比例。
很多單位即使能夠正常下班,但由於不自覺中形成一種「加班文化」,明明可以按時下班,偏偏互相比著誰熬得久、走得晚,按時下班成了工作不積極的同義詞。
從事辦公室文員的趙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工作不怎麼忙,但每次還要加半個小時班再走。工作幹完了為什麼不走?趙女士說,這跟外在競爭有很大的關係,到了下班時間,領導還沒走,你敢走嗎?同事還在工作,你好意思先下班嗎?如果比其他人下班早會不會顯得工作不積極呀?到了下班時間,心裡就開始犯嘀咕,索性磨蹭半個小時再下班,這樣心裡才踏實。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人恨不得時時刻刻都在勤奮努力,而又不自覺地「勤中偷懶」,結果造成工作實效低、透支身體,工作生活兩受傷。
我們必須承認,有效地加班會在一定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但我們更應當看到,無效加班太多以至於「過度」,造成的危害或許更大。因此,嚴格執行勞動法規定的8小時工作制,讓職工快樂生活、體面工作,這不僅合乎法律制度,更順應時代潮流。(記者 賈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