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軍官和奧斯維辛猶太女孩的禁忌之戀

2020-12-15 界面新聞

那是納粹統治下最禁忌的一段扭曲戀曲。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不久,納粹政權的官僚們很快就開始了《紐倫堡法案》的制訂工作。這一後世看來荒誕不經的法案明令禁止「雅利安人」與猶太人有任何關係。但是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這種禁忌的情感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甚至是在殘暴的納粹軍官和集中營內的猶太人之間。

美國作家凱特·布雷斯林(Kate Breslin)的新書最近因為講述了一段發生在納粹黨衛軍軍官和集中營囚犯之間虛構的愛情故事,從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被批評者貼上了「冒犯、令人不安」的標籤。儘管如此,有些關於人與人之間複雜情感關係的真相我們無可否認,即便那發生在那個恐怖的年代裡。

納粹黨衛軍Franz Wunsch。圖片來源:網絡

猶太女孩Helena Citronova。圖片來源:網絡

布雷斯林的小說《For Such a Time》所描繪的,是發生在一個不尋常之地的扭曲戀情。在納粹幾乎統治整個歐洲的12年間,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像波蘭的奧斯維辛一樣,成為那麼扭曲、恐怖而殘酷的存在。

在那座「死亡工廠」裡,人們為了活下去願意做任何事情,只要能保證自己不被「選中」。因為被選中意味著一次毒氣室之旅,永遠回不來。Helena Citronova是「他們」中的一員。不同的是,她借著一名納粹黨衛軍軍官對她的愛慕,救了自己,也救了家人。

1945年1月拍攝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圖片來源:網絡

 

Citronova來自斯洛伐克。在集中營裡,她被分配到一個叫「Canada」的巨大倉庫勞動。死囚的財物都會在那裡被整理、儲存,之後被運回柏林用以支持納粹打仗。Citronova和救她的納粹軍官Wunsch發生了關係,她也承認自己慢慢對他有了很深的感情。但這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那段禁忌之戀的發生,只是因為她迫切想要在那個人間地獄活下去。

據報導,至少有12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害。

1942年,正是在那個無法想像的地方,Citronova遇到了Wunsch。美國PBS電視臺曾經在奧斯維辛紀錄片中這樣講述過他們兩個人的感情:

「納粹黨衛軍Franz Wunsch和猶太女孩Helena Citronova的感情著實令人震驚。在奧斯維辛這種充斥著死亡、痛苦與殘暴的地方,誰能想到這裡竟然能夠滋生一份如愛情般純潔的情感?如果那天不是Wunsch的生日,如果Citronova沒有恰巧被叫去為他唱歌,她不會活下來。因為就在那一天早些時候,她已經被判了死刑。」

一開始,Wunsch送了餅乾給Citronova,傳給她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上你了」。他甚至還從死亡邊緣救回了她的姐姐Rozinka及其家人。

多年後,住在以色列的Citronova回憶說:「他來到我勞動的那片營房時,仍給了我那張紙條。當時我很快把紙條撕掉了,但我的確看到了『愛』字。我當時想,我寧願死也不要和一名納粹黨衛軍在一起。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他只有仇恨。我甚至無法直視他。」

她承認,她對Wunsch的感情隨著時間在一點點變化,特別是當她姐姐母子子被送進奧斯維辛之後。她得知她們要被送去毒氣室,而Wunsch盡力提供著幫助。

Wunsch(左)與另外兩名納粹軍人。圖片來源:網絡

奧斯維辛受害者的鞋子。圖片來源:網絡

 

「他和我說,『趕快告訴我你姐姐的名字,要不就來不及了。』我告訴他,『你救不了她的。她帶著兩個孩子。』他說,『孩子和大人不一樣。救不了孩子。』然後他趕緊跑去焚化場,找到了我姐姐。」

Wunsch救了她的姐姐,他告訴士兵這個女人在他管轄的「Canada」倉庫勞動。但是對兩個孩子,他卻無能為力。Citronova和姐姐在奧斯維辛活下來了。戰爭結束後,她和Wunsch的這段感情也結束了。但是多年後在對Wunsch的戰爭罪行審判中,她作了對他有利的證明。

Citronova在2005年去世。她曾在一次訪問中這樣告訴英國導演Laurence Rees:「他做的有些事真的很了不起。有時候我會忘了他不是猶太人的事實,老實說,我後來愛上他了。只是那樣並不現實。」

在2003年以色列一檔名叫「別樣的愛情」的電視節目裡,她說:「我什麼都沒忘,我記得所有的事。我在集中營和別人有點不一樣,每個人都知道這件事。因為他是納粹黨衛軍,所以那成了我身上的汙點。而事實是,我活下來了,因為他我活下來了。這不是我所選擇的,但事實就是這樣。那種感情也只能發生在那樣的地方。年輕的時候,總有太多事,我從沒想過如何面對過去。而現在,那麼多記憶就像迴旋鏢,不斷朝我飛回來。」

奧斯維辛的女性營房。圖片來源:網絡

 

在一篇名為《戲劇般的愛情與大屠殺:畸形時代的畸形愛戀》文章中,作者Yvonne Kozlovsky這樣評論道:「影片導演試圖採用一種委婉而中立的方式,避免過度的窺探當事人的個人生活。他希望讓這部影片成為某種訴說的平臺,雖然要她(當事人)坦陳過去可能很難。

「然而,導演也努力讓觀眾去思考他們兩個之間的這種關係。其它的納粹軍官對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又作何反應?畢竟希特勒政權禁止『雅利安人』和猶太人之間一切形式的接觸,違者還會以死刑論處。Citronova周圍的猶太人又作何反應?他們兩個人之間又是怎樣保持聯繫?

「這段感情的本質及其發生的地點都表明,從Citronova的角度來說,這是出於情感上的依戀。她也承認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她對他已經有了感情。她說他對她是真愛,他願意為她不顧生命危險;而對於她自己,她說他們發生關係只是因為當時當地的境況。」

Helena Citronova(左),姐姐Rozinka(右)及其女兒(中)。圖片來源:網絡

 

6年前,Wunsch去世了。這名生於奧地利的納粹黨衛軍在接受審判時,被集中營的倖存者們形容為天生的「仇猶者」,他的殘暴臭名昭著。集中營有很多從歐洲各地用火車運來的囚犯,他脾氣不好的時候,就從中選一些人來決定他們是死是活。

1972年在維也納的審判上,法庭聽取了證人對他種種殘暴罪行的證言。他不分男女地毆打囚犯。至少有一次,而且很可能有更多次,他負責在毒氣室投放致命的「齊克隆-B」毒劑藥丸來謀殺囚犯。

「愛情讓我改了我的暴行。」他說,「我愛上了Helena Citronova,然後愛情改變了我。受她的影響,我變成了另一個人。」

儘管法官宣稱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參與了集體屠殺,但由於審判當時已經超過了奧地利法律關於戰爭罪行案件的訴訟時效,他最終仍被無罪釋放。Citronova姐妹出席了審判,作了有利於他的證言。

無法逃生的奧斯維辛。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對於來自費城的猶太裔浪漫小說家凱薩琳·洛克(Katherine Locke),布雷斯林書中所寫的故事她無法接受。她把這本書為稱為劣質改寫版的《聖經·舊約·以斯帖記》。在《以斯帖記》裡,一個名叫哈達莎(又名以斯帖)的猶太女孩為了挽救猶太民族免遭大屠殺,嫁給了波斯國王亞哈隨魯。即便如此,在洛克看來,Citronova的故事依然那麼得令人感觸。

她告訴《每日郵報》網站的記者:「她的那段感情發生在現實生活裡並不驚奇,我只是並不清楚,那是不是兩廂情願。在那個權力體系下,輪不到你去問自己的內心來決定是否應允。畢竟,他們(納粹黨衛軍)終究是殘忍殺害了上百萬人的兇手。而我們所講的,是兩個不同視角下兩個極其不同的故事。(Citronova的故事)是她自己過去真實的經歷,那故事意義深刻。我很高興她們姐妹倆成功活了下。但我不認為那個故事隨處都能發生,而且就像布雷斯林所做的,以一個非猶太人的聲音、從非猶太人的角度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是十分危險的,那會抹消猶太人的歷史。要是她把那個故事當成一個真實的故事來寫的話,一切都會不一樣,但是她沒有——她只是偷走了別人的故事去製造話題。」

凱特·布萊斯林(Kate Breslin)的小說《For Such a Time》。圖片來源:網絡

 

背景知識:「無德且不恥」——輿論風暴中心的《For Such A Time

在這本講述猶太女囚與納粹軍官畸愛的小說《For Such a Time》獲得兩個重要獎項的提名之後,小說及其作者卻陷入了輿論批評的漩渦。雖然這本書最終並未拿下美國浪漫小說作家協會「最佳處女作」和「最觸動人心浪漫小說」兩個獎項中的任何一個,但是提名似乎已經足夠讓它激起公憤,即便是在如今這個被愛情照亮的世界裡。

「Smart Bitche, Trashy Books」書評網站的聯合創始人莎拉·溫德爾(Sarah Wendell)在給美國浪漫小說作家協會理事會的信中寫道,提名這部小說的決定「冒犯、令人不安」。

「這是一本描寫猶太女囚和納粹軍官之間感情的小說。說得委婉些,我不認為換一種基於愛情的敘述方式,那種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就能被重置,我也不認為這部小說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安排有何浪漫可言。但是這個問題,卻遠比我對這部小說的個人看法更重要。

「在希特勒發動的這場大屠殺裡,超過600萬猶太人、共計1700多萬人被納粹政權殘忍殺害。而在這部小說中,男主人公卻一定程度上得以『正名』,他在大屠殺中的兇殘一面被選擇性地遺忘。拋開那些成見、那些話語,作者還試著重塑一名納粹黨衛軍的英雄形象,而這輕描淡寫的一切都讓大屠殺的暴行顯得不值一提。

「小說最後女主人公的話語突顯了『信基督才是對的』這樣一個理念,她的話語也抹掉了她的猶太人身份,反映出許多猶太人迫不得已改變信仰的無奈。這種無奈貫穿在大屠殺前、在大屠殺裡、也在大屠殺結束以後。」

溫德爾給布雷斯林寫過信,也曾寫信給負責本書出版發行的基督教出版社Bethany House的銷售代表。

去年《For Such a Time》剛出版的時候,這部小說贏得了《Library Journal》雜誌的星級書評。書評這樣評價道,「歷史小說的愛好者們,特別是那些欣賞劇情錯綜複雜、富有戲劇性的讀者們,一定會愛上這本書」。與此同時,小說還獲得了一個書評網站「最佳推薦讀物」的稱號。布雷斯林拿到了《Christian Retailing》雜誌的「2015年最佳新人作家獎」。在亞馬遜網站上,小說收到了接近200個5星好評。

美國浪漫小說作家協會理事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於今年入圍獎項評選的一些作品,協會收到了許多「由衷而感人的反饋」,但同時也提到說,「對內容限制的討論無疑會引發對審查制度的擔憂。」美國《新聞周刊》雜誌則如此寫道,「一個怪誕的集中營畸戀故事撕裂了這個被愛情照亮的世界」。

(譯者:丁雪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軍情瞭望,軍史回顧,軍備盤點。不無限吹噓我軍,不盲目崇拜外軍。長按二維碼,關注【硝煙】微信公眾號:xymilitary ,和我們一起做褲衩不紅不白的鐵桿軍事迷。(如果長按不行,就請軍迷掃下唄)

相關焦點

  • 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囚犯」為愛冒死逃脫卻無緣相守
    1942年,第一批猶太人被「輸送」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被徑直趕往奧斯維辛二號集中營(比克瑙)的毒氣室,只有一小部分人被留下來從事強迫勞動,由於環境極為惡劣他們最終也死在了那裡。1943年9月的一天,別萊茨基被調往奧斯維辛二號集中營的一個儲糧倉庫勞動。當另一名被關押者帶領別萊茨基熟悉勞動地點時,倉庫的大門突然打開了,隨後一群猶太女「犯人」走了進來。
  • 奧斯維辛猶太醫生紀述——《來自納粹地獄的報告》
    稍後,以《我是奧斯維辛焚屍場門格勒博士的醫學助手》為題出版成書。1951,讓-保羅·薩特主辦的月刊《摩登時代》刊登了這部紀述的多個片段。在過去的近70年中,這部「現代經典」已成為人們了解奧斯維辛苦難的必讀書,但也引發了爭論無數。
  • 這段故事擱置了半個多世紀,她是納粹軍官的猶太妻子
    編者按:伊迪絲·漢恩是在奧地利快樂成長的猶太女孩,她夢想成為大法官,卻在納粹入侵那天早早結束了自己的青春。親朋離散,家族崩毀,伊迪絲被迫前往勞動營從事極不人道的體力活動,並不得不隱姓埋名,在德國人中周旋生存。
  •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於有上百萬人在這裡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該集中營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是波蘭南部奧斯維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營的總稱。
  • 是什麼讓納粹德國完成了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
    ▲「水晶之夜」中被損壞的猶太會堂再後來,1938年11月9日,納粹政黨策劃了一起反猶太事件,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這一晚,7500多個猶太商店被搶劫,200多座猶太教堂被焚毀,光是砸毀的玻璃就價值600多萬馬克,遍地破碎的玻璃在月光下猶如晶瑩的水晶,被諷刺的成為水晶之夜。
  • 喬喬異想世界 不僅是納粹與猶太相遇的故事也是男孩與女孩的故事
    在一個叫做「家」的安全空間裡,兩個女性角色教喬如何認識自己和他所處的瘋狂世界。戰場上的蝴蝶 我媽媽告訴喬喬,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感到心裡七上八下。喬沒想到,作為一個高貴的雅利安人,驕傲的希特勒士兵,竟是一個猶太女孩讓他心裡七上八下。
  • 奧斯維辛集中營波蘭猶太人倖存者的自傳漫畫《鼠族》
    1、圖像小說《鼠族》和他的作者阿特·斯皮格曼《鼠族》的作者是阿特·斯皮格曼,出生於1949年、1951年隨父母移民美國,他的父母是波蘭籍猶太人難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關押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德國慕尼黑附近的達豪集中營,最後雙雙倖存下來。
  • 是什麼讓納粹德國完成了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說出來你可能一點...
    ▲「水晶之夜」中被損壞的猶太會堂 再後來,1938年11月9日,納粹政黨策劃了一起反猶太事件,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 這一晚,7500多個猶太商店被搶劫,200多座猶太教堂被焚毀,光是砸毀的玻璃就價值600多萬馬克,遍地破碎的玻璃在月光下猶如晶瑩的水晶,被諷刺的成為水晶之夜。 但這同樣只是對猶太人的地方進行打砸搶,破壞他們的生存環境,並沒有發生大規模自發性的屠殺猶太人事件,多數被關押的猶太人也在3個月內被釋放了。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耶格的這組照片記錄了納粹鼎盛時期,為目空一切的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再次塗上一層恐怖色彩。達豪集中營一排排簡易營房,其中32座用於關押猶太人和其餘受納粹迫害的團體。這位攝影師遠在希特勒掌權之前就是狂熱的法西斯分子,他美化第三帝國,為希特勒生日和其他場合拍攝宣傳照。在希特勒自殺身亡和納粹德國衰敗之後,他把照片藏在鐵盒裡埋在慕尼黑附近的幾處場所。他定期回去查看,讓它們保持乾燥。
  • 納粹還培育過「高等人種」?怎麼回事?
    這張遺傳圖譜構成了納粹的「科學依據」,白點代表雅利安血統,黑點代表猶太血統,五種類型從左向右分別是:德意志血統人,四分之一猶太(二級混血兒),二分之一猶太(一級混血兒),四分之三猶太
  • 女孩對德國士兵說:叔叔,能埋淺點嗎?怕媽媽找不到,後來怎樣
    希特勒上臺成為德國元首後,將「殺掉世界上每一個猶太人」當成公開的目標,因此納粹分子在各地建造有一個又一個龐大的集中營,集中營中則設有巨大的毒氣室。 位於德國圖林根州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是納粹建立較早的集中營,這裡在二戰期間曾進行過諸多醫學試驗,而位于波蘭加利西亞奧斯維辛附近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則是納粹德國最大的集中營,
  • 納粹屠殺下的猶太倖存者
    感動之餘,讓我正在寫一篇有關教育文章的筆戈然而止,通過跟程博士的交流,在傾聽他講的故事後,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我被故事的動人情節感染,立刻改變主意書寫了今天這個文章主題:納粹屠殺下的猶太倖存者。跟程博士商量後,我決定把這個故事跟大家做個分享,讓我們從一個以色列家庭的歷史變遷,了解一個國家民族為何如此強大之所在。
  • 斬獲奧斯卡反納粹虐心童話《喬喬兔》寡姐驚豔亂世殘忍
    而納粹訓練營學習時候,軍官教孩子們使用武器,和如何殺人殺可愛兔子,小孩因為不願殺生,直接被訓斥並目睹兔子被殺,讓人覺得特別心痛。他因為被嘲笑為「喬喬兔」,直接去莽撞扔手雷,結果不僅炸得進醫院,鬧出好多笑話,鏡頭完全從一個小孩視角去幽默敘事,讓人覺得可憐又好笑。
  • 從納粹集中營倖存後,68歲的他選擇自殺
    奧斯維辛的重要見證者萊維1919年,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的那一年,普裡莫·萊維出生於義大利都靈一個開明的猶太家庭。這個家庭沒有強烈的猶太民族歸屬感,他們已然紮根在義大利這個非猶太社會。1933年,第一部反猶法案面世,全歐洲的猶太人的命運就此被改變。
  • 徐賁:《朗讀者》和納粹罪惡的後代記憶
    伯格以為是自己的錯才導致漢娜的離開,心情無比痛苦和失落。八年的時間過去了,他一直把對漢娜的愛深藏在心底,這時他已經成為一名法學院的學生。即將畢業的時候,他作為實習生參加了一場納粹的審判,意外地發現坐在被告席上的居然就是漢娜。原來漢娜在二戰時期做過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因對300多名猶太囚犯的死亡負有責任而受審。伯格雖然因漢娜的罪犯身份而恥於與她相認,但卻無法相信善良的漢娜會犯下如此殘忍的罪行。
  • 電影《無恥混蛋》裡的猶太美女蘇珊娜與納粹戰鬥英雄之間有愛情嗎
    她憑藉此角色得到得到第36屆土星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雖然最終未能得獎,但是電影中她的一席紅色長裙,以及蘇珊娜那段與納粹軍官的愛恨交織的情感,給影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和家人藏在鄰居的地板下面來躲避納粹的追捕。
  • 《言葉之庭》:雪野和秋月之間的戀情,是否屬于禁忌之戀?
    《言葉之庭》是新海誠的一部影視作品,看做電影,它太短,只有40多分鐘,但它卻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完整的劇情。在言葉之庭中,涉及到了一段戀情,雪野和秋月之間的戀情,這樣的戀情到底屬不屬于禁忌之戀呢?秋月和雪野是有身份差別的,雪野是學校的老師,秋月是學校的學生,還是高中生。